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2021-08-06王小军

教育界·A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王小军

【摘要】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面临许多阻碍,诸如高度关注成绩的提升,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习,轻学生化学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化学教学陷入进退维谷之中。文章结合县域薄弱学校的教学实际,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化学思维;认知体系;模型抽象能力

一、引言

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正面临着转型,新课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变化的观念来认知各种物质,把握物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促进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设置教学情境,引出教学目标,激活化学思维

许多学生感觉到高中化学难学,就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这些理论概念,加上有些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目标难以实现,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重点包括:钠、铝、铁等金属,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在课前预热导入环节,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入手,而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为学生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并使他们在好奇中主动学习。比如每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些烟花爆竹呈现五颜六色,应用这样的日常生活现象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时,教师解释这一化学现象:“五颜六色是由于在烟花中加入了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比如加入含有钠元素的化学物质烟花显黄色,钾显紫色,铜显绿色等等。这里所说的钠、钾、铜等就是金属元素,金属在我们身边真是无处不在,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金属呢?”这样就紧贴现实生活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入新知识后,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从原子结构特点预测物质性质的思考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钠、镁、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探讨钠、镁、铝哪种金属更活泼。教师可演示实验“钠在空气中的变化”“钠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验证了由钠、铝的原子结构特点预测其金属性强弱的正确性,初步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根据原子结构特点进行猜想与假设,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经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完成“同化”的过程。

这一节课,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知“化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并且带着疑问学习新知识,秉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体会化学学习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探索过程,其过程有很多精彩和难以捉摸的现象,激发学生的认知探索兴趣,让学生自愿徜徉在化学知识的海洋里。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寻求突破点,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去探究深层次的化学知识,避免进入思维误区,完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探索能力。

再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创造具有趣味性、学生参与性强的教学情境,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情境,让生活素材走进课堂,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先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在引入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1.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颜色有何变化?2.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1.苹果由粉绿色变成黄褐色;2.绿茶久置后颜色变深。”教师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列举一些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在推进新课的环节中,重点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最后,教师归纳梳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教师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明确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中的化学出发,既为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提供了支架,又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基本概念和原理,激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

三、强化概念原理教学,注重实验教学,构建学科认知体系

教师教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特点,探寻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分析结构的形成,从结构上认识化学反应特点。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苯的结构和性质”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苯的物理性质以及苯的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和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掌握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以及其相关的实验现象。在突破“苯的结构”这个难点时,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让学生分析凯库勒苯环中碳原子成键的特点,之后提出问题:“你觉得苯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思考一下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你的推断?能否使溴水褪色(发生加成反应)?能否使高锰酸鉀酸性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紧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第一自然段了解苯中碳碳键是怎样的,阅读完毕后引导学生写出凯库勒悟出的苯分子的结构式(凯库勒式),并写出它的简写式(自己可在黑板上演示一遍)。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性质和原理,得到结论:“苯环中碳碳键的特点:1.苯中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键与键之间夹角为120度;2.其中的碳碳键既不是C-C也不是C=C,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教师再让学生细心观察苯分子的结构模型并思考:“1.苯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构成什么形状?2.苯分子中所有的原子是否在一个平面上?”在学生理解了苯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及苯分子的大致形状后,教师对苯分子的结构做一个小结。

教师在讲解氧化反应和苯的取代反应这个环节时,先播放提前制作的微课视频《苯的燃烧》,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火焰明亮,冒浓烟),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苯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并带有浓烟?”解释原理:“苯分子里含碳量很大(与乙炔相似,大于乙烯和乙烷),所以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带有浓烟。”指导学生看看事先的猜想是否符合事实。教师讲解分析溴代反应时,先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说明实验中使用长导气管的作用,并且层层设问,使学生掌握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化学键,因此苯既具有饱和烃的性质,又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深切理解苯的独特结构对苯的性质的影响。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培养学生模型抽象能力

高中化学主要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化学思维和抽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微观模型抽象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原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能将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而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形象的动画形式能够弥补学生在构建化学模型抽象能力方面的缺陷,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牢固消化化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观察并且描述现象;再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投影揭示“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反应中物质释放的热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學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物质结构初步知识迁移到微观结构进行分析。

在这一节的理论知识教学中,为了避免知识枯燥和难懂,教师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比如播放微观模拟录像,展示动画图片等,有效开展探究实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教学中,先播放微观模拟录像和投影,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再利用积木图形投影,通过观察投影,寻找能量转化的规律,归纳知识要点,讨论探究,从宏观角度思考得出结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应放出能量。这样,学生就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在这一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不仅仅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能量的转化过程,使理论知识教学变得形象易懂,而且有利于学生模型抽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针对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通过设置情境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重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化学模型抽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李莉.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7):86-87.

吴燕.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1):84-85.

朱永成.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9(16):51-52.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