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感的三步构建策略分析与研究

2021-08-06陈克强

教育界·A 2021年7期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

陈克强

【摘要】文章对数感的概念以及培养策略应用的必要性加以说明,分别从情境激趣、探究启发和扩展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三步策略,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对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三步构建

一、引言

新课标在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中重点强调六个核心概念,即数感、空间感、符号感、应用、推理和统计,其中数感处于首要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引导学生对数学数据进行感知,为其提供多种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具体含义,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为学生数感的培养奠定基础,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数感概念以及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必要性

(一)数感概念

数感主要指的是小学生对数据的洞察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时,能够敏锐洞察出题干中数字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利用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展开交流,并使用不同方法表示各种数据,合理解释不同运算结果。除此之外,数感还指学生对数理关系、数量关系以及数学运算结果产生的感悟。学生只有对数字具有初步的概念,才能培养出数学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后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用数字符号形容现实世界的能力,初步建立小学生的数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工作方向。学生只有理解数字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课堂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实际处理数学问题时主要从自身主观意识出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从学生情感体验出发,为其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对数学概念、运算有更真实的体验,更好地将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感的三步策略

(一)情境激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在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有限。为保证数感培养环节教学的高效性,应从学生兴趣入手,打破传统讲解、训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培养其数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感悟数字,形成良好的数感。例如讲解“乘法口诀”时,为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笔者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二年级一班小学生要去公园游玩,当学生走到湖边时,发现湖面上有许多小船。”之后为学生展示小船的简化图片,使用7个三角形表示1只小船,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中,然后提出引导问题:“2只小船是由多少个三角形组成的?3只呢?4只呢?”同时为学生展示2只小船的图片。学生观察之后,可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7+7=14”计算出2只小船共由14个三角形组成,也可使用“7×2=14”计算出来。教师按照以上教学思路,逐渐引导学生计算出“7×3=21”“7×4=28”等,将7的乘法口诀总结出来。这样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轻松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掌握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1]。

教師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可从数字概念入手,让学生实际参与实践,掌握数的概念和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感。例如在“认识数字”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对“十位”“个位”之间的区别有正确了解,笔者为学生准备小棒,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知道如何快速数出小棒的个数吗?”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随机抓取几根小棒。学生在实际感知和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总结出:“将10根小棒捆成1捆,就能快速数出实际的数量。”在课堂情境引导下,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了“十位”“个位”数字之间的区别,并对数位的概念以及数字有更好的感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如“估计出一盒粉笔有多少根?”“练习本有多少页?”等,深化学生对数字的感知,提高数感培养效果。

除此之外,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学生从最初的数实物开始,逐渐认识数字,从具体再到抽象,最终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了解和认知身边的事物,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数感。例如,在“认识数字5”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数学书中的图片,图片中丰富的色彩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从抽象到具体,逐渐培养数感。

(二)探究启发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探究活动设置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实际水平与潜力出发,合理设置探究内容,提高探究学习效果,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方面,可从课内知识入手。如在讲解“平均数”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学生A不会游泳,游泳池内平均深度125cm,当学生A的身高为120cm时,进入泳池游泳是否存在危险?”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维,重点从“平均数”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后,就会理解泳池内部深度可能存在小于125cm的区域,也可能存在大于125cm的区域。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集思广益,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泳池对学生A来讲是危险的结论。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散思维,自主探究问题,联系题干中的已知数据及自身经验,正确探究出问题结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形成数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2]。

另一方面,在组织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弥补其在数感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基础知识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使学生灵活运用口算、估算、心算、笔算等方法,检验计算结果的精准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字和运算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解“积变化规律”时,笔者为学生列出两组算式:

第一组:9×3,18×3,27×3

第二组:10×4,20×4,30×4

让学生使用常规方法计算出各个算式的结果,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找出上述算式的变化规律。”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几倍。”笔者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肯定,继续引导探究活动,为学生出示一组算式:5×2,5×20,5×200。学生分别计算出算式结果为10,100,1000。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现:20为2的10倍,因此5×20的結果为5×2结果的10倍,同理,5×200的结果为5×20结果的10倍。最后笔者让学生总结上述三组算式,逐渐引导学生认识“积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尝试总结算式规律,总结学习经验,逐渐形成数感。

(三)扩展实践

在数学教学环节,实践是论证数学猜想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证明自身思维的正确性,通过实际的感官和体验逐渐获取学习经验,找出知识之间的规律,逐渐获得对数据的感知。同时,新课标明确规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仔细观察和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感受数据含义,形成初步数感。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设计了“拓展实践”板块,组织实践活动,包括观察物体、大胆猜测、主动操作、相互交流和验证结论几个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圆锥模型和圆柱模型,部分模型的底面积、高全部是相同的,部分是不同的,让学生证实圆锥体积公式中的是如何得出的。学生使用模型“装沙子”,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只有当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上述公式才能成立。同时,学生在探究环节还能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了解。在拓展实践环节,学生动脑动手,逐渐掌握了公式中的数据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数感[3]。

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内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动手做实验或者对实物进行观察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培养出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比较数字大小时,可以利用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如比较10和20的大小,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分别拿出10只铅笔和20只铅笔,让学生用手感受一下,然后比较数字的大小,加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既是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环节应重视课堂激趣,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立足点,创建有趣的课堂情境,设置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参考文献】

许荣烈.浅析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素养培养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6(08):97-98.

熊祥其.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125-126.

喻小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06):141-142.

猜你喜欢

数感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