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选穴规律的探究

2021-08-06李平平周鸿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数据挖掘

李平平 周鸿飞

【摘 要】 目的:探索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公开发表在各大数据库中有关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穴位处方数据库,设计提取程序对穴位信息进行提取、综合,选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刺选穴的特征及规律。结果:纳入处方82条,涉及穴位33个,穴位总使用频次649,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归经、部位分别是合谷(73次)、足阳明胃经(223次)、头面部(480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地仓—颊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有效聚类群。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选穴特点局部取穴结合远端取穴,核心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翳风、合谷、太冲,并结合不同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数据挖掘;针刺;穴位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1-0019-05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w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in acute stage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By searching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major databases in recent ten years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acute stage, Excel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database of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and the extraction program was designed to extract and synthesize the inform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Apriori algorithm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dat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were selected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acupuncture selection. Results Eighty-two prescription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33 acupoints, with a total use frequency of 649. Among them,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meridian tropism and location were Hegu (73 times), Foot Yangming Stomach Meridian (223 times) and Head and Face (480 times). The results of associ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highest confidence point combination is Hegu-Taichong, and the highest support point combination is Dicang-Buccal Car. Th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effective clusters. 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in acute stage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re local point selection combined with remote point selection. The core points are Dicang, Buccal Vehicle, Yangbai, Fufeng, Hegu and Taichong, which are tre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

Key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te Phase; Data Mining;Acupuncture; Acupuncture Point

周圍性面瘫又被称为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常见病、多发病[1]。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症状呈现的很严重,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困扰极大[2],同时也会引发相应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4],但目前对于针刺介入治疗的时机仍有较大争议[5-8],且在急性期针灸选穴缺乏明确统一的使用标准,有学者[9]经临床试验得出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介入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笔者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10~2020年6月近十年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RCT文献进行搜集并作深入研究,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该病的核心主穴,为后期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科学的针灸选穴方案。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2010~2020年6月近十年公开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文献。

1.2 采集方法 根据各大数据库的特点,设定相应检索式,检索词包括“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急性期”“分期”“择期”“针灸”“针刺”“电针”等;英文则以“Bell palsy”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等为检索词,将检索到的文献题录导入Note express软件查重。

1.3 文献纳入标准 明确疾病诊断;明确疾病分期为急性期(1~7天内);均为随机对照试验;针刺(含电针)作为主要干预措施,可配合其他疗法,对针刺手法以及刺激强度等不加区别;明确提出具体穴位。

1.4 文献排除标准 疾病诊断不明确,分期不明确;针刺作为非主要干预措施;主穴按病因辨证分型选穴(如风寒证、风热证);样本病例小于30例;重复发表的文献只选取近期发表的1篇;综述、理论探索、经验结论、评价类文献、个案报道等。

1.5 文献筛选流程 计算机检索获得相关文献(n=663),note expres查重后获得文献(n=379),阅读题名、摘要后排除文献(n=207)包含综述、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道、评价类文献,初次筛选获得文献(n=172),阅读全文根据文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排除文献(n=90),再次筛选获得文献(n=82),最终选取文献(n=82)。

1.6 数据提取 建立Excel表格,将篇名、作者、穴位依次输入表格中,建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穴位处方数据库。纳入穴位为最终选取的82篇文献中明确给出的主穴,若主穴与配穴无法明确的区分,则将全部腧穴录入。

1.7 数据分析

1.7.1 描述性分析 建立Excel表格,对穴位综合、归纳,汇总穴位出现的频率、归经、部位进行分析。

1.7.2 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SPSS Clementine 12.0分析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主要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穴对支持度、置信度。

1.7.3 聚类分析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导入文件,选择组间连接法,距离选平方Euclidean距离,对主要穴进行聚类分析。

1.8 结果

1.8.1 描述性分析 穴位频次频率分析:根据建立的Excel表格,共有主穴处方82条,涉及穴位33个,穴位总使用频次649次。把出现频次大于15的穴位,按照频率(频次/82%)依次排序。排在前4的穴位为合谷、地仓、阳白、颊车。结果见表1。

1.8.2 归经及分布部位分析 将Excel表格中的82条处方的穴位按照归经及所属部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示,主穴遍布14经脉,不包括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阴经。分属足阳明经最多,经外奇穴中承浆与鱼腰使用较多,分布的部位主要在头面部。结果见表2、表3。

1.8.3 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 SPSS Clementine 12.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选取频次大于15的穴位,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20%,最小规则置信度95%,最大前项数3,获得35条关联规则。后逐渐尝试调整支持度至50%,置信度95%,此时仅剩地仓—颊车,地仓—颊车—合谷2条关联规则。置信度是条件概率,即前项出现的条件下后项出现的概率,支持度是规则前、后同时在数据库中概率,如太冲出现时,合谷出现的概率是100%。选择置信度和支持度排名前10的汇总分析,得出合谷、太冲、地仓、颊车为最核心主穴。见表4。

1.8.4 聚类分析 用SPSS 21.0软件,对频次大于15的穴位聚类分析,根据绘制的树状图与冰柱图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可以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合谷—地仓,阳白,颊车—四白—翳风,下关—牵正—风池—攒竹—太冲,颧髎—承浆—太阳—迎香—足三里,可以发现阳白、颊车、四白、翳风这2类均为局部取穴,其他3个有效聚类群特点均为近端穴位为主各搭配1个远端穴位。结果如图1、图2所示。

2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大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邪气乘虚侵袭阳明、少阳面部筋脉,使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肌肉失于约束而致病,病变部位在面部,病位在经脉与经筋。

从描述性分析结果来看,近端取穴主穴集中分布于头面部,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基本作用,“面口合谷收”“太冲泻唇喎以速愈”,而远端取穴合谷、太冲作用突出,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论。从经脉分布来看,归属阳明经脉的穴位最多,《灵枢·经筋》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现代医学研究[10]表明,阳明经脉在面部循行路线与面神经分支相符,因此本病与阳明经脉密切相关。

从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合笔者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近端取地仓、颊车、阳白、翳风搭配远端合谷、太冲为最优核心主穴配伍,拓展四白、攒竹、下关、牵正、颧髎、承浆、风池、足三里作为优质配穴。从特定穴角度分析,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经、足厥陰经的原穴,针刺原穴能调整脏腑气血,通达三焦气机,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合谷主气,太冲主血,《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调和则诸病自愈。王琴等[10]经临床试验得出二穴配伍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地仓是足阳明、跷脉之会,位于鼻下口吻之旁,《灵光赋》载:“地仓能止口流涎”,《玉龙歌》记载:“地仓颊车疗口歪。”《针灸甲乙经》记载:“口僻不正,翳风主之。”地仓、颊车皆归经于足阳明经,阳明经气盛血多,搭配使用通利阳明气血,有助祛散面部浅表风邪。阳白是足少阳、阳维脉之会,翳风是手少阳、足少阳之会,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经,在急性期针刺少阳经穴位,既能扶正祛邪,又可防邪深入。大量学者[11-17]经临床试验得出以上穴位用于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在急性期应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19],解除血管痉挛,消退面部水肿,尽早修复神经机能为关键。以上所得局部主穴,从解剖位置来看,地仓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颊车在咬肌中,有耳大神经、面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分布。地仓、颊车两穴在临床使用时,多以透刺为主,透刺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颅外段分布区,提高局部组织、神经的代谢性。阳白在额肌中,其下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针刺此穴有利于额肌功能恢复。翳风穴位于面神经出入颈乳孔处。针刺翳风穴,可直接刺激面神经病变部位,加快循环,消除水肿,减轻神经的卡压,修复受损神经。上述所有穴位,皆布于面神经分支投影表面,故针刺可以更加快速的修复面部的肌肉和神经功能[18],对本病康复有益。

本次研究所选文献不包含以运用灸法为主治疗本病的文献,故所得核心主穴不作为灸法最佳选择。综上所述,最终得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核心主穴为合谷、太冲、地仓、颊车、阳白、翳风,临床治疗时拓展选穴可优先选择的穴位有四白、攒竹、下关、牵正、颧髎、承浆、风池、足三里。

参考文献

[1]李立娟.分期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56.

[2]侯亚菊,高义斌.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78-110.

[3]徐朝美.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4284.

[4]王晓棠.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174-175.

[5]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6]郭蕾,王力冰.分期辨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7):79-80.

[7]孙晶,王超,陈利芳,等.电针分期治疗面神经炎之优势参数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101-104.

[8]高桂欢,宣丽华.电针在面神经炎急性期应用的现状[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2):2178-2180.

[9]唐晓敏,丁锐,王奇.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054-2056.

[10]施静.针刺和重灸足三里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1):35-36.

[11]王琴.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11):103-104.

[12]朱建華,张桂林.毫火针刺翳风穴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4):143-144.

[13]刘娟.针灸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7):116-117.

[14]喻建兵,彭勋超,王春.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3):33-35.

[15]洪枫,齐苗,朱浩东.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256-1258.

[16]陈晓斌.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9):97-98.

[17]彭瑛,周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机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34-1435.

[18]段爱平.分期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87例[J].河南中医,2014,34(1):143-144.

[19]王中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效果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7):197-200.

[20]郑美华,叶婷,王广武.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58-60.

(收稿日期:2020-11-06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数据挖掘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