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漫步中国航天员再创历史

2021-08-06法人惠宁宁

法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聂海胜飞天神舟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太空健身、倒立喝水、与地球家人互动、完成惊艳的“太空漫步”——六七月间,在遥远而浩瀚的太空,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中国航天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中国航天事业也因此进入崭新时代。

6 月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破空出发,与天和号核心舱进行对接,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成为天和号核心舱的首批来客,他们将在太空驻留3 个月,其间将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而在此之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最长时间是15 天。

聂海胜:三度飞天

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指令长,这是他第三次飞天。

1964 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普通农家,在家排行老六。1987 年,他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从此扎根江西11 年。

1998 年1 月,聂海胜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 年10 月12 日,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5 天后,聂海胜、费俊龙凯旋。

8 年后,已是少将军衔的聂海胜再次出征,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圆满成功。

“8”似乎与聂海胜格外有缘,在度过了又一个8 年后,2021 年,57 岁的聂海胜搭乘神舟十二号第三次飞天,将同另外两名航天员一起,在空间站驻留3 个月。

航天员们进入太空生活后,健身锻炼成了“每日必备”。他们需要每天进行至少两小时的运动锻炼。饭后,聂海胜开始了健身“三连”——后空翻、倒立、后空翻。这些在地面上饭后禁止的动作,在太空环境中,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影响。

太空出舱是一项极为复杂、危险的工作,航天员在出舱前也要进行多项准备工作。据视频画面显示,聂海胜在汤洪波的帮助下,接受了运动肺功能检查。

据悉,这项检查是为测试航天员心肺功能,同时通过大运动量刺激和呼吸机对肺部的强化,确保航天员出舱时良好的身体状态,有体力在纯氧环境下穿着130 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完成复杂的舱外工作。

画面中,在汤洪波的提示下,聂海胜松开两只手在空中挥舞,好像在开心地手舞足蹈,毫无压力,显然是信心十足。

周家平曾与聂海胜在空军驻赣某部学习,两人同住一间寝室。

据周家平回忆,有一次,聂海胜在执行训练任务时,飞机发生故障,从5000 米的高空坠落,塔台指挥聂海胜保持飞机状态,实施“空中开车”。聂海胜按照程序操作,但没有成功。当时飞机飞行高度已降到2000 米,塔台指挥员让聂海胜准备跳伞,但不甘心的聂海胜又试了一次,无奈再次失败。在飞机飞行高度只有500 米时,他被迫选择离机跳伞。几秒钟后,飞机坠毁,而聂海胜的伞降点距飞机坠毁点仅100 米,巨大的气浪把聂海胜推倒在地,所幸他毫发未伤。

“这种突发状况,全凭过硬的飞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周家平感慨道,聂海胜在专业领域是大家的榜样。

刘伯明:13年前遭遇惊险一刻

6 月23 日,3 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内的训练视频显示,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在节点舱内,进行舱外航天服首套安装与测试、服装尺寸调节等工作,聂海胜在舱内使用训练仿真软件,与操作台配合,进行第一次出舱前活动机械臂操控科目训练。

7 月4 日,中国空间站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

时隔13 年,中国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国足迹”。

然而,刘伯明在那一次时曾遇到险情,当时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008 年9 月25 日21 时10 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9 月27 日,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正准备执行。然而,就在出舱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6 月17 日,(从右到左)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往中国自主载人航天空间站天宫

第一次拉门,翟志刚和刘伯明使出全力,舱门却纹丝未动。第二次拉门,舱门拉出了手掌宽的缝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时,两人的体力已经透支到极限。如果舱门打不开,神七的核心任务,出舱行走就无法达成。

休息片刻后,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两人利用杠杆原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竟突然响起了火灾报警声。太空中一旦产生火花,轨道舱很可能发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舱活动即将展开,无数中国人都在翘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报,还是继续出舱,航天员们面临艰难抉择。

刘伯明在采访中曾表示:“‘神七’这次任务是什么,就是出舱。只要我们出舱了,这次任务就顺利完成了,至于我们回不回得去,其实个人的生死,跟国家民族大义相比,轻如鸿毛。”按照出舱程序,翟志刚出舱后,首先要取回舱外一块固体材料的试验模块,然后再展示国旗。那天,三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红旗。

“我们执行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那么最具代表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刘伯明说,“展示五星红旗,就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接下来便是人们在电视上看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向大家挥手问好: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五星红旗也被展示在太空中,首次留下“中国足迹”。

航天员在潜水员的帮助下,接受模拟太空失重的水下训练

所幸,最终经过排查,轨道舱火警为误报。神舟七号出舱行走任务圆满成功。

汤洪波:从飞行员到航天员

3 人航天员小组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是湘潭县人,他也成为湖南“飞天”第一人。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的时候发动机发出那种轰鸣声,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面钻来钻去,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感觉很惬意。”汤洪波说。

当年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新疆,经过8 年的飞行训练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 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 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汤洪波成为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他一直坚持各种训练,为飞行做准备。

现在汤洪波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还摆放着他当空军飞行员时戴的头盔,它记载着汤洪波曾是一名优秀空军飞行员的经历。转做航天员的这些年,汤洪波虽然没有飞,却在时刻准备着。其间,汤洪波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 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坚持,努力去克服,最终通过了一项项训练。

他始终坚信,这是他厚积薄发为空间站建设作贡献,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

2021 年6 月17 日,机会终于来了。历经11年磨砺,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的汤洪波,带着他的飞天梦想,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奔向苍穹。

6 月18 日7 点20 分,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天和舱内有几个包裹已经从原来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来,呈飘浮状态,航天员汤洪波手持一把电动螺丝刀,在拧螺丝;在他旁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互相配合进行工作。

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从开舱门到航天员回到核心舱,一共用时6 小时47 分钟,远长于第一次在2008 年实施的出舱活动时间。3 名航天员有明确分工。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

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能力、应急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特别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进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聂海胜飞天神舟
飞天之梦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聂海胜荣获八一勋章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航天英雄聂海胜家有贤妻助我三探苍穹
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酒坛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