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觉醒的“叛逆者”

2021-08-05薛静

环球人物 2021年13期
关键词:谍战剧历史

薛静

播出两周多,收视屡屡登顶,豆瓣8.4分,谍战剧《叛逆者》在一众献礼剧中杀出重围,引发热议。“高品质”“注重细节”“尊重观众智商”,成为观众的广泛共识。如今,此剧已收官,但各种话题和讨论依然不断,将其热度持续推高。

国产谍战剧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史实,此为故事基础;二是越来越多观众对强情节、高悬念等具有智力门槛的文艺作品的喜爱,此为市场需求。两者碰撞融合之下,这一类型诞生并在各种题材中闯了出来。也因为此,传统谍战剧的故事背景,常常选择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或是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在封闭稳定、阵营分明的环境中,展现卧底与反间的重重谍影。

《叛逆者》却将时间起点设置为1936年。正值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时,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主人公林楠笙投笔从戎,成为国民党谍报人员,选择当时认为的“主流之路”保家卫国。从1936年到1949年,他的谍报能力日益精进,但面对民族危机、党国贪腐,他陷入迷惘,历经挣扎后顿悟,并重新做出选择。

谋略较量、心理博弈,当然是谍战剧为观众带来的第一层快感。而《叛逆者》突破时间界限,尝试用1937年与1945年国共两党合作与分立的历史大背景,构建起主人公在成长中的“再选一次”的关键转折。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林楠笙会“叛逆”,但看着他从歧途一步步走向正路,“人生抉择”超越“任务完成”,由此得到更高一层的满足。

《叛逆者》引发的好评高潮是最好的证明。不是成功刺杀敌军头目的“爽”,也不是男女主人公重逢相依的“甜”,而是林楠笙在收音机电波中听到《论持久战》所感受到的震撼。当时,身负重伤、流亡香港的他,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不知国家民族前路何方。《论持久战》如一盏明灯,让他在幽暗中顿悟。他与好友在日軍和汉奸满街的香港海岸,紧握双拳,低声而坚定地说出“中国必胜”。整个故事由此触底反弹。

对观众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这是一次特殊的观剧体验:主旋律献礼剧的主人公,不是因家庭的影响、师长的引导,不是因恋人的追慕,而是怀着赤子之心与独立思想,自我觉醒,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信仰。洗去革命的附丽与情节的机巧,纯然被《论持久战》所感召,网友幽默地称之为“省去中间商”的“BOSS直聘”。

一直以来,主旋律影视剧对主人公动因的阐述,常诉诸文学化的技巧,这当然容易让人物立得住,但却也容易使人物取舍流于个例。《叛逆者》对谍战剧的开拓,在于让人物的选择从历史的血肉之中生长而出。这样一来,观众可以超越简单的快感,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共情中感受历史的脉搏。

猜你喜欢

谍战剧历史
谍战剧中的“双重文本”与“角色-观众”间的隐性置换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潜伏》在谍战剧叙事的“革命”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新历史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