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三维扭曲梁预制关键技术

2021-08-05彭琳琳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翼缘板梁段底模

彭琳琳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

0 引言

节段梁预制拼装是将桥梁上部结构主梁划分为若干段,通过预制后运至现场进行组拼,然后施加预应力形成整体[1]。节段预制拼装具有节省材料、减少用工、减少环境污染、可实现流水线施工等优点[2],如苏通大桥引桥、厦漳大桥引桥、乐清湾大桥引桥、芜湖二桥引桥、秀山大桥引桥等均采用节段预制拼装技术。目前,国内对超高渐变节段梁的预制施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62.5m跨节段梁为背景,深入研究空间三维扭曲梁在预制过程中的施工及控制要点。

1 工程概况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北侧非通航孔桥为62.5m跨径等高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5×62.5+4×62.5)m,9跨左、右分幅,总长562.5m,桥梁起终点桩号为K27+835—K28+397.5。其中,起点至K28+282.542位于直线段,K28+282.542—K28+397.5位于缓和曲线段。62.5m跨箱梁标准横断面及控制点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62.5m跨箱梁标准横断面及控制点布置(单位:cm)

节段梁均采用等高度单箱单室斜腹板断面,上、下行分幅布置,除墩顶块二次现浇外,其余均为预制节段。主梁中心梁高3.60m,翼缘悬臂长2.95m,悬臂端厚20cm,根部厚50cm,顶板厚28cm。跨中截面腹板厚45cm,底板厚27cm。梁段长度一般为3.5m,最大预制质量为93.4t。节段梁顶板横坡由节段沿结构顶板顶缘中点旋转形成,坡度主要为2%,部分梁段在缓和曲线段上处于超高段,横坡由2%渐变至-2%,部分横坡由-3%渐变至2%,且任一截面外形均为等截面,形成空间三维扭曲梁。以第2联第4跨节段梁横坡变化为例,左、右幅横坡曲率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左、右幅横坡曲率对比

2 空间扭曲梁预制技术

2.1 总体思路

在调研国内项目基础上,制定本项目节段梁预制总体思路。节段梁常用短线法和长线法进行预制,是将梁段空间坐标转换为预制台座局部坐标系后,逐段匹配的施工工艺[3]。短线匹配法施工是循环过程,以即将浇筑的节段为起点(此时,前一节段的匹配节段已定位,且精度符合要求)说明匹配节段定位全过程,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短线匹配法预制工艺流程

节段梁适用于中小跨径的PC梁桥[4]。短线法预制节段梁易于控制工期、工序衔接紧凑,可专业化、工厂化生产,质量易控制、机械化效率高、对桥下交通影响较小,适用于城市高架桥;但需安装大型专业起重设备,安装荷载偏大、基础设计偏保守,造价偏高。短线匹配测量如图4所示,短线浇筑如图5所示。

图4 短线匹配测量示意

图5 短线浇筑示意

2.2 施工重难点

超高段通过节段梁每个横切面的横坡进行渐变调节,而非常规桥面铺装调整方式,导致该节段内的箱梁结构产生空间扭曲。当节段梁长3.5m时,取梁的截面曲率变化为0.12%,底板高差为6.4mm,翼缘板单侧高差为7.5mm。因此,在预制过程中,模板系统中的底模应具有一定柔度,使刚度在满足常规梁段预制的前提下,可适应变形要求,同时侧模也应具有一定柔度,当节段预制形成空间扭曲状态时,侧模与匹配节段、端模紧密贴合。

2.3 预制关键技术

2.3.1匹配梁调节

匹配节段主要通过6个控制测点实现定位,使用沿节段中心线的2个测点(FH,BH)控制平面位置,使用沿腹板设置的4个测点(FL, FR, BL, BR )控制标高,所有控制测点在新浇筑节段混凝土凝结前,安放在节段顶板上[4]。精确匹配定位前,需采集新浇筑节段测点及固定端模控制点数据,以固定端模作为高程控制基准点计算理论匹配坐标值,并在匹配梁段定位时,使用固定端模高程值作为后视点,分别测量LI1,I1,RI1的高程值,取平均值作为后视读数。匹配梁调节过程中,通过底模台座上的油压装置多次调整趋近4个控制点(FR1,BR1,FL1,BL1)的高程,误差控制在1mm内。

当匹配梁标高调整到位后,开始调整梁段轴线。固定端I1点作为后视定向基准点,完成定向后复核固定端点R1,L1,确保无误后方可调整轴线,否则需先分析解决误差。调整时分别在FH1,BH1上架设强制对中杆,测出y轴坐标值,其中一个与理论值差值为正,另一个为负。通过模板系统底部的液压千斤顶整体平移匹配梁后再扭转高程方向,使梁段处于理论匹配位置,调整时需多次趋近并复核数据。完成匹配梁的标高及平面轴线定位后调整匹配梁段梁长,在点FH1,BH1上架设棱镜,通过全站仪测出x轴坐标值,用液压台车整体平移匹配梁[5]。

2.3.2顺曲面形成过程

节段预制超高渐变段的空间扭曲梁时,通常考虑以折代曲,即让匹配梁与现浇梁模板形成一定夹角(具体角度以实际曲率为准),使浇筑的2榀相邻梁段存在折角,以代替曲线效果。本项目结合模板大面本身存在的柔性和支撑刚性,在拉杆体系和预偏纠偏体系共同作用下,使受影响较大的外表面呈曲面效果,从而达到设计线形。普通模板与扭曲梁模板如图6所示。

图6 模板示意

1)底模调节(见图7a) 可调节底模主要由刚性支架、调节支撑、面板、侧翼组成。调节支撑以梁长方向中心线为基准,分别对称均匀设置4个可伸缩粗螺杆(伸缩范围10cm),中间均匀设置3个等高铰接支撑端,两端侧翼分别均匀设置4个可伸缩螺杆和定位销轴。使底模扭曲的操作步骤如下:精确定位匹配梁后,外模下倒角贴合固定端及匹配梁下倒角后,使用液压小车调节底模空间姿态(略低于匹配梁与固定端模2cm),并伸展固定端侧翼,撑紧丝杆打入销轴后,使底模形成平面。使用液压小车顶升与调节底模,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缝隙<1mm),下放底模支撑,转换受力体系至地面。伸展匹配梁侧翼,同时对匹配梁侧粗螺杆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底模与匹配梁密贴。

图7 底模、外模调节示意

2)外模调节(见图7b) 可调节外模由固定外模架、可调节支撑丝杆、倒角斜拉丝杆、面板组成。支撑丝杆梁长方向均匀布置3道,每道设置3处翼缘板及倒角、3处外腹板及下倒角,倒角斜拉丝杆设置于上倒角处,连接翼缘板及外腹板。在单侧翼缘板高差7.5mm的情况下,具体调节步骤如下:①自下而上整体调节外模,距固定端及匹配梁约2cm后调节下倒角处的6根丝杆,使倒角贴合;②自固定端向匹配梁方向,依次调节腹板处3根丝杆、倒角处3根丝杆、翼缘板处6根丝杆;③重复步骤②,使接触面密贴。

综上所述,可保证整个外腹板形成顺曲面。

2.3.3线形控制及保证措施

1)预偏值计算 因浇筑完预制台座后需进行预压及荷载试验,以保证节段梁浇筑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在可控范围内(此处控制为7m范围,不均匀沉降1mm),浇筑梁段顶高约5m,故顶板考虑1mm的反向预偏[6]。

2)线形保证措施 混凝土浇筑方式及不同浇筑部位对模板产生不均匀偏移,特别是轴线偏位,主要应对措施为:①进行对称分层浇筑,混凝土分层控制为30cm;②模板下倒角处设置横向拉杆,2个底模间设置纵向拉杆。匹配梁受一定力后发生偏移,特别是顶板处,主要应对措施为在顶部分别设3处对拉拉杆,使匹配梁与固定端形成整体受力。

3)保护层及结构尺寸控制 保护层采用垫块进行控制,入模后保护层尺寸偏差控制为2~3mm(以45mm为例,实际保护层控制为47~48mm)。垫块间隔45cm,呈梅花形均匀布置,原则同底板和翼缘板,使用圆环形垫块,其有效厚度为理论厚度+2mm。使用多点吊具整体吊装钢筋笼,吊点根据计算确定,需受力均匀,使用花篮螺栓进行调节。入模后调整钢筋笼,使钢筋笼与模板外表面完全贴合并检查保护层垫块贴合松紧程度。腹板位置为保护层主要控制区域,使用水平连接筋进行刚性连接,并间隔布置[7]。

3 实施效果

1)节段安装后,外表面呈曲线顺接,无明显折角错台。

2)保护层及结构尺寸检测合格率均>95%。

3)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前(匹配完成状态),测点高程误差为-2.0mm≤Δz≤2.0mm,测点数占本次统计数量的97.1%;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后,测点高程误差为-2.0mm≤Δz≤2.0mm,测点数占本次统计数量的95.7%,如图8所示。

图8 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前后高程误差

4 结语

1)空间三维扭曲梁预制重点在于模板系统,既应满足刚度需要,又有一定柔度。

2)设计的可调节底模板系统由刚性支架、调节支撑、面板、侧翼缘板组成,采用液压小车调整底模空间姿态,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设计的可调节外模系统由固定外模架、可调节支撑丝杆、倒角斜拉丝杆等组成,自上而下整体调节外模,使倒角贴合,再调节腹板丝杆,使接触面密贴,保证外腹板形成顺曲面。

3)为保证预制精度,采取台座沉降定期监测、对称分层浇筑、保护层垫块均匀布置等有效控制措施。

4)节段安装后成型效果良好,外表面呈曲线顺接,无明显折角错台。保护层及结构尺寸经检测,合格率均>95%。节段梁混凝土浇筑前后测点高程误差为-2.0mm≤Δz≤2.0mm,测点数占本次统计数量的95%以上,实施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翼缘板梁段底模
装配式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与震后替换
基于拉力场理论的腹板连接剪切型可替换耗能梁段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悬臂梁不同刚度翼缘板T型梁与剪力滞效应的关系研究
专利产品板式消浪块预制施工技术
超宽混合梁斜拉桥钢箱梁悬臂拼装施工关键技术
移动模架底模折叠设计
高桩墩台式码头底模拆除工艺的探讨
钢梁省材设计研究
高桩码头大型墩台施工底模拆除方法探讨
浅析徐明高速B匝道桥钢箱梁制造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