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州市平桂区集体经济茶园现状调查及建议

2021-08-05张宏青

南方农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镇级长势管护

张宏青

(平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贺州 542827)

自2013年起,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集体经济茶园模式发展茶叶经济,到2019年已历时7年。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平桂区镇、村两级集体经济茶园培育和发展情况,2020年3月11—20 日,平桂区扶贫办牵头组织区委组织部壮大办、区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平桂区碧云峰茶叶有限公司共8 人组成联合调查组,选取沙田镇、公会镇、鹅塘镇、黄田镇等4 个镇级集体经济茶园,新民村、金竹村等33 个村集体经济茶园,亿丰、古瑶等13 个茶厂,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和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茶园种植、长势、管护、投入和收益等基本情况,分析面临发展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1 集体经济茶园发展调查情况

1.1 总体发展情况

由于平桂区的茶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群众自发种植的茶叶多以本地习惯的“土茶”为主,没有形成独特的茶叶品种。考虑到集约化种植和技术管护难易程度等原因,镇、村集体经济茶园种植的茶叶品种主要是福云6 号,约占74%,其他品种的占比分别为金牡丹约4%、六堡茶约7%、桂绿1 号约2%、白毫早及黄观音等其他约13%。本调查主要侧重集体经济茶园投入与产出,因此对茶叶品种暂不作具体调查和分析。

从种植面积上看,4 个镇集体、33 个村集体经济茶园总面积为366.65 hm2。其中2016达种植最高峰118.44 hm2,2017年为最低峰3 hm2,2018—2019年有所上升,新增面积为76.66 hm2,除了水口镇龙坪村新增3.2 hm2外,其他的73.46 hm2全部为6 个土瑶村新增种植,主要是“人均一亩茶”产业发展需要。

从收支上看,投入方面资金主要来源是扶贫部门、碧云峰茶叶有限公司和其他行业部门,2013—2019年仅财政投入3099.9227 万元。收益方面:主要通过销售茶叶和茶园出租(含出租给碧云峰公司)获得收入,茶叶销售收入7.4169 万元(该收入为集体名义出售茶叶收入,因集体茶园管护问题,茶园茶叶大部分由群众采摘卖给茶叶公司,故无法统计);出租茶园收入90.1308 万元(碧云峰有限公司支付80.2485 万元,占89.04%),两项收入合计为97.5504 万元。

1.2 镇级集体经济茶园发展情况

调查的4 个镇级集体经济茶园,交通便利,茶园总面积为98.8 hm2,全部为2016年种植。茶园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4 个镇级茶园长势一般以上的茶园面积仅为13.3 hm2,仅占镇级集体经济茶园总面积的13.48%。茶园收益方面,沙田镇和公会镇的收入均为茶园出租,所有镇级茶园的茶叶销售收入均为0。

表1 茶园基本情况

1.3 村级集体经济茶园发展情况

调查的33 个村集体经济茶园分布在全区9 个乡镇(街道),交通相对便利或修建有产业路的茶园有31 个,仅有茶坪村、宗文村2 个茶园交通不便利且未修建产业路。茶园面积除6 个土瑶村近2年有新增外,其他大体是2013—2016年间建成。33 个村集体茶园茶叶长势一般以上的221.81 hm2,长势差、无茶叶或改种的45.92 hm2。按长势情况一般以上等级面积计算,总体长势低于60%的茶园有7 个,分别是道西村、芳江村、清水村、茶坪村、大姚村、忠平村及马山村,其中道西村和忠平村集体经济茶园长势全部为“差”等级。茶园总体投入和收益与镇级集体经济茶园情况相同,投入远远大于收益,投入是收益的23 倍。仅看收益情况,结构及比重也极不合理。

销售茶叶收入仅占总收入的8.66%,涉及的村仅有4个村,分别是龙坪村、水车村、明梅村和川岩村,除去狮东村2018年才开始发展集体经济茶园目前茶叶属于种苗期外,其他28 个村是2013—2016年期间发展有集体经济茶园的,其销售茶叶收入为0,其中出租茶园收益也为0 的有6 个村,分别是道西村、威竹村、宗文村、茶坪村、金竹村(羊头镇)及罗希村。

2 集体经济茶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对相关资料、采集数据、访问访谈等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平桂区镇、村集体经济茶园经过7年的发展,虽然整体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问题仍比较突出。

2.1 集体经济茶园亏损严重

按照一般茶树生长规律,茶树种植后的第4年即可有产出,虽然处幼年期的茶树非旺盛期,但在正常管护下,每667 m2产生茶最少有100 kg,除去管理、农资、采摘等成本,每667 m2最少可收益1000元。2013—2016年期间发展镇、村集体经济茶园面积为286.99 hm2,2017—2019年正常产出并除去成本收益可达1291.458 万元。平桂区财政2013—2019年投入3099.9227 万元,镇、村集体经济茶园收益仅97.5504 万元,亏损高达3000 多万元。茶叶投资年限长,每年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管护经费,因目前集体茶园长势好的仅有约120 hm2,且财政投入扶持期为3年,大部分集体经济茶园在3年后就无法依靠茶园自身产生效益形成循环管护。

2.2 集体经济茶园管护模式粗放

集体茶园的选址大多在偏远地区,种植分散、面积小、立地条件较差,要求有较高的管护能力。以乡镇、行政村为主体的种植管护形式,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高,对茶园的管理主动性不够[1-3]。加上没有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茶叶管理技术,导致经常错过茶叶的管理季节,茶园长势逐渐变差甚至到无人管的情况,亏损连连,对该类茶园继续投入也难以逆转亏损状态。

2.3 茶产业缺乏品牌影响力

虽然提出“平桂茶”的发展理念,但品牌知名度不够,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昭平红、昭平绿、将军峰等市内知名品牌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平桂茶从采摘、加工到铺货销售成本都偏高,本土茶叶品牌建设步履维艰,价格和价值成长空间小,只能在降低成本和走大量批发渠道获取有限的利润空间,直接导致优质茶卖不出优质价。

3 集体经济茶园发展对策及建议

茶叶是绿色经济,从旺盛期到衰老期“寿命”可达40~60年,特别是旺盛期除去成本,每667 m2每年可带来3000~4000元的收入,加上茶叶产业链较长,对优化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作用。结合调查实际,为破解镇、村集体经济茶园发展瓶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保留茶园长势一般以上等级的集体经济茶园

茶园长势一般以上等级的,分3 种模式继续发展。1)继续以集体为单位管理茶园,建设一支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茶树种植、茶园管护、采茶技能和加工包装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台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达到生产标准的茶园基础设施、农资等进行奖励补助,确保政策连续兑现[4-5]。2)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以租用方式接管集体经济茶园,提高茶园的企业化率。3)将茶园按一定比例分退给有意愿的当地种植户进行家庭式管理,丰富产业扶持的帮扶涵义,确保茶园季节性管理常态化和采摘标准化,促进种茶、管茶氛围形成,推动茶产业发展。

3.2 茶园长势差的集体经济茶园转型发展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茶园长势差的包括4 个镇级集体经济茶园以及道西村、芳江村、清水村、茶坪村、大姚村、忠平村及马山村等7 个村级集体经济茶园,除此以外还有龙槽村、古那村、大平村、宗文村、安太村、大姚村、金竹村(羊头镇)及罗希村等8 个村,调查时明确表示茶园已没有管理价值,应转型发展。因此,对于以上这些镇、村集体经济茶园及其他茶园中长势差的,应终止合同或转型改种其他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作物,及时止损,另谋集体经济发展出路。

3.3 集中精力打造茶旅文化品牌

用好贺州市“世界长寿市”的资源优势和康养产业发展契机,以土瑶聚居区为核心,集中精力打造茶旅文化品牌,突出地域和民俗风情特色,开发茶周边文创产品,以茶为纽带[6]。让特色文化看得到、摸得到、喝得到,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茶园变科普园”,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新格局。从土瑶“点上突破”到全区“面上开花”,反哺“平桂茶”产业品牌,提升实体品牌竞争力,拓宽茶叶销售市场,促进集体经济茶园绿色生态发展越走越对路,越走越长远,真正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

4 结语

茶园经营管理对贺州市平桂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当中出现的亏损、管理粗放等问题,需给予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镇级长势管护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基层治理呼唤“镇级改革”——汉中市破解镇级“虚化”问题的调查
浦东:率先出台镇级预算审查监督指导意见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