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再认识

2021-08-04何捷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学习目标语文课堂

摘要:学习活动有助于学习者学习水平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经历不同的学习阶段,经由一定的动作或操练得以完成,形成“定向—执行—反馈”的基本系统结构。学习活动的设计需关注“三个前提”——充分理解单元学习目标、确保所学可评估、安排最适切的活动序列;需把握“四个指向”——确立学习目标、分解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推进学习活动。以《梅花魂》一课为例,阐述语文课堂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步骤。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学习目标;活动序列

一、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本质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活动,就是带有学习特质,有助于学习者学习水平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的活动。学习活动可以看作是为了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是一个完整而可调控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广义的学习者即参与学习活动的人,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等。狭义的学习者即学生,本文涉及的学习者,指狭义的学习者。本文在语文课堂教学视域中谈及的学习活动,也是相对狭义的。

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意在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应对生活的经验,提升处理事件的技能。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主要借助教师组织的特定语文学习过程展开,学生要经历不同的学习阶段,经由一定的动作或操练得以完成。每一次学习活动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经由执行环节和评价反馈等环节,形成“定向—执行—反馈” 的基本系统结构。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一般需要具备三个特质:其一,要围绕设定的学习目标展开;其二,要在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中发生,学生要与教师、学具、学习过程等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其三,学习活动要产生一定的结果,结果要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可见,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间接知识与心理活动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个体心理与认知发展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结果,既是学习活动所预期的,也为学习本身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习活动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安德森所著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中提出知识维度包括四大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同时,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个类别:“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可见,学习活动是分层、分阶段的。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完成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同时要熟悉学生的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让学习活动能真正助力教学效果。我们以陈佑清教授提出的“可以从学习活动对象的形态及所使用的媒介的不同来区分”为指引,给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分类:其一, 针对文字符号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对象是文字符号,学习形态可以为阅读、简答、写作等;其二,针对感知对象的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特征,学习形态可以为参观、观察、调研等;其三,针对交往的学习活动,学习参与者往往是通过加入、联合和批判性地考察别人的观点来学习,通过互动还可以产生各种新见解,学习形态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往来、互动讨论等。由此,细化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可以有“听”“读”“说”“写”“演”“画”“练”七种类型:“听”,包括教师讲解、同伴分享、音频播放等;“读”,包括默读、朗读、自由读、快速浏览、读屏信息等;“说”,包括自由发言、同伴互动、话题辩论等;“写”,包括随文拓展、批注、任务单填写等;“演”,包括角色扮演、课本剧排演、实验演绎等;“画”,包括绘制导图、罗列结构、填画图表、图文互批等;“练”,包括专项练习、实践体验、合作尝试、运用学具操作等。

二、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布鲁纳说:“如果你试图训练某人打网球或溜冰,或者教一个孩子学骑自行车,你一定会深切体会到,这类教学过程要用语言或图解方法进行是无能为力的。语”文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需要充分考虑语文教材的编撰系统,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由此,教师需要关注“三个前提”和“四个指向”。

(一)关注“三个前提”

1.充分理解单元学习目标。

在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指引下,学习活动的设计才有清晰的方向。理解目标,教师可以借助“KUD”(Know,Understand,Do)系统——对目标做到“知道”“理解”“会做”。“知道”,即收集、整理并获取相关知识的事例、样本、特定术语等。“理解”,是“努力领悟,使许多离散的、或许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知识要素形成有意义的推论”,将原本外在的知识与已有的相关联,产生个性化的解读结果。“会做”,即能靈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能适时迁移“嫁接”知识,并能以所学知识从容应对类似情境中的问题。

2.确保所学可评估。

课堂中不是只要有学习活动的开展,就会有高效学习行为的发生。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应能让学生分别抵达不同层级的认知目标,才算是好的学习活动。否则,只是具备活动的形式,无益于学习的推进与深入。确保所学可评估,就是明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评估学习是否指向学习目标,是否达成阶段学习成果。

单元中所学的知识是一个打包的整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子知识”子“技能”,以不同的学习活动呈现。教师需要随时评估学生不同阶段学习活动的达成情况,随时提供指导,以评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升。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批注,意在让学生通过单元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分别完成对批注方法的获取、批注角度的识别、批注作用的认识。评估的设计,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学习活动是否顺利推进,是否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过程中的评估发挥作用时,可以确保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发展,还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结果的评估可以再次校验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3.安排最适切的活动序列。

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是值得研究的。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特质,考虑其之前学习的习惯、经验、知识储备等,让最为合适的活动序列成为前提保障,以便学习活动顺利推进,成功获取学习成果。

例如,在习作教学中,历来存在“先教后写”还是“先写后教”的争议。而各执一方观点的教师如果能更尊重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不同的命题需求,就不会在“先”“后”的简单序列上费力争辩,而是会在如何引导学生更为顺利地写出、写好文章上下功夫了。

(二)关注“四个指向”

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并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也不是一切随着学情做“灵机一动”的临时调动。为学习而设计的活动,需要有计划、有流程,按部就班,做足前期准备。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目标明晰、课文随目标而选取、练习因目标而编撰的特质,学习活动设计的大致步骤如下:

1.确立学习目标,明晰方向。

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思维流程。”立“足于中观层面的单元目标,能彻底清除各部分间那种具有摧毁性的离散状态,克服碎片化学习和孤立知识点的学习,达成可迁移的单元结构化知识。设”计学习活动,教师需明白在哪些方面开展学习活动;需明确教学结束时,学生应知道什么,能操作什么,可证实什么,认知升级是否发生;等等。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 学习重点是快速阅读策略。学习后学生能否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能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速度,这是设计学习活动时要优先考虑的。

再如,针对习作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何解读单元习作中学生应必备的能力,使其掌握核心的技巧,最终顺利习作,是教学中最应关注的。无论是单元精读课文、习作例文,还是单元习作的专项指导,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而教材中的常规阅读单元,更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2.分解学习目标,区分板块。

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在各篇课文,需要分解为局部的小目标,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达成。每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也可以分解在不同层级中抵达。此时,就需要教师精准分解学习目标,区分板块内容,使之辅助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

例如,上文提及的阅读策略单元中的《将相和》一文,强调通过“连词成句”来提升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很难一步到位。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分解学习目标,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板块:连词成句读的方法学习—连词成句读的效果辨析—連词成句读的自由练习—连词成句读的经验分享—连词成句读的拓展练习。如此,课堂中的教学流程也就清晰可见。

再以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习作目标为“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与本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相呼应。可见,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也承担着习作教学目标中的任务。教师应时时把握方向,让学生明确不同作者面对不同的事件,会用不同的方法把事情写清楚。《麻雀》一文中,可以按照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板块,学着把事情写清楚;《爬天都峰》一文中,可以按照作者爬山的顺序,将爬山过程中“与人交流—内心想法”的内容写清楚。每一节课的具体子目标的达成,都将为最后学生自由写作《生活万花筒》做好准备。

3.了解学习条件,提供保障。

设计学习活动之前,应该参考的条件因素有三个。其一,需要知晓学习者的基本特征以及和本次学习相关的知识储备(学情)。其二,有显而易见的评估方式,确保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估。其三,能选择学习所需的材料, 包括其他相关文本、知识卡片、教具、场地等,还能有选择地制作多媒体课件。

例如,教学《将相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搭石》,明白在阅读中可以通过“计时”来评估速度,知道了阅读时不在不懂的地方做停留,不回读。由此,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提供的学习保障至少应有如下几个:通过计时的方法,继续评估学生的阅读速度,以此巩固“不懂不要停,不回读”的策略习得成果;关注教材中提出的“一眼能看到多少”的方法,指引学生掌握抓取关键内容速读的策略,并据此事先设计课件。教师要考虑展示关键段落,进行速度方法示范,辐射其他段落进行练习等。

4.设计学习活动,落实推进。

最后一步就是根据板块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并在教学中落实。所有的设计,都是教学执行中的参考,也是必要的准备。教师要根据设计, 检查准备情况,对学情进行前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通过评估调整活动的时间、容量、力度,以达到最佳效果。设计越充分,执行时效果越好,越有根据学情随机应变的可能。例如,《将相和》的学习活动设计,安排的序列与内容可以设定为“自由读、测速、反馈—教学示范、练读、测速、交流体会—讨论、总结方法—拓展练习、测速、总结反馈”。

三、语文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一例

下面,以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课为例,阐述语文课堂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步骤。

目标理解层面,本课属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设计学习活动前,教师需要先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目标中有关键的学习指令词“体会”。体会,即体验、领会之意。本课的教学着力点,即“如何领会文字间蕴藏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目标的理解,可以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考虑三个因素。一是预估难点。课题中的“魂”是理解时的难点, 也是深度理解的体现,需要通过多个活动的设计, 推动理解不断走向深入。二是定位课型。本课属于略读课文,且之前已经编撰有《古诗词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相关篇目,学生已经具备体会的学习经验,也已从文本中体会到类似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课需要进行更多的练习。三是运用助学系统。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为本次体会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如,读直接抒情的句子,直接体会;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生发体会;一边读一边联想,产生独特的体会;朗读句子,加深体会。可见,体会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有方法可循的。

条件准备层面,顺利推进本课教学,需要准备背景资料、朗读音频。背景资料的准备,如,作家陈慧瑛的简介与华侨旅居海外的时代背景简介, 是学生在理解与体会时需要克服的认知盲区,可以让他们事先查找或者由教师当堂提供相关资料,辅助理解。朗读音频的准备,就《梅花魂》一课本身蕴含深层情感的特点,需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提供的朗读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师自身素质不能很好地匹配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可事先准備一段配乐的示范朗读,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声音、画面、文字的合奏下生发体会。

评估方式层面,面对不同的学习活动,预备不同的评估方式。例如,在朗读中,以是否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作为评价标准,评估者为教师与学生,评估方式为当堂朗读;在核心目标“体会思想感情”的学习活动中,评估以学生能获得体会情感的方法,能陈述方法,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运用方法为准,评估者为教师与学生,评估方式为口述方法、运用、比对、总结分享;在针对难点——对“魂”的理解中,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标准,评估者为教师与学生,评估方式为口述理解。

活动梳理层面,依据班杜拉提出的“知识和认知技能,对于操作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操作技能的发展需要一个观念匹配机制来把知识转化成熟练的行动”,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将此转化为自己内部的经验与观念。最终, 这样的经验与观念才能和外部表现相匹配,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本课的学习活动,最主要的是“读”,主要包括:为概括而检索的默读,为熟悉内容的自由读,为体会中心思想的关键段落朗读,为烘托氛围升华情感的配乐朗读。其次是“听”,主要包括听同伴发言,听准备好的音频范读,听教师讲述。另外,语文课堂学习肯定离不开“说”的活动设计。本课“说”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对体验结果的表述,对获得的体验方法的归纳,对他人分享的体验的评价,对读的结果的评价。当然,偶尔也可以“写”的方式,将“说”的活动转化为更固定、明晰的成果。例如,关于对“魂”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做批注,之后结合批注表述。本课的学习活动也少不了“练”。在学生通过样本段落的学习初步掌握体会的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本课中的其他段落,让学生直接练习,并运用所学检测学习效果。在全课教学之后,还可以提供类似的语篇,继续拓展增加练习频率和容量。像《桂花雨》《荔枝蜜》《桃花心木》等篇目,都可以运用本课中学得的体会方法,让学生自由阅读与感悟。

活动运用层面,可以从明确目标、引领自学和总结评价三个角度推进。

首先,明确目标。笔者先出示图1,让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齐读目标,继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说一说什么是“体会”。学生给出的回答是“自己的理解、感受”。顺势,笔者以词典中的解释“体验”“领会”“觉悟”等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读一篇文章如何才会有“体会”。学生给出了“多读就有体会”“多联系生活也有体会”有“时候, 想一想体会就来了”等想法。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读一读本单元“交流平台”中的四句话,学生又会发现“多方关联”借“助文中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多读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边读,一边联想” “多朗读”等具体的体会之法。这样基于明确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涉及读、听、说,主要包括“重温目标”“理解目标”“解读目标”三个步骤,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动词“体会”入手,借助图示感知“体会”之意,还能让他们借助讨论,初步领会“体会”的方法,最后结合“交流平台”提供的信息,到位地领悟“体会”的方法及深意。

其次,引领自学。笔者出示了下页图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思考“本文想让我们做几件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有四件事,分别是“默读课文” “找到课文中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对题目的理解”。再让学生遵循自读提示提供的思路开始自学,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事。基于学生的回答“外祖父教‘我读诗”“外祖父发脾气,训斥母亲”“母亲和‘我谈论回祖国”“外祖父赠‘我墨梅图”外“祖父赠‘我血梅手绢”,笔者让他们体会外祖父在不同的事情中所寄予的丰富情感,进而明白外祖父送作者墨梅图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且与文题关系最密切的事。由此,笔者接着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朗读描写这些事的文段,加深体会。他们从外祖父的话中体会出了“他非常爱国,很崇敬那些爱国英雄”他“希望自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很有骨气”等思想感情。让思维延展开,挖掘这些体会产生的根源,有的学生发现了“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等重要的词;有的学生发现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把人和梅花进行了对比。接着,笔者出示下页图3,启发学生联系课外知识加深体会。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体会到了“华侨旅居海外时对祖国无比的眷恋之情”一“个爱国华侨的名族气节”“他们为人的高风亮节”。他们也就初步理解了文题《梅花魂》的意思:借助梅花,表达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因为梅花象征着祖国;作者以梅花喻人,表现了外祖父的高尚节操;梅花就是祖国的象征,爱梅花,就是爱国。这样的设计,针对文本“直接抒情”的写法,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自学提示、梳理事件、体会直接抒情的活动,展开理解与体会, 顺利完成了自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

再次,总结评价。笔者先出示表1,让学生体会文中两件直接描写梅花的事件,以及含义较为深刻、属于间接描写的三件事。为了促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笔者让他们关联外祖父的反应以及“我”的体会读一读、想一想。学生发现,写前三件事,作者当时的感觉是“还小,不懂”又“害怕又奇怪”“想不到”,这样的思想感情是隐性的,是需要读者去体会的。前三件事中,蕴含着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祖国的深厚情感。此时,笔者提示学生:这三件事发生时,外祖父反应强烈,而“我”却很不明白。但后面,作者已经明白,为什么依然不明说? 学生回到课文中细品慢读,逐渐意识到这些是让人去体会的! 这时,笔者继续启发:“可见, 作者这样写是成功的。说一说,作为读者,你是如何体会到事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 如果单看这三件事,行不行?” 学生很快就做出回答:也“行,就是比较吃力,要凭借读完全文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显而易见,学生已经习得了可以联系全文、联系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体会的方法,同时也能通过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字,多方关联,体会到“这是魂牵梦绕的祖国”“梅花,是爱国精神的集中寄托”“爱国的精神,凝练成梅花的芳香,梅花就是象征,就是爱国心的灵魂所在”魂“,也反映了外祖父最后在异国他乡去世,希望灵魂回到祖国”。立足学生这样的情感积累,笔者出示图4,请他们再读读图中的句子,用心聆听眷恋祖国的赤子的心声…… 学生的思绪飘到远处,接连产生独到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由学习体会,再瞄准课题,体会含义深刻的部分,自然能加深“体会”。同时,以朗读结束此课,也符合文本情感充沛、思想感情丰富的特色,达成了领会文字间蕴藏的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为目的,通过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来推进的。让学生在多元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展现个性,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思维水平,是语文课堂中学习活动设计应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红美, 许玮, 张剑平. 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及其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

[2]洛林·W.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分類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 罗晶晶,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7).

[4]莱斯利·P. 斯特弗,杰里·盖尔.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布鲁纳.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 邵瑞珍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6]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艾丽森·卡尔切尔曼.教师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实践[M].方向,等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8]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

[9]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10]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首届十大青年名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名师”。被业内专家称为“卓越写作教学名师”,被孩子称为“有魔力的作文老师”,被家长称为“让孩子爱上作文的魔法师”。“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多篇文章发表于核心学术期刊,已出版《百字作文的神奇魔力》《绘本的魔力:让儿童爱上写作》《作文课的魔力:写作教学“进行时”》《一篇一篇解读统编》等数十部个人专著。创建的教育类微信公众号“语文榕”备受关注。)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学习目标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