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优生”贯通培养:让优秀者更优秀①

2021-08-04李滔张士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3期

李滔 张士民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打破体制和机制束缚,探索资优生发现与选拔机制、跟踪培养管理与评估机制等,对资优生进行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及人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贯通培养。在实践中,学校形成了规范科学的选拔程序,实施了灵活自主的弹性学制,开发了丰富立体的课程群,建立了高效完备的竞赛体系,搭建了资优生发展的平台,建构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资优生;贯通培养;学科资优生;术科资优生

资优生,从广义上说,是指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从狭义上说,是指智商较高、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具有潜在超长特质的学生。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资优生是指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思维能力和学科成绩均明显高于同龄和同学段其他同学的学生,也可指在空间、运动、音乐、信息等技能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学生。前者可称为学科资优生,后者可称为术科资优生。资优生贯通培养是指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过渡自然、知识连贯、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相互衔接的资优生识别与培养模式, 将各学段相互独立的校本课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消弭校本课程开发中各自为政、交叉重复的现象,从而提升资优生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重点仍是知识教育,对资优生的发现和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远远不够,相关研究严重滞后,缺乏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也鲜有成功的范例或现成的模板。为此,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一、“资优生”贯通培养概述

美国学界对资优生的定义是:“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潜质。这些方面可以包括智力、创造力、艺术潜质、领导力或其他特定的学术领域。这些儿童或青年需要学校提供一般课程以外的帮助。”他们对资优生的研究(包括识别和培养)一直走在

前列。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就通过“以教育助防御”法案,大力投入资优生教育。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把资优生教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大学都设有天赋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有专项拨款和专人负责。很多州立法规定,每个公立学校必须开办“天赋儿童教育计划”,各个州有10% 左右的儿童得到了天赋儿童的特殊教育。美国科学在20 世纪80 年代爆发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天赋儿童的重视。可见,这是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国家战略。进入21 世纪,Javis基金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做过一个为期3年的“突破计划”实验,在语言和科学两个方面给所有的学生添加少量天赋儿童课程模块。3年后,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高。

我国对资优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1974 年,李政道教授在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中指出,“在国际上,理论物理方面的人才,一般都在二十多岁时出成果,几乎没有例外”,中国也需要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1978 年,邓小平指出:“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随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 名学生,平均年龄14 岁,最小的11 岁。1985 年1月26 日,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 所重点高等院校开办少年班。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都有资优生教育计划。大陆地区较少使用资优生这一概念,多用特长生、质优生、智优生、绩优生、超常生等提法。

二、“资优生”贯通培养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贯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为资优生贯通培养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多年来,学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打破体制和机制束缚,探索资优生发现与选拔、跟踪培养、管理与评估等机制,建构课程体系,编写专门教材,对资优生进行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及人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贯通培养。

(一)形成规范科学的选拔程序

学校对资优生的选拔,注重“学科兴趣、人文素养、数理思维、创新潜能、心理素质和基本体能” 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学科资优生的选拔,学校遵循“两阶段四模块”的选拔程序(如图1所示)。“两阶段”是指初试和复试;“四模块”是指初试中的笔试和多元智能测试,以及复试中的面试和体能测试。术科资优生的选拔则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选拔。

(二)实施灵活自主的弹性学制

资优生在某个领域或多个方面有显著特长, 所以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按照小学至高中12 年学制组织教学。我们尝试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5+2+2”资优生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弹性学制。在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 进入学科资优生培养范围的学生,中途可以自愿退出,一旦退出,学生可直接进入学校任何一个年级和班级就读,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开发豐富立体的课程群

1. 建构学科资优生课程体系。

学校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与校本课程, 以及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课程,形成学科资优生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生涯规划类、心理适应类、品德养成类、经典阅读类和适性学业类课程;选修课程有语言与健康类、体育与艺术类、数理逻辑类、科学与技术类以及人文综合类课程。为此,学校出版或编制的校本教材有: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好玩的数学》,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一体化语文阅读教材》,小学至初中一体化的《版画教材》,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荣誉物理》。这些校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科资优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

学校还提出“四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将“知识、能力、思维、境界”的培养有机结合,专门为学科资优生开设艺术欣赏、陶艺创作、心理学等课程。课程改革、教师人格魅力熏陶,营造人格培育氛围等多措并举,将人格教育融入资优生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学生未来二三十年的成长打好基础。

2. 建构术科资优生课程体系。

术科资优生培养课程有体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信息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和创作类课程等。例如,音乐学科开设舞蹈、手风琴、竹笛、高音竖笛、流行歌曲演唱等相关内容的课程;美术学科开设版画、书法、陶艺、水彩画、创意绘画等方面的课程;体育学科开设足球、健美操、乒乓球、垒球等主题的课程;信息学科开设“杂志设计与制作”“计算机排版艺术”等课程;科技学科开设了“乐高机器人”“仿生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等课程。

(四)建立高效完备的竞赛体系

“教学服务中心”统一领导资优生竞赛工作, 各学科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赛教练团队,一批具有较高学科素养和较强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在竞赛教学中担任教练。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本部共享教练团队资源,聘请专家院士、大学教授等为学生开设讲座,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竞赛质量保障体系,从条件保障、组织架构、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方面保证资优生竞赛得以有序实施。

(五)搭建资优生发展的平台

2018 年5月,学校与东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享东南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走进东南大学”“学科拓展延伸”和“学长导师指导”等三年一体化资优生培养课程,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高中资优生。初中部开设“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课程。针对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培养目标和人才选拔条件,学校对有意愿报考少年班的资优生开设高中物理、数学等选修课。2020 年,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在全国范围内共录取200 人,学校占9人(南京市共10 人)。小学部在五、六年级成立“创新虚拟班”,设计个性化课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同时,有意愿的资优生可以提前开始初中课程的学习。

(六)建构“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目的是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保证资优生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在资优生的培养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以培养学生反思性、批判性思维为目标,强调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拓展总结”六环节24 字“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资优生课堂教学的生态,创建了师生共学、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这也是对教学本真的一种理性回归。

三、“资优生”贯通培养成果

(一)五大学科竞赛成果卓著

近3年来,学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和层次一直保持在南京市第一方阵,为学生的高考升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9 年,32 人获省4人获全国一等奖,一等奖,66 人获省二等奖。

(二)术科资优生培养硕果累累

由音乐类资优生组建的小学部和中学部两个艺术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小学部艺术团在2019 年南京市小学生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获一等奖;在2019 年南京市少儿艺术团队大赛中获金奖;在2018 年南京市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在2017 年南京市少儿艺术团队文艺大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在2016 年南京市“我的中国梦”优秀节目评选中获少儿甲组金奖。中学部艺术团在2019 年南京市第七届“我的中国梦”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初中组金奖;在2018 年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江宁区特等奖、南京市二等奖;在2018 年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江宁区特等奖、南京市一等奖;在2017 年南京市中学生“一二·九”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

美术类资优生在各级各类绘画比赛中屡次获奖,其中国家级6人次、市级20 人次。龙湖版画社获“南京市首届十佳中学生社团”称号。《黑白木刻版画》获2017南京市中学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一等奖。

近三年,学校共有16 名体育类资优生被评为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8名学生通过高校足球特长生自主招生考试,成功进入高校。

四、“资优生”贯通培养启示

(一)高品质课程是资优生发展的可靠保障

我们认为,资优生的培养必须有不间断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在资优生培养过程中,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的系列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学校管理的集约化。开发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让资优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以实现让“让优秀者更优秀”的教育目标。

(二)对资优生的评价要打破常规

从小学到高中,应建立连贯的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或通过多元智能测量和丰富的校本课程等多种途径,来发现和识别学生特长。在笔试以外,资优生还要做到心理健康、体能达标。在评价方面,采用“科学知识与心智测试相结合,数理思维与创新潜能相结合,日常积累与现学现考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从根本上打破“一把尺度量”和“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李滔,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士民,南京師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