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实证实验分析对日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2021-08-03周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6期
关键词:实证

周钰

[摘 要] 近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学研究者将视角投放于外语习得等方面,从而使得实证实验迅速发展。分析此类实证实验,不仅有利于研究者立足于先行研究,进一步沿同一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更对日语教育教学有积极引导及借鉴意义。鉴于该类实证实验的积极作用,将针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这一实证实验进行分析,分别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并就该实验过程及结果对当代日语教育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日语结构歧义句;实证;语音实验;日语教育

[作者简介] 周 钰(1992—),女,安徽巢湖人,国际基督教大学2017级比较文化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语学习、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5-09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体现出相伴而生的种种新需求和变化。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对多语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与世界各国交往密切,对掌握多种语言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更是显著增加。除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外,近年来,伴随日本动漫产业及饮食产业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日语也成为热门语言之一。不仅如此,日语作为小语种中与汉语文字表达相对接近且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成为许多语言学习者心生向往的选择。在中国,不仅众多高校广泛开设日语专业课程,积极培养专业日语人才,日语网络课程的发展势头亦不可小觑。根据这一现状,对日语教育、教学进行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日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之需。

日语属于黏着语,主要借助助词和动词进行组合,从而实现灵活表达。日本民族特性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暧昧性,因而日本人并非直截了当,而是模糊、含蓄地表达意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呈现出模棱两可的表达倾向。此外,日语汉字有不少与中文汉字形近而义不同。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和影响”[1],即中国人在日语习得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对日语单词的意思产生误读。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课程,从而减少甚至规避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误读,这一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也是日语教育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徐一平、施建军及沈燕菲所写的《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一文,便是聚焦中国日语学习者所面临的日语结构歧义句这一困境,进一步将问题细化,主要着眼于其韵律特征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三个语音实验,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消除日语结构歧义句的手段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整理出中国日语学习者用于消除结构歧义句的主要方法,从而达到启发、引导日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逐渐朝向合理化设计的目的。

一、实验研究问题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这样的经历一定不会陌生,即同一句日语可以凭借其相同文字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祖父は父よりも私を可愛がる[2]。该句看似简单,意思直白,实际上却可以理解成两种不同意思。其一是爸爸疼爱我,但是爷爷更疼爱我;其二是爷爷疼爱爸爸,但是更疼爱我。产生两种不同含义的原因,主要是其词语的相互修饰关系,即句法结构上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而并非因为具体语句、单词等句子成分存在多义性。野田尚史于2002年在《日本語のあいまい文》一文中,对日语歧义句进行了详细阐述,将“结构歧义句”定义为“文を構成しているそれぞれの語句にあいまいさがないが,文を構成している成分がどの成分を修飾するかとか,どの成分と結合するかといったことにあいまいさがあるもの[3]”,换言之,此类日语在具体语句和单词上并无歧义,却因词句之间的修饰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从而导致句意整体产生歧义。前文中提到的实验主要研究该种歧义句,日语的这一特征无疑增加了日语学习的难度,也对日语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对于此种结构歧义句,学习者无法单从语法角度判断和确定其意义,一般而言,需要结合语境或者上下文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必须时刻提醒学生联系前后文,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在日语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也须说明虽然在日常对话过程中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句子歧义,但利用语音手段消歧,主要是那些對日语把握精准的日语母语使用者所熟用。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日语并非母语,缺少与日语母语使用者相近的对于日语的直觉性感知,因此,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语音语调的把握可能并不十分准确。综上,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这种方法难度系数高,不易掌握。出于这一考虑,该实验主要调查汉语母语者所表达的日语结构歧义句中具备的韵律特点,并且讨论这些韵律特点与日语母语者的日语表达有何区别,且这些区别是否受到汉语母语迁移影响等问题。通过对以上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对中国的日语教育、教学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口语表达训练进行积极引导,亦将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韵律方面的学习有所助益,极具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是通过这一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合相关先行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考察。

三、实验设计

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进行考察。

实验一:主要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通过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生成的日语结构歧义句进行语音分析,从而对日语学习者为区别表达不同语义时分别运用的韵律特征手段进行考察。研究方法为语料研究。语料提供者为汉语母语使用者的5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女性研究生,均有7年以上日语学习经验,现居北京,日常使用普通话。立足于日语歧义句的相关先行研究,选取5句较为典型的日语结构歧义句开展实验。句1:これは丸いテーブルの絵です。句2:男の人はきれいな姉と妹を見ています。句3:お兄さんは一生懸命勉強する弟を手伝っています。句4:妹が作ったばかりのご飯を食べてしまいました。句5:今日はマグロと野菜のサラダを買いました。5句均含有两种及其以上的意思。在语料采集方面,使用的是索尼制PCM-D50型录音笔,并在2009年12月25—27日完成采集。进行采集前,均向发音人说明采集意图和方式,以便获取较为自然的语音材料。研究者选用提问句,形成5组A、B两种歧义对话,同时对每组对话饰以对应说明。每段对话A、B两意分别录5遍,均采用无序形式,由研究者提问,采集对象回答。实验对采集到的全部250句语音资料不予筛选,均列为考察对象。研究者将采集完成的语音语料通过SUGI Speech Analyzer语音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重点考察F0、音幅、时长以及句中比重四个项目,并按照规则对以上数据进行计算记录。最后,将所得数据根据句意分为A、B两组,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T检验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将统计所得的P值作为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数据,最终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猜你喜欢

实证
大中华地区公司治理绩效之实证比较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应用
转型期企业整合内部营销与组织有效性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网络金融发展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O2O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