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形式和对策

2021-08-03韩婉

教育界·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朗读训练小学语文对策

韩婉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语言资料,提高朗读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语文学习。文章对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形式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对策

一、前言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并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教法。所谓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思想,感悟语言魅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朗读教学一度受到冷落,书声琅琅的课堂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满堂灌”以及学生的被动听讲和做题,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语文教学陷入了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还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的呼声越来越高,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各个阶段的朗读,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语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可见,朗读教学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识字、发音以及朗读的启蒙阶段,也是记忆的黄金期,是非常适合进行朗读训练的。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弘扬民族精神和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学生朗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习得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形式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工作是善于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朗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朗读。朗读训练有不同的形式,适合不同的文章内容。具体而言,朗读训练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范读

范读是一种示范性朗读形式。小学生年纪小,语言表达比较薄弱,文章理解能力也有限,不能清晰地把握文章情感,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朗读是“口耳之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形式来给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同时,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内心深处会迸发出参与朗读训练的强烈情感,积极性会大大增强。教师在范读时要使用正确、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轻重缓急,让学生体会语调、语速在抒发情感方面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

(二)教师引读

与范读不同,引读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提示和点拨。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通过引读给学生以提示,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和叙述层次,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朗读段落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读出下文。

师:小狮子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小树看见了,问他说——

生:(奇怪地)你怎么不学点儿本领啊?

师:懶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

生:(懒散地、不屑地)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教师:小树听了,奇怪地说——

生: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

教师在这里的引读起到了旁白的作用,不仅能够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三)学生试读和齐读

所谓试读,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指定学生来进行朗读,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和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又可以通过指定学生朗读来带领其他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一般来说,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让一位学生完成,篇幅较长的可以安排数名学生共同完成。

齐读,顾名思义,就是全班学生一起朗读,也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朗读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营造朗读的声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齐读比较适合诗歌、童谣等节奏感强的体裁,读起来比较有声势。另外,齐读需要每位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的水平,不然就会出现浑水摸鱼甚至唱读的问题,干扰整体的朗读节奏。

(四)趣味朗读

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配乐朗读等都属于趣味朗读的范畴。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模仿力和表演欲比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例如,在朗读课文《陶罐与铁罐》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进行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代入文本角色,体会到文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学生会将铁罐那不可一世、傲慢无礼的语气和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也会准确把握陶罐谦卑谦逊、彬彬有礼的态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朗读是教师鼓励学生朗读时配上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

音乐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境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以播放一些思想感情相通的音乐,例如朗读喜剧性的课文时可以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来朗诵课文,跟着音乐节奏和旋律来发挥想象,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三、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对策

(一)制定具体、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

建立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小学朗读训练的开展。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这个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朗读训练上是循序渐进、有梯度的。小学生年龄不同,朗读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朗读教学目标不应该“一刀切”,应该根据学情、文本风格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来具体制定。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识字阶段,没有朗读的基础,朗读训练的目标应该降低,要求他们能够正确朗读,没有错别字,不颠倒字,不把句子读错就可以;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还要求他们在朗读中能够正确停顿,语速适中,节奏鲜明,在朗读中能够理解文本情感和内涵;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还需要他们能够代入角色,读出意境和情感。

(二)给予具体的朗读教学指导

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得声音大一些”“读得更好一些”“读得更有感情”。但具体如何做到这些要求,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导。有的教师会提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这个词语读得重一些”“这个地方要读得抑扬顿挫一些”,到底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并没有讲解清楚,造成小学生一知半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理解来盲目地朗读。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明确的朗读教学指导,具体包括语句停顿、轻重音、语气以及节奏的把握等。例如,语句停顿要恰到好处,合理自然,符合平时的语言习惯。有些短句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还是需要根据词、词组、句子之间的直接联系进行停顿;长句的停顿则需要关注语句中的成分,一般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停顿。

(三)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并不计入分数。而且朗读能力主要体现在音色、流畅、情感、语调等方面,难以进行量化,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很多小学教师都忽略了评价这一环节。事实上,小学生年纪小,抗压能力比较弱,教师的忽视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反之,教师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教师要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这里的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会让朗读的学生更加认真对待,其他学生听得更加认真专注,也会指出朗读同学存在的读错字、断错字等问题,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另外,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尽量使用“你读得真棒,再接再厉”“这个地方如果注意下,就更加完美了”等话语来鼓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朗读的信心和勇氣。

(四)加强多媒体在朗读教学中的使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泉。小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语文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功能来创设情境,给小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讲授《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天中三峡不同时间的美景,加深小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情感。再如,在教师引读和范读的过程中,小学生会丧失新鲜感,出现倦怠情绪,这时教师可以用Flash动画来演示发音过程,让学生跟着朗读。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而且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清晰、动态地展示每个字词的发音部位,更有利于小学生掌握,让枯燥的朗读训练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另外,有的教师普通话不太标准,方言比较重或者朗读水平有限,不能给学生进行标准的朗读示范,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榜样示范。

总之,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贯彻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申桃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08):78-79.

张敏.基于新媒体的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20(02):102-105.

陈国鸣.提升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9(12):98-100.

猜你喜欢

朗读训练小学语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重视高中语文中的读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