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序的散漫也是一种格调

2021-08-02侯会

阅读时代 2021年7期
关键词:市井水浒金瓶梅

侯会

庚子中秋节前,收到新书《银字水浒传:英雄谱里的历史擦痕》,这是我在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出的第四本书。第一本《食货金瓶梅:晚明市井生活》是2016年3月出版的,当年9月又出了第二本《物欲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转过年6月出了第三本《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而这本新书的出版,与前一本隔了三年。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几个小册子都是谈小说名著的。以往人们谈小说,总脱不开一个套路: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不管多精彩的小说,经这么一讲,保证让人哈欠连天。其实小说名著内涵丰富,通俗生动,每本都像一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有许多可以欣赏的角度,有许多可供攀爬的路径,何必走你指引的这条无趣的路?

尤其是晚明清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全都有着浓重的生活气息,作者细笔详描,把衣食住行、银钱经济、人间烟火,写得那么鲜活,这才是老百姓最熟悉的,也是感触最深的。这些看似浅层的描写,有时也可直逼主题。譬如《金瓶梅》中西门庆妻妾矛盾的背后,一个“钱”字是再也绕不过的。能不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开垦工作,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思考角度,即经济的、食货的视角?

《食货金瓶梅》中的“食貨”,指吃的、用的,涵盖了人的一切物质需求。班固在《汉书》中设《食货志》,总结一朝的经济活动,“食货”一词便由此而来。《物欲红楼梦》的“物欲”,是指人对物质享受的欲求,说到底,仍是对“食货”的追求。《金粟儒林篇》的“金粟”一词,源于宋代的《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仍有食货经济的意思。

《银字水浒传》的“银字”稍有不同——解释什么是“银字”,还要从此书的写作说起。《金粟儒林篇》出版后,聚珍文化的编辑老师约我再写一本“市井水浒传”,我心存顾虑,没敢马上应承。

按说,在小说名著中,《水浒传》我最熟悉,也曾反复披读,并写过一些论文和一本专著(《水浒源流新证》);我的论文自选集便题为《水浒西游探源》,因为里面一多半文章都是讨论《水浒》的。我的顾虑有二:一是前三本讨论的都是“世情小说”,衣食银钱、生活细节,本来就是那些作品最出彩的地方。《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以粗犷的笔触写江湖豪杰,离柴米油盐似乎远了点。二来,写作的人都知道,越是熟悉的内容,有时反而不知从何下笔。不过,我还是想试一试。

将“银字”冠于书名,便是强调《水浒传》的市井说话出身,全书围绕着市井环境讨论水浒故事。人们的衣食住行、银钱经济,仍是讨论的重心。梁山好汉所有的重大活动,全都跟食货经济有关。与其说他们是反抗强权,毋宁说是底层百姓苟全性命于乱世,抱团取暖、挣扎求存。在“好汉餐桌牛肉多”“山寨群雄吃粮靠抢”等篇中,对此都做了分析。

中国人以“四”为全,什么四天王、四金刚、四公子、四美女……书出到四册,似可作一小结,讨论对象涵括《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等名著,大致构成一个系列,可称“经典重读”或“另眼看名著”。我的写作初衷,是试着开辟新的阅读视角,并尝试以小品式的轻松,消解学术讨论的枯燥与沉重。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市井水浒金瓶梅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市井有趣
1949年后《金瓶梅》的几次出版情况
四大名著趣解
圩角老街印象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被视为“禁书”的《金瓶梅》将出版
社会 “水浒”化
《金瓶梅》作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