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蟾逸夫舞台”剧院修缮的声学设计

2021-07-30

演艺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观众厅混响时间逸夫

夏 媛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化设施慢慢变老,一些沉淀着文化和记忆的老剧院亟待修缮。将这些文化瑰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对越来越多的剧院进行修缮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繁华喧闹的上海市福州路,端坐着一座源远流长的“天蟾逸夫舞台”剧院。这座928座的剧院,从2017年初开始,历经3年的修缮工程,于2021年大年初一正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图1)。新的“天蟾逸夫舞台”剧院音质更为“清、透、润”,整个剧院的音质效果得到升级。笔者有幸参与“天蟾逸夫舞台”剧院修缮项目,深刻体会到老剧院修缮的声学设计和新建剧院的声学设计的异同。本文以“天蟾逸夫舞台”剧院修缮的声学设计为例,探究剧院的修缮声学设计思路。

图1 “天蟾逸夫舞台”剧院(修缮前和修缮后)

关于如何进行剧院修缮项目的声学设计,笔者认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项目立项时的修缮目标、项目设计时的修缮内容和项目竣工后的修缮结果。

1 “天蟾逸夫舞台”的修缮目标

1926年开业的“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滩京剧“四大舞台”之一,有着“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在梨园界一直有“不进天蟾,不成名”的行话。本次修缮属于“天蟾逸夫舞台”第三次整体大修缮。

本次修缮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历经近百年的剧院明显老旧,装饰效果过时,舞台专业设备陈旧。第二,现在的演出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既有自然声为主的京剧等演出,也有电声为主的话剧、舞蹈等演出,这对剧院的环境和设备有更多的要求,原来的设备老旧,剧院的音质效果也略“干”。第三,由于资金需要,原来的剧院部分区域租赁给书店,整体建筑功能略显混乱,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人们对剧院的需求日渐增多,本轮修缮正好收回出租部分,将剧院打造成完整纯粹的剧院建筑。

明确修缮原因后,结合GB/T 50356—2005《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以及业主的使用习惯,设定928座“天蟾逸夫舞台”剧院的修缮目标。

(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T60=1.20 s±0.10 s

(2)低频比重BR:1.1~1.3(提高低频RT可增加音乐丰满度)

(3)侧向反射系数LFE4:15%~35%

(4)声场力度Gmid:-1 dB~2 dB

(5)音乐明晰度C80(3):1.0~3.0

(6)初始时延间隙ITDG≤23 ms

(7)本底噪声≤NR-30

(8)厅内任何位置不得出现回声、多重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声学缺陷。

2 “天蟾逸夫舞台”的修缮内容

在剧院修缮时,首先需要了解老剧院的声学现状。项目启动初期,笔者团队对剧院进行修缮前的声学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原观众厅的混响时间略低,声场不均匀,反射声偏少。

其次,建筑设计提出3个限制条件:观众厅体量无法变化;观众厅座椅不更换;观众厅“顶送侧回”的送风方式不改变。“有较多限制条件的定制设计”是剧院修缮声学设计的核心要求。声学设计只有因地制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定制非标设计,才能完成“修缮后提升音质环境”的任务。笔者团队经过仔细研究和探索,本轮修缮的声学设计重点为以下六大内容。

(1)改变观众厅侧墙造型,使得观众厅声场完备和均匀。

原观众厅的侧墙向外倾斜角度较大,导致有效的侧墙反射面比较少,观众席中前区缺少侧墙反射声,整个观众席反射声不均匀(图2)。本轮修缮设计时,改变侧墙形式,设计朝向舞台的装饰面,这些装饰面的反射声覆盖观众席中前区,弥补原本缺失反射声的区域;同时,设计连续朝向舞台的装饰面,使得整个观众席有均匀的反射声,每个座位的听感基本一致(图3~图4)。

图2 剧院墙面声线分析(修缮前,红色表示缺少反射声区域)

图3 剧院墙面声线分析(修缮后)

图4 观众厅墙面

(2)优化观众厅八字墙造型,提高观众厅的亲切感。

“天蟾逸夫舞台”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建筑,主要墙柱结构不能改动。修缮过程中,着重优化八字墙的装饰面,把装饰面设计成“两段弧”造型(图5),第一段弧度装饰面成为第一块侧墙反射面,缩小第一块侧墙反射面的间距,使得初始时延间隙控制到19 ms,达到比较好的国际剧院的水准(初始时延间隙≤23 ms),整个观众席听闻的亲切感优秀。

图5 观众厅“两段弧”造型

(3)运用厚重材料,提升观众厅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是剧院最重要的声学指标之一。而“天蟾逸夫舞台”观众厅的面积和高度都无法改变,意味着观众厅的体积无法变化。另外,本轮修缮经费有限,剧院座椅需延用旧座椅,这就意味着观众厅的吸声量也无法改变。经过仔细计算和研究,取消原后墙的一些穿孔板,对整个观众厅墙面都做扩散设计,并加大扩散材料的面密度,采用40 kg/m2面密度的GRG板。采用较厚重材料后,观众厅的混响时间提升0.1 s,达到声学设计目标要求。

(4)提升观众厅声场力度。

伴随观众厅混响时间的提升,除了不得已的设备开口(音响口、面光口、耳光口和追光口),把厚重的扩散材料用在墙面和顶面,观众厅的声场力度提升2 GB。在自然声演出状态下,有利于演员展现浑厚的艺术功力。

(5)微扩散处理使声音听上去更“润”。

观众厅侧墙装饰面在扩散造型的基础上,表面采用微扩散处理(图6);后墙装饰面做成品MLS声学扩散体(图7);顶面根据声线分析,精确设计吊顶形式。整个观众厅反射声分布完备和均匀,未出现声音经过后墙直接返回舞台的反射声缺陷,整个观众厅声音很“润”(图8)。

图6 侧墙微扩散处理

图7 后墙MLS扩散体

图8 剧院顶面声线分析

(6)采用定制的“土建风管消声器”,有效抑制本底噪声。

新建剧院通常采用“座椅下送风”的送风方式,这种送风方式噪声低。但是,老建筑修缮的局限条件在于剧院没有条件设置静压箱,观众厅仍采用“顶送侧回”的送风方式,噪声较大。同时,空调机房紧贴舞台,暖通管线很短,这又给噪声控制加大难度。声学和暖通设计师一并研讨,多次深化设计,最终采用土建管道内设置特别定制的“土建风管消声器”(图9),保证整体消声量达标。同时,严格控制管道风速,最终把本底噪声控制到NR-30,为观众创造一个安静的观演环境。

图9 “土建风管消声器”和土建风管

3 “天蟾逸夫舞台”的修缮结果

经过修缮的“天蟾逸夫舞台”剧院,“外表”传承古色古香,“内里”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提升。2021年1月16日,“天蟾逸夫舞台”试演《智取威虎山》(图10)。上海京剧院舞台监督朱伟刚老师对场内音质效果很满意,他表示:“现在的天蟾逸夫舞台音色干净而饱满”。

图10 《智取威虎山》试演照

对改善后的“天蟾逸夫舞台”进行空场声学检测,最终测试数据均在声学目标范围内(表1)。

表1 竣工测试数据

对每个音质参量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混响时间测量结果为中频1.10 s(空场)。本项目的座椅(空场)吸声量比较大,与常规剧院座椅的满场数据接近,因此,预计满场中频混响时间约1.10 s。声学目标是混响时间1.20 s±0.10 s,混响时间达到目标值下限。

(2)混响时间频率特性很好,即低频有一定提升,中频基本平直,高频适当下跌。

(3)早期衰变时间衰减特性与混响时间一致。

(4)明晰度(空场)的测量结果C80为3.7,满场时C80略有下降,达到设计目标,说明厅内音乐明晰度较高,音乐细节的可识别度较高。

(5)空场语言清晰度达到0.56,达到设计目标,说明厅内语言的可识别度好。

(6)空场声场 力度Gmid为3.2 dB,满场时Gmid略有下降,达到设计目标,说明厅内有合适的声音强度。

(7)侧向反射系数达到22%,达到设计目标,说明厅内侧墙反射声丰富。

(8)初始时延间隙19 ms,已经达到国际比较好的剧院的水准(初始时延间隙≤23 ms)。

(9)空调正常开启后,观众厅背景噪声满足NR-30曲线,达到设计要求。

“天蟾逸夫舞台”完成修缮,笔者从中深刻体会到老剧院的修缮考验设计师的智慧。只有“正视”限制条件,“倾听”业主诉求,扎实分析剧院现状,“对症下药”地特制声学设计方案,方能取得剧院修缮的声学设计的成效。

猜你喜欢

观众厅混响时间逸夫
国内大剧院混响时间及相关参量特性分析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还剩下几个角
观众厅视线分析软件《神眼》的应用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