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浙西南革命史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2021-07-29饶凯丽张巧军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丽水史料抗战

饶凯丽 张巧军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史料实证”的概念鉴定为“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可见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走向精细与精准。随着“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笔者发现近年来较多的历史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对史料实证素养展开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这证明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已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高度关注。但笔者也发现一线教学实践关于史料教学的开展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史料运用过度过量,史料未精选随意运用;二是解读史料缺乏科學性,忽视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三是史料运用脱离教学实际,泛泛而谈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鉴于此,笔者认为乡土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之一。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史史料。革命期间,红军指战员曾在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深入乡村,写标语、发传单、教唱革命歌曲、演出革命戏剧、宣传革命真理,这对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浙西南革命史在丽水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以丽水市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以人教版新教材《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为例,开发浙西南革命史相关史料,巧妙地将浙西南革命史史料引入课堂,力求实现史料实证与新教材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知家乡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求知欲,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适当:精选史料

如何适当的援引浙西南革命史入课堂,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增强援引史料的信度极为重要,“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2]目前,浙江省已经开始采用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其中第八单元第23课以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主题,分别从“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日军侵华罪行”三目介绍了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本课内容繁多,主要史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对于高中生而言本课难点在于如何体会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及理解革命精神。学生难以从教材结论性的生硬语言中理解这段历史的特殊性,亦难以深切感受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民的意义。基于此,笔者以精选《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中关于浙西南革命的部分史料为例,研究如何适当地精选史料并取得效果。

【片段一】《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中关于“局部抗战”的记载

(一)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进入浙西南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5月,挺进师在丽水地区龙泉县宝溪乡组成中共浙西南特委,并成立地方工作团深入乡村,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3]

(二)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以遂昌县王村口、龙泉县住溪、松阳县竹溪、玉岩为中心,纵横百余公里,是我党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吋期的十四块根据地之一,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点。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地区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期,活动范围曾扩大到温州、台州、处州、金华、绍兴、衢州等地区的二三十个县。[4]

问题设计:

(一)根据第一则材料,分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浙西南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条件。

(二)根据第二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局部抗战的主要方式,分析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对中国南方革命形势的影响。

《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以翔实的史料向人们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丽水地区的革命情况,这是革命先辈留给丽水后辈的文化遗产,也是教育后人、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其中关于“局部抗战”的记载生动详实,从精选的两则史料可以看出,丽水人民为局部抗战也做出了显著贡献,并对整个浙南的革命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精选浙西南革命史的史料,不仅更能让学生接近“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的革命精神,增强自豪感和亲切感。可见,教师援引乡土史料入课堂应当充分精选,既需考虑学情也需考虑史料的质量,力求援引的史料有效度、有信度、有温度。

二、适时:精确切入

精选适当的史料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一线历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精选的史料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精选的史料如何精确地使用。史料在一堂课中使用的时机很关键,在不恰当的时间引入不恰当的史料,往往不能实现史料教学的“效度”。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如何精确地切入精选史料是提高史料教学效度的关键节点。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如何突破对全面抗战的理解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精确地切入精选的史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片段二】《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括苍烽火——丽水革命斗争故事专辑》中关于“全面抗战”的记载

上图是“全面抗战时期在龙泉、庆元出版的部分报刊”[5]。

(二)“这是一九四○年春末的事。中共浙江省委机关从温州迁到丽水,已经一年多了。杭州沦陷后,国民党政府的省级机关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一个小小的山城,变成了全省的政治中心。”[6]

问题设计:

(一)根据材料一,分析浙西南地区出版的报刊所产生的影响。

(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40年的丽水在全省抗战中的地位,并分析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括苍烽火——丽水革命斗争故事专辑》、《丽水文史资料》中精选出两则关于丽水人民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史料,并且在学生已理解局部抗战的基础上将其切入课堂。这能创设出学生视觉与感觉的冲击效果,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丽水人民在全面抗战时期所做出的努力,感受丽水人民的革命活动对整个浙西南地区产生的影响,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丽水人民是全面抗战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通过阅读图片史料,以及感知文字史料的温度,学生体会到身为丽水人的自豪。可见,在适当的时机精确地切入精选的史料是实现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精选的史料精确地切入课堂,使得史料实证素养在学生心中悄然落地。

三、适情:精准落地

新课标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对教师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精选的史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析与处理。如何处理好精选的史料,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深入,笔者认为设置的问题尤为重要,问题切忌大而空。例如针对以下二则精选自《丽水地区志》《莲都文史资料》中关于浙西南革命中关于“日军暴行”的史料,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链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片段三】《丽水地区志》《莲都文史资料》中关于“日军暴行”的记载

(一)据《井本日记》第19卷,(1942年)7月26日记载,日军最高领导层希望能在地面撒布后进行“二次强化”……日机在丽水碧湖空投鼠疫,正是其中一例。[7]

(二)民国31年6月—33年9月,日军4次侵犯缙云、青田县,2次侵犯丽水、遂昌县,1次侵犯松阳县。据不完全统计,杀害群众4145人,奸淫婦女2434人,抓走壮丁2363人,散播细菌群众染病死亡2608人,烧毁房屋20696间,抢劫粮食1040万斤……[8]

问题设计:

(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日军侵华的主要罪行。

(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军侵华罪行对中国造成的伤害。由此,你有何启示。

从浙西南革命史中可以发现日军的细菌战对丽水地区造成的伤害,乡土史料让学生感觉历史“近在咫尺”。多维度的史料精选不仅增强史料的“信度”,而且使得学生明白日军侵华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恰当合理地运用乡土史料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实际感受中体会到历史可以通过触摸而感知的,从而加深理解。因此,选取适合学生的情感出发点,适合学生的学情,适合学生情怀的史料入课堂,并通过精准的问题设置,既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亦可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不在于史料的量,而在于史料的精选与精用。打通浙西南革命史与抗战史之间的隔阂是实现乡土史料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何成刚主张:“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史料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9]精选适当的史料,选择适当的时机精确地将史料切入课堂,以及通过问题的设计精准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环节。这既较好的满足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与批评精神,从而拓宽视野与见识,以此达到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超越教材的认知,最终使得史料实证素养落于心中。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3][4][5]王星贵、叶玲文:《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  1919—1949》,杭州:浙江省新闻出版局,1992年, 第2、12页、前言。

[6]丽水县文化局:《括苍烽火——丽水革命斗争故事专辑》,丽水:丽水文化局,1981年,第1页。

[7]丽水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丽水地方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8页。

[8]丽水市莲都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莲都文史资料》,丽水:丽水日报印刷厂,2005年,第9页,第20页。

[9]何成刚等:《智慧课堂: 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猜你喜欢

丽水史料抗战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丽水发现新物种
丽水古堰画乡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瓯江丽水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