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强调政治站位的逻辑及历史演进

2021-07-29张振

人民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政治建设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

张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政治站位 政治建设 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反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性问题,涉及的有关概念包括:政治本色、政治灵魂、政治道路、政治气节、政治智慧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站在全局高度开拓党的政治建设适用新领域,全面认识党的政治建设内核,充分把握政治建设具体内涵和发展规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政治站位”包含于党的政治建设之中,是新时代关乎国计民生、党的建设和领导的关键性词汇,理清其适用的场域范围、逻辑理路和历史演进对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站位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一直强调政治站位问题。政治站位问题聚焦于历史个体同时反映国家、民族和政党在历史发展中所作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决断。政治站位从本质上反映出政治路线和政治目的,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受所在时代政治价值观直接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历史属性。

“找准”站位:明确“为了谁、依靠谁”在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近代中国经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各阶级从自身视角出发提出各不相同的救国理念和主张,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改变器物到演变制度,无一能够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时,各阶层先进人物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政治归属。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与此紧密相连的是工人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与发展催生了近代中国新生力量作为革命阶级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工人阶级相较于其他力量具有人数少、年龄低、文化水平差等劣势,但其彻底的革命性是资产阶级所不具有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土壤上,工人阶级必将成为革命的基本动力。尽管中国革命前期存在理论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但先进的革命阶级一旦领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后,便以此为指导,积极投身到革命队伍的发展中去。五四运动中,革命知识分子亲眼看到工人阶级展现出的巨大力量,在李大钊的带领下集体到工人聚居区调查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薪资待遇问题,了解到工人阶级被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工厂和封建地主阶级极度剥削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现状。陈独秀、邓中夏主动联络工人,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力量,积极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的过程使得工人阶级提升了阶级觉悟,团结起来应对各种力量的剥削压迫,工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先进分子,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明确了政治站位问题后,建立代表广大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亟需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至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便找准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政治站位问题,在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救国大业。

“站稳”站位: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在建设时期实现富国大业。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而奋斗转变为带领人民在全国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定位转变,面临如何在全国执政的新考验,党如何继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站稳政治站位,围绕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亟待明确。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性彻底改变,进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两个伟大历史转变。依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后必须更加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爭取知识分子,努力恢复国营工业并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政权所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从经济上实现农民大翻身,完成土地改革巩固广大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并推进一系列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三年后,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为恢复发展国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环境。同时,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同志对开好各级代表大会十分关注,认为这是我党联络数以万计人民代表的重要政治工作,不能马虎。在政权民主建设过程中格外重视党外民主人士和普通群众的立场问题,积极主动吸纳各界人士从事新中国民主改革事业,以此扩充统一战线工作范畴。1953年正式提出社会主义过渡路线总任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对各行各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既是立场问题,也是明确工作中的政治站位问题,因为此时工作重心一旦偏离,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由此起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正式起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的社会应该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又要如何巩固?这是摆在我党面前的全新课题。

党的八大召开时,党的组织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区、各个单位和各个民族,党员人数比七大时增加了八倍,代表人士既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还有外国共产党人,这表明党的政治影响力明显提升,更多阶级人士的站位意识流入正统。在解决政治问题时,革命时期传统使用的疾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也被改变,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也强调绝大多数人都是站在人民阵营中的,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抱着敌对情绪,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随后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人民阵营与敌对阵营划分不清,站位不明。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泛滥,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再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过艰难努力,许多领域重回发展健康轨道,取得众多重大建设成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增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党的政治建设以此为中心,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了富国大业。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从政治合法性看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