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流儿童教育困境及其出路

2021-07-27金馨悦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乡差距学生心理教育公平

金馨悦

摘 要 回流儿童,是指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在“流动儿童蓝皮书”中提到,回流儿童的学业压力、心理健康方面与非回流儿童相比存在较大问题,同时有六成的几率易受抑郁症影响。通过对回流儿童回流后的教育困境进行探究,从教育资源、地域性差异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分析回流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成因,并分别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问题解决措施,让回流儿童的教育“稳中”再“求胜”。

关键词 回流儿童 学生心理 教育公平 城乡差距

回流儿童是介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曾经的流动儿童,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但由于多种政策和制度原因,不得不最终回到“老家”,很多时候也只是孩子父母的老家,因为这些儿童中相当一部分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回到老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留守儿童,成为有过城市生活学习经历的“另类”。他们曾生活在城市,感受过现代化的教室、智能的多媒体课堂以及城市繁华的车水马龙,回到家乡后感受到的是质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循环往复地生活、学习,更有甚者要帮助家庭承担农活重任。对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所处环境的突然变化是一次磨练,而“由繁华到朴实”的改变也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回流儿童教育困境的表现

1.课程结构差异显著

回流儿童在城市中接受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方面与农村相比具有较大差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除去传统学科课程外,许多地区为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会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兴趣课程,例如书法、魔方、泥塑等;而回到农村,学生接受的课程只有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缺少兴趣及创造力培养方面的课外课程。其次,城市与农村课程开设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最直接体现是英语及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在城市,学生在刚入学甚至在入學前期就已接触英语知识,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他们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已远超出同龄的乡村地区学生。回到老家就读后,学生会感觉英语学习内容过于浅薄,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英语学习效果。在计算机课程上,城市学校每周1-2节课时中学生每人可以独立操作一台机器,教师所传授计算机相关教学内容比较新颖,容易吸引学生眼球。而在乡村地区,由于办学资金有限,学校计算机课程开设所需条件略有不足,在学校机房中,计算机数量有限且有小部分计算机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学生大多2-3人操作一台机器,与城市学校相比,资源使用较为不便,大大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

2.教材编写衔接不紧

回流儿童从城市到农村往往经历了跨省域甚至跨地区性流动,地区跨越幅度较大,各地区教材编写各具千秋,在短期内更换教材极易影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在经历第八次课改后,国家开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现阶段除语文、历史、政治三科外,其他科目的教材编写均放权给当地教育部门,他们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编写和改动。在此情况下,各地区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经历革新、再编写的情况。学生在原城市就读熟悉原有教材,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井然有序,当流动回乡村后,教材的变化打乱了他们已掌握的知识体系雏形,学生前后学习内容相互冲突或空白,极其影响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下降,乃至产生厌学、放弃学习的念头[1]。

3.隐性问题突出

在学生流动回乡村后,除课堂教学问题外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隐性问题。一方面是来源于学校人际关系的隐性问题。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身边熟悉的朋友、同学、老师被眼前陌生的面孔取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跨度语言沟通的障碍等等,这种环境的不适导致部分学生内心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到了新的环境,开朗的学生需要一定时间适应,而内向的学生长期封闭自己的内心情感,不愿与他人表露内心想法,孤僻、拒绝交流,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更严重的会出现校园欺凌[2]。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家庭的隐性问题。许多学生离开父母回到老家由祖父母抚养,但祖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仅限于生活起居,无法辅导他们的学业以及解决心理潜在问题,导致他们学习态度发生变化。有的学生回到家中还要分担农活,照顾年岁较小的弟妹,这些因素都会使学生心中产生孤独感和落寞感,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他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

二、回流儿童教育困境的成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回流儿童流动前后教育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城乡地区教育资源公平问题。学生跟随父母在城市中生活就读,所接触的教育环境均能够达到国家、地方的学校设施建设平均水平,除了安全、明亮的教室环境外,还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充足的实验室、教具等,学校硬件设施基本属于城市或城郊学校的平均水平。反观乡村学校环境,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但是由城市到乡村,是学龄儿童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的教育环境巨大变化。乡村教室环境在逐渐改善,但是仅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课程服务,对于学生兴趣培养的实验室、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

2.地域性教育差异

地域性教育差异主要是指各地区为呈现本地区生活民俗等开设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或各具特色的课本设置等。对于回流跨度较大的学龄儿童来讲,地域性教育差异影响尤其突出。课程开设偏好不一、教材风格各异、内容设置差异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久不归乡,难以理解本地方言,沟通起来自然存在障碍,更是让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3.人文关怀缺失

从城市流回乡村,离开熟悉的环境、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回流儿童的内心非常脆弱,长此以往,他们在心理上缺乏依靠,不当情绪便无法得到合理的宣泄或没有倾诉渠道。回流儿童回到乡村随班就读,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心里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此时,若教师和同学未能及时加以帮助,他们会感到孤立无援,影响正常在校活动。回到家中,祖父母需兼顾家庭劳务、农活,有的甚至需要照看其他学龄儿童,因此极其容易忽视回流儿童的情绪,无法给予特殊的关照。乡村对于这类儿童没有建档立案,乡村建设中也缺乏必要的青少年心理帮扶中心,都是回流儿童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3]。

三、回流儿童教育困境的出路

1.社会政策支持

回流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回流前城市与回流后乡村的教育差异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国家或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鼓励、提倡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就地上学,就地参与中考、高考,为他们开辟升学渠道。国家或地区出台此政策,一方面可以落实学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杜绝学龄儿童因就学条件或家庭因素导致的辍学,保障义务教育政策广泛、精准落实到每一学龄儿童。另一方面,国家或地区出台相关帮扶政策可以减少回流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数量,让学龄儿童可以更多地在父母身边接受义务教育。

2.社区多方联动

在当前环境下,若回流儿童“回流”就读不可避免,则应完善社区、村镇青少年保护机制。在乡镇村庄内,应为本区域所有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建档立卡,采取保护措施[4]。此类儿童因各种原因,由亲属代为抚养照顾,村委会应定期上门访谈,确保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应有尽有。除村委会不定期进行访谈外,村镇内应设立青少年身心发展保护机构,为当地特殊儿童提供心理援助,让他们及时倾吐不良情绪,为他们提供健康、阳光的生活及环境。村镇应定期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可以通过村广播、粘贴宣传稿、集中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掌握身心健康正常标准,知晓心理健康援助机构所在地或联系方式,让他们“有所可依、有所会依”。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咨询人員务必要严格筛选,坚决杜绝有不良记录人员任职。若村镇人员资源有限,可由村镇妇女儿童负责人兼任,乡镇(上一层机构)需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救助讲座,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救助机制。

3.学校提供帮助

学校提供帮助不单单是指学生转入的学校提供帮助,学生转出的学校也应适当地进行帮助。各地教育部门应完善地区间学生电子学籍信息录入功能,若学生发生转学,学校与学校间可以通过线上学籍系统及时概览转学生学籍信息及完成在校档案接入。回流学生转入学校后,学生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统计好学生之前所用的各科教材,与本校所用教材进行比对,找出回流学生已学习过的内容,安排科任教师或同学为学生提供义务辅导服务。班主任还应在每学期开学初、期中及期末统计好当前班级回流儿童流入总数以及学生在校适应情况,并如实向校方上报[5]。

学校为回流儿童提供教学上帮助的同时应及时关注他们心理活动变化。在陌生的环境下,学生易出现身心不适、交际障碍等现象,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不良变化,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给予他们适当的情感关怀。教师可以动员班级同学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让同学帮助回流儿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文化及生活习惯的转变。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回流儿童也可以与同龄人建立友谊,严防校园欺凌问题的出现。

4.家庭及时关怀

在国家、社会、学校多方联动为回流儿童提供教育保障环境的同时,家庭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对回流儿童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关怀。一方面,如父母不能陪同孩子回老家时,回流儿童应尽量由祖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照看,必要时学生监护人中必须要有同性长辈。另一方面,在确保学生生活所需的同时更要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以免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若在血缘较远亲戚家中生活,可能会出现寄人篱下的心境,变得胆小、怕事、内向等,长此以往,易导致儿童自闭,影响他们正常人际交往。

另一方面,回流儿童父母若不在孩子身边,应始终保持与孩子的线上沟通,及时关心他们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用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家长除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外,还应与学生监护人、班主任教师保持定期沟通,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同时学会独立承担、勇于担当。

参考文献

[1] 田施英. 流动儿童回流后的学习状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38-40.

[2] 傅王倩,肖非.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的质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03):3-9.

[3] 袁乙今,林珊珊,陆菲菲,等.心理需求视角下农村回流儿童的社会支持分析——基于农村回流儿童的访谈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01):74-78.

[4] 王阳,陈美琪.新疆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困境与出路——基于8位回流儿童的访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5):211-218.

[5] 王敏.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25-26.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学生心理教育公平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考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