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德里亚符号异化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1-07-23杨青李福岩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观

杨青 李福岩

摘    要:作为一种颠倒的关系,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几乎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异化问题进行过探讨。每一种异化理论都是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现实的批判反思,而每一个探讨异化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将这种颠倒的支配人的力量还给人本身。鲍德里亚正是基于这种考量,通过审视消费主义,探究出符号异化是消费社会的异化形式。通过分析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符号异化思想的发展路径、符号异化的蕴含及当代意义,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为符号异化的异化现象的转向过程,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得失,符号异化对于处在消费逻辑中的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消費异化、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异化转向;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007-07

鲍德里亚,一位激进敏锐的后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丰富多变,其理论体系以《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标志呈现出三个转向发展阶段。在异化理论方面,鲍德里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逻辑出发,试图在超越马克思的基础上建立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异化分析逻辑。但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最终走向了对马克思的误读和彻底的背离。这既体现出他对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批判思考,也表现出他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消费概念、商品拜物教等思想的彻底背离。

一、异化理论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异化”(alienatu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转让、疏远和脱离,后被德国古典哲学提升至哲学高度并将其用于哲学领域。据日本哲学家广松涉对“异化”词源的考证,在哲学领域最早使用异化一词的哲学家是费希特,后经黑格尔逐步完善,并建立起精神异化的哲学体系,最终由马克思将其发展到理论的顶峰。不同于以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以及物质生产劳动出发的。在对精神异化理论扬弃后,马克思首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式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在马克思的思想话语体系中有这样两重意味:一是从主体中产生客体后,客体成为了主体力量的客体化;二是主客体力量的相互对立,在对立中产生出异己的支配力量,即异化后的客体将成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异化才会被凸显,因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而劳动者除了能获得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过度的劳动外什么都得不到。进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观以劳动者的现实苦难为起点,分析了私有制条件下物对人的统治与支配,即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生产中成为奴隶,劳动产品成为了异己的、支配人的力量。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的异化关系,从而将异化劳动理论引申为“生产异化论”。

20世纪初,新科技革命对生产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依然没变。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异化思想仍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价值,对异化问题的思考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首先提出了物化理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商品原则中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享受并沉迷于人们所创造的商品世界,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屈服于物的统治和支配,自身和商品之间形成了异化关系。列斐伏尔将异化从劳动领域转向了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思考,提出了全面异化论。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全异化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等各领域都被异化所笼罩,这使得人们在精神上受到压抑、痛苦,导致了心理结构的异化。马尔库塞在个体心理结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理论。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富裕与病态相伴的社会,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虽满足了大部分的人的需求,但却压抑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对现存制度进行批判和超越性的能力。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极权社会政治制度下,人们成为一个接收器或是劳动工具,完全丧失了自身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只会一味地接受和肯定现存的社会制度。物质富足、精神匮乏是单向度社会的典型表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异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鲍德里亚符号异化思想的发展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异化在消费领域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满足人们需要手段的消费被异化了,消费被冠以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性功能,一方面成为人们躲避现实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的控制和把持,使其成为操纵社会的手段和工具。鲍德里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立了著名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他的“符号异化”思想是在不断汲取和突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符号以及象征性交换,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反思与解构。一方面,符号异化思想创立的初衷是对当下资本主义消费现象的现实关切与批判;另一方面,他也试图将符号异化理论作为生产异化理论的超越,建立其符号政治经济学。从他的三部著作中可以看到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路径。

在《物体系》中,鲍德里亚从现代资本主义常见的物入手,充分分析了物在资本社会中的分化,即物的功能性、存在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等。在鲍德里亚看来,物的功能不单是体现在物体的属性或者说物本身上,更多的则是在社会关系的编码上。即“在物的功能身上,折射的是社会文化的意义结构,功能的变化呈现的是社会关系与文化体系的变化”[1]。在《物体系》中,鲍德里亚分析了古典时期布尔乔亚的家具摆设,认为该时期的家具摆设是在传统及权威的父权制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家具的摆放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情感以及家庭、社会的道德取向。同时,这一时期的物也具有相应的风格和象征意义,体现着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如伴随着个人、社会及家庭关系的转变,家具的风格和结构也随之变化,家具的意指功能不再作为道德的载体,而是作为自身的功能性的存在。物从过去的道德中解放,套用马克思的区分来说,此一‘功能化演变只是摆脱束缚而不是真正的解放,因为这只代表了物的功能,而不是物的自身。“只要物还只是在功能中被解放,相对的,人的解放也只停留在作为物的使用者阶段。”[2]16这就是说,物从单一的结构转变为多样的功能,人们从此进入到被物的功能性所统治的时代。并且,物的功能性转变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本身就体现着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变化。所以,物品的功能性将成为人的主导者奴役着人,使人最终沦为物的奴隶,并使人屈服于对物的意指的追求与欲望。他认为:“今天,它的目的性的极度发展,使得物品互惠成为了一个全面性程序的主导者,而人在其中不过扮演着一个角色,或者只是观众。”[2]55-56这就是说,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对于商品的唯一诉求,重要的是作为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被人生产与购买。物不单单是一种消费品,而是作为一种意义的表达,以物体系的形式展现。鲍德里亚通过这一思维图景表达了他对物体系的观点:物脱离了原本的自然存在功能转变成为了功能性的符号物,在符号和差异逻辑下,符号物与功能物之间互相指涉成为了差异化的物的符号体系。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从物的功能性转变为了对符号化或者说商品附加值的消费。物品以物体系的符号编码展开,借助广告等大众媒介使人们陷入到无限的消费循环中。就此,鲍德里亚展开了对消费异化和物化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虽有延续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化”和“物化”的问题域,但鲍德里亚《物体系》提出的基本主张,“究其根柢,乃是物向符号的转化” [2]247。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从物的客体系统分析转向了对流通领域商品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行为所导致的人的徭役性的现实问题。这是一个从物到人的关键性的理论转变。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到物的围困,而成为了“官能性”的人,即“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而今天,看到的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显然,他已逐渐开始从客体系统转为对消费领域以及对消费对象的物的思考,从对客体系统的关注转变为了对消费中人与物的关切。在对社会消费现象的分析中,鲍德里亚揭露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新的支配和奴役的关系,即消费者与物的使用关系已被“全套的物”的有序的对象所替代。他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3]6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控制着人的全部生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在选择商品时,人们不再以单个或特别的用途作为购买的首选,而是以商品的全部的意义作为考量。这就是说,消费物除去本身用途的意义之外,还体现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即“商品在消费结构中隐藏着看不见的相互指涉的新的有序关涉,而消费品之间的有序关涉,其暗示了消费品作为象征符号编码的存在。就是说,在消费关系中,消费者的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3]59。换句话说,消费者关注的并不是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而是某种具有象征性的符码意义。鲍德里亚甚至宣称:“人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3]226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会无意识地陷入到商品的象征性符号欲望逻辑中。人和物的关系不再是人通过物的载体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进行转变,而是成为了支配和奴役的关系,即人被异化成为物符号化的奴隶。在此,对消费社会异化问题的新阐释可以看作是“符号异化”理论的正式提出。

此后,鲍德里亚又对符号异化理论进行了近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其逻辑的核心是“超越物的需求所具有的自然的幻想以及使用价值优先性的假设”[4]2。在此基础上,鲍德里亚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物远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东西,它具有一种符号的社会价值,正是这种符号的交换价值才是更为根本的——使用价值常常只不过是一种对物的操持的保证(或者甚至是纯粹的和简单的合理化)”[4]2。就是说,物的功能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不只是基于物的自然属性,而是作为某种特定意义的社会符号编码的结果。在这里,他将作为象征性关系载体的物的使用价值颠倒成为了符号“交换价值”,将物从实体的有用性存在转变为了非实体的抽象的意指的存在。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物除去了自身的效用性和实用性,而生成了象征符号性的价值进入了功能性拟像环节,物建构了符码[4]16。物的功能性拟像作为中间环节,构成了不同的社会话语表意,而符码隐藏了严谨社会逻辑,却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差异进行重建和操控。对物的操持也表征了物的社会话语,在传统社会中,对物的拥有和占有的总和或总量象征着身份和地位,但现在,人们是通过对物的操持方式来建构整个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活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物成为社会意指和社会、文化等级的承载者。它表征了在社会生活中,人是通过对物的操持表意和通过对物的编码来建构社会,社会从而被符码化。

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消费关系的批判中,他认为在消费时代物体系统转变为符号系统,物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所取代。一方面,物品不仅仅作为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存在,而是作为符号存在;另一方面,符号暗藏了社会身份、阶级的差异。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整天沉浸在对物的消费的满足中,追逐各式各样的消费物。其实,人们消费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物的符号编码和差异。在他看来,人们对物的疯狂追求,其实是对物所呈现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的价值的追求。在社会符码的统治下,人们逐渐丧失了主体性,沦为了符号的奴隶,被符号的象征意义和工具属性所支配。在他看来,消费是一场由幻想、虚无和符号所编织的迷梦,它们麻痹和解构着人们的精神,使人们无意识地陷入到了资本家有意识建构的带有符号异化的消费意识形态中;也就是说,结构性的符号编码或物的存在抽象化成了意识形态的统治者。这种符号异化理论成为了贯穿鲍德里亚理论体系的重要线索。

三、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延伸。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劳动价值论和拜物教批判三方面的剖析,可以清晰地认识符号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联。

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马克思在阐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肯定了消费的地位并指出消费是整个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但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马克思只是将消费置于生产支配下,强调了生产的支配性。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中介的及创造的同一性。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中介的同一性指生产与消费互以对方为中介,两者互为依存、互不可缺。创造的同一性体现在生产与消费在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创造着彼此,生产创造着消费,消费本身也同样由于被需要而被生产所创造。生产与消费互为对象,但同时又各自保持着独立性。因此,马克思通过对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阐释,提出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即人不是物品的主人,而是成为了它的奴隶。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商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构建起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在这种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条件下,人对于物的占有量說明了对社会关系占有的程度,所以人们对商品的崇拜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商品的统治下,人们逐渐失去了主体的自我意识,迷醉于商品之中。马克思根据这一现象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建立在价值之上的,以物质生产理论为核心,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他认为商品拜物教只关注了物的有用性和外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商品背后所凝结的是人的劳动价值。商品拜物教颠倒了人与物、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人不再是物的所属者和支配者,物反过来成为了人的主人,人却沦为了物的奴隶。

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个方面,即生产与消费、劳动价值论和拜物教批判,这三方面是马克思异化理论最核心的部分。鲍德里亚首先通过对当前消费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的分析入手,肯定了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但他不再将消费的地位进行隐蔽,而是突出了消费的重要性,即消费不再隶属于生产,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鲍德里亚在对物的分析和阐述中,承认了马克思物奴役人的思想,他指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现在仍受到物的包围,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倒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3]序4。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隐藏着对消费的意识形态陷阱,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浪漫和虚幻的,不是如表象所展示的那样。鲍德里亚也同样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所表现的平等实际上掩盖了严重的不平等关系,即消费社会是虚伪的。鲍德里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同时,也逐渐走向与马克思相背离的立场。

四、符号异化的蕴含及当代意义

在非异化语境下,符号的范围和定义非常广泛,它首先表现为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作为某一事物的标志,是一定象征物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表征和呈现形式。符号在一定意义上指代或表现为物的象征意义,是信息表达、传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开始于符号,从最初的图腾到象形文字,再到今天的结构性文字,符号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成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消费时代,物的异化已转向为符号异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但消费者和物的关系已不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商品作为物的外化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但随着消费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被无限扩大,掩盖了物的自然功能和使用价值。消费者从物的使用价值转向了对物附着的符号价值意义的追求。如今在消费社会下,商品的使用功能和价值在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中被淡化,更多地被赋予了符号意义,即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3]4。鲍德里亚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结构中存在的“某种看不见的相互指涉的新的有序关联”[3]序6。即一连串的商品链相互暗示并控制着人们的消费动机和欲望,消费不再单独地表现为物的功能,而是表现为一整套商品系列。系列在这里开始转喻和意味着消费者无意识地被支配性地、“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3]59。在消费结构中,起根本性支配地位的是由符号话语所制造出来的具有暗示性意义的符号价值,如权力、地位、身份等。消费者的需求由物转变为价值,从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转变为客观制造出的象征性符码意义。消费的主体不再是人本身,而是符号的编码秩序。准确地说,符号成为了消费的统治者。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再以对物品的获得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消费中,人们更多的是渴望获得某种特定符号的认同,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用,而是作为一种符号的象征性来凸显炫耀其自己进入或已处在一个较高的社会层级中,消费其实已成为差异性符号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说,“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5]。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制造出了符号价值的虚假幻境,广告、直播等媒介工具以象征性的幻想对人的意识和精神维度进行“温柔的掠夺”和无意识的诱劝,人们逐渐在符号虚构的幻境中被控制。同时,大众传媒、电视影像、报纸杂志以及流行媒体等都在以各式各样的手段吞噬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中和符号价值的支配控制中。

我们身处于符号的统治下并沦为了符号的奴隶,丧失了主体性和理性的辨别能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社会性关系转化为消费符号下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等都通过物品的符号体现。物品作为符号成为了大众无意识崇拜和追逐的对象,在现实中则表现为对消费的崇拜,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物品作为符号的意义和象征。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发达,符号异化有了新的转向,即从物的符号变为了数字符号。我们都处在一个数字符号异化的社会中,数字符号通过技术中介将整个地球紧密相连,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字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掌握了解时事,但网络或技术中介一旦出现问题,人们便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好像自己与社会完全割裂。鲍德里亚将当今的社会问题归结于符号异化,描绘了在消费社会中的符号异化现象,但他始终未能找到真正产生符号异化的根源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他抛弃了马克思的生产观念,他没有看到在消费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润、实现剩余价值,必须要将商品卖出,而卖出商品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和引导消费。故资本家对商品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设计以及定位,等等,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人们被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所迷惑,为了证明并达到符号层次的认可,只能一味地追随着产品所呈现的物品符号编码和物品符号的象征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符号、符号逻辑以及符号差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渗透在物质和精神領域的各个方面,人与劳动、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符号所取代,人们被符号的意义所包围和控制。个体成为了被符号异化的个体,人的符号化倾向愈发明显。而鲍德里亚的符号异化理论对身处于消费社会的我们有着诸多的启示。他指出,我们在消费社会里不仅仅消费着物,同时也在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中丧失我们自己。符号对人的异化产生了很多的影响,人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消费者们竞相追逐着商品的符号价值,在符号价值中逐渐失去理智,被符号价值所制约和支配。在消费社会,我们对商品的欲望实质上是来源于商品的符号包装或对符号内容化的歌颂,其实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商品的符号意义成为了消费者的精神殿堂,产生了消费崇拜。在对消费符号狂热的追求中,人渐渐地丧失了主体意识,因此,如何摆脱符号异化的控制成为了当下社会需要直面的问题。

我们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是破除消费异化的重要举措。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于商品附加值的追求和推崇,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要动力,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充实。这导致了物质财富丰盛、精神文化匮乏的局面。虽然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精神富足以及自我创造、完善和发展才是人的更高追求。一味对物符号化的推崇和追求,产生并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炫耀、攀比、浪费以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新一代人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导向。为此,在社会快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积极引导人们建立一个理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消费观。要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在辩证地看待消费主义的同时,认清符号异化的危害。只有立足和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世界,自觉地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从而认清符号异化对人的控制和支配,才能恢复人的主体意识,从理性辩证的角度去思考选择商品,而不是感性冲动消费。只有立足于物的使用效用和价值,才能真正地摆脱符号意义的支配作用。

五、結语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初期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深层次矛盾,所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因时代的不同,被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解读而获得了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消费是商品生产的重要指导方向,消费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消费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用自己的劳动力价格换取自身所需的劳动产品,而成为了获取炫耀性社会符号的手段,消费行为成为了一种异化行为。

鲍德里亚注意到消费领域的符号已成为支配人的异己的力量,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展为了符号异化。在符号的围困下,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社会实践,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破除异化现象的价值,从而形成科学的、绿色的消费观。

虽然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但是他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却背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鲍德里亚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视为一种对现实性、物质性的物的崇拜,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物的异化和颠倒关系。他所认为的拜物教的真正含义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带有符号性的劳动,没有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依托的异化理论必定使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1] 仰海峰.符号之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1.

[2] 尚布西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金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5] 覃志红,李妍.生产?消费?抑或符号?:消费社会的主导逻辑探析[J].北方论丛,2009(6):139-142.

责任编辑    张栋梁

Analysis on Implication of Baudrillards Symbol Alienation and

Its Present Value

YANG Qin1, LI Fuyan2

(1. School of Marxis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t,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Abstract: As an inverted relationship, from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to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by Lukacs,the founder of Western Marxism,almost every Marxist has discussed the issue of alienation. Each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a critical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eality of that time by Marxis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every Marxist who discusses alienation is to return the inverted domin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themselves. Taken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Baudrillard explored that symbol alienation is the alienation form of consumer society by examining consumer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lienation theory,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ymbol alienation, the im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symbol aliena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turning process of alienation includes symbol alienation,the gain and loss of Baudrillards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y,the influence of symbol alienation on people in consumption logic,and conquering 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o form reasonable consumption views.

Key words: Baudrillard; symbolic alienation turn; consumer society;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y; consumption view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消费观
正确认识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电子商务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影响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