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镇挑夫

2021-07-22慕然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挑山工挑夫石阶

慕然

古镇还在睡梦中,天空镶嵌着几颗星星,大地也还是朦胧的,偶有几声鸟叫,我踩着露水前行,不忍心打破这份安静。网上的驴友称,这里的日出是从黎明时分悄然铺开的一场大戏,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古镇主街的尽头是一座山,大山与古镇浑然一体,山顶是看日出绝佳的位置。

尽管是5月底,山间清晨还是寒气很重,我停下脚步,从行李中取出一件薄衣披上。取衣间隙,我突然听到了粗重的喘气声,是两位健壮男子,合力挑着几块石料,迈着沉重的步伐沿着崎岖狭小的山路步步前行。他们穿着洗褪了色的衣服,裤脚挽到了大腿,从我身边走过时,我看到他们的汗水从发梢落了下来,在光滑发亮的石阶上留下一个个深色的印记。

上到山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我看到那兩位挑夫已经坐在那里了,脚下堆着一堆石料,应该是这几日的成果。说起挑夫,冯骥才老先生曾写过一篇《挑山工》,使得泰山的挑山工尤其著名,那时候没有照片,没有视频,只能通过文字记住了“挑山工精神”。今日在这古镇,我遇到了挑夫,便很自然地与他们攀谈了起来。

这两个挑山的汉子十分豪爽与健谈,说起自己的工作,他们的脸上没有苦闷,只有知足的笑容。两位挑夫是亲兄弟,二三十年前,这里开发旅游,他们便开始了这份工作,山上的石阶、房子及其他基本建设所用的石料、水泥都是他们一步一步挑上来的,说到这里他们很自豪,满是笑容的脸上皱纹更深了。他们说近几年因为白天游客多,路又窄,挑石料不便,所以利用清晨和傍晚游客少的时候往山顶运石料用以扩宽道路。他们是最原始的劳动者,虽然收入不多,但却用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接下来,两个人主动给我拍照片,给我介绍景点。

天边的云开始泛出淡淡的红色,一人拽下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把湿漉漉的毛巾从脸上一直擦到脖子上,又抹到黑亮结实的胸前,然后将毛巾展开搭在了挑石料的木棒上。另一人拎起水杯,十分享受地喝上几口水,贪婪地呼吸着大山里的空气,而后说道:“我们两家的孩子都有出息,我女儿在杭州读研究生。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工作,去年把他接到南京,但是他住不习惯,又返回了这里,这儿山好、水好、空气好,我们一年到头看山赏风景。”

说话间,天边变成了橙色,太阳在云絮里露出了头,道道光影从云海中射出,似乎每一分钟都在变化着颜色,约半个小时,太阳终于离开了云彩的包围,完整地悬在空中。我这才发现,两位挑夫也是面朝太阳,沐浴在清晨阳光中,脸上的欣喜与第一次在此看到日出的人一模一样。

两位挑夫准备下山,他们一路走,一路捡起丢弃在路边的空矿泉水瓶和易拉罐,装在一个小编织袋中。他们说:“一个空瓶能卖一分钱,反正回去也是空着手,不如多费点事,这样一来,挣点小钱是小事,主要是这山间就干净了。”不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山中的人,难以理解土生土长的人对大山的热爱。

到了山下,此时的古镇苏醒了,人们的交谈声、河中的摇橹声、青石板上的脚步声……,都是那么亲切。我又遇见了两位挑夫,他们说自己的妻子早就准备了早饭,分别在自己的家中等待着,话语中透露出幸福。虽然,他们是平凡的人,但却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凝练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挑夫精神!

(编辑 吴兰芳)

猜你喜欢

挑山工挑夫石阶
没有尽头的石阶
弘扬新时代“挑山工”精神 永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党员干部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门道
门道
我与印度挑夫的故事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调查报告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角色定位研究
峡江挑夫
青岛石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