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其耦合分析

2021-07-22王琪林

绿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

方 怡,王琪林,杨 霞

(西华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产业结构在经济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化解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向[2]。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临着较高的就业压力”[3]。就业是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不断变动的趋势。国外学者克拉克(Colin Clark)在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的结论[5]。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依据推测和经验提出“倒U字形曲线假说”,在三次产业中表现为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人数占比会在初期呈上升趋势,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其比重就会下降[6]。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不少学者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方面,张抗私等选取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为指标测度了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7];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方面,徐波等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40年间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运用摩尔结构变化值法阐释了变动度及变动特征[8]。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方面,杨秋明运用结构偏离度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得出影响江苏省就业结构滞后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不完善以及城市化水平不高[9]。总结发现,现有研究中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且大多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鉴于此,文章从就业弹性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耦合关系,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量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及其耦合程度。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就业结构的变动却相对滞后。文章以四川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为基础,选取就业弹性系数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量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及其耦合程度,以期为四川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更为精准且可实施的建议。

2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2.1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36.1∶35.1∶28.8调整为2018年的10.9∶37.7∶51.4,其中一产比重从1990年到2018年一直以缓慢趋势下降,共下降了25.2%;二、三产比重呈不稳定式变化,分别上升2.6%和22.6%,“三、二、一”结构格局明显(图1)。

图1 四川省1991-2018年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注:数据来源:《2019四川省统计年鉴》

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GDP占比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所增加,呈现“一减、二增、三增”的态势。从变化轨迹看,第一产业GDP占比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3.4%下降到了2018年的10.9%,整体下降了22.5%,并逐渐接近于10%;第二产业GDP占比整体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于2011年达到最高值占比47.8%,2018年下降至37.7%;第三产业GDP占比也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但变化趋势与第二产业正好相反,但整体出现上升的变化趋势,由1991年的29.6%上升到了2018年的51.4%,整体上升了21.8%,2009年后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2015年第二、三产业比重仅相差0.4%,在2015年之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超过了四川省GDP的一半。

2.2 就业结构演变趋势

从整体来看,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稳步上升,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结构的变化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图2)。从就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大幅下降,由1991年的72.1% 下降到 2018 年的35.9%,整体下降36.2%,说明随着四川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加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1991年的13.6%上升到2018年的27.2%,提高了13.6%,整体翻了一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91年的14.3%上升到了2018年的36.9%,上升了22.6%,在201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导致四川省就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一、二”的顺序演变,但一、三产比重仅相差1%。

图2 四川省1991~2018年就业结构演变趋势注:数据来源:《2019四川省统计年鉴》

3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分析

3.1 相互关系

3.1.1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区域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可以具体的反映就业弹性的强弱程度。当弹性系数为正值时,其数值越大意味着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明显;当弹性系数为负值时,其绝对值越大意味着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10]。计算得到四川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如图3所示。

从总体看,四川省总就业弹性均保持正值且变化不大,1991~2018年均稳定趋近于0,其均值为0.03,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GDP每增长1%对四川省就业的拉动力效果较弱,劳动力的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

图3 四川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1991~2018) 注:数据来源:《2019四川省统计年鉴》

从三次产业看,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均为负值,且呈现出较大波动,说明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的“挤出效应”较明显,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与就业变化方向相反,在1999年和2000年左右就业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达到了1.81和1.78,此时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达到最大,在第一产业内部劳动力以达到饱和状态,剩余劳动力只有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1年以后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不断减小,“挤出效应”在相应减弱,说明这一时期四川省工业和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促使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解决。四川省在1991~2018年期间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人员呈现出明显的拉动作用,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能带动就业的增加,其中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比第三产业更强。

3.1.2 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的差异,结构偏离系数可以用于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11]。产业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0,表明该产业就业结构越合理,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结构越失衡[12]。计算得到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图 4四川省1991—2018 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趋势图注:数据来源:《2019四川省统计年鉴》

从总体看,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趋势一致,总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0且在不断接近于0,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持续优化调整中,并趋于均衡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呈平缓下降趋势,从 1991年的-0.54下降到2018年的-0.7,总下降幅度为-0.16,偏离度在1991年基础上出现较轻微的加剧现象,推测是这期间由于四川省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且在三次产业中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的0.38,偏离度在1991年的基础上下降了1.34;1999年以前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1,2000年之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降低且大部分小于1,表明第二产业在2000年以后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有所提高,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减小。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也均为正值,并出现先降后升的波动趋势,从1991年的1.07下降到2018年的0.39,偏离度在1991年基础上下降了0.68%,2008年以前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内四川省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低,促使其能够吸纳大量的剩余从业人员,并达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效果,到2008年产业结构偏离度值达到0.18,处于四川省最均衡状态;2008年后,偏离现象有轻微加剧,这一时期四川省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某些地区出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象。

3.2 耦合分析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四川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做相关分析,以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自变量,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因变量,利用SPSS19.0及Eview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整理得到以下3个回归方程[13]:

3.2.1 第一产业就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

y1=-11.805+0.623

R2=0.992F=3310.873

由方程可知,k值为0.623,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约增加0.623%;R2为0.992,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即对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解释99%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增加劳动力投入可以带动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该回归方程常数项数值为-11.805,说明进入第一产业的门槛较低,这也由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的均值达到51.91%,同时第一产业具有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这也给四川省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空间。

3.2.2 第二产业就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

y2=29.837+0.532

R2=0.41F=18.071

由方程可知,k值为0.532,说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每增加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约增加0.532%,相对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R2为0.41,呈现出较弱的相关性,即对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解释41%的产值比重,这是由于四川省在工业化阶段, 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 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

3.2.3 第三产业就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

y3=19.115+0.714

R2=0.774F=88.875

由方程可知,k值为0.714,说明就业比重每增加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约增加0.714%,其拉动能力高于第一、二产业,这是因为四川省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就业需求更高;R2为0.774,展现出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即对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解释77%的产值比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文章从时间视角探讨了1991~2018年四川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并运用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以及回归分析来度量就业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如下:

(1)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小、结构偏离度低,但就业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较高,对就业形成推力。

(2)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值较大,结构偏离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对就业有显著的拉力,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与相关系数均较低,可能是四川省在工业化初期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较明显,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限制因素增大,导致协调性较差。

(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产业但低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高于第一产业但低于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强,且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较高,表明四川省第三产业发展势态较好。

4.2 建议

(1)加快第一产业技术发展,加速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小、结构偏离度低,剩余劳动力较多。积极创新第一产业领域内产业技术,提高劳动人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人员,加速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促使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员相协调。

(2)激发第二产业产能活力,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四川省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值较大,结构偏离度高,对就业人员有着显著的拉力。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四川省第二产业有许多的不足,因此,要充分激发四川省第二产业产能活力,扩大就业人员需求;同时,还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出第二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3)优化第三产业经济结构,促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四川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度均表现出较好的就业拉力和相协调的就业与产业结构。因此,四川省应合理的优化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发挥出第三产业在当今社会的产业优势,积极开发产业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同时,还应积极的推动产业和就业的接二连三,促使四川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