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内容研究
——以三亚市为例

2021-07-22贾晓君

绿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树名三亚市植树

贾晓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1 引言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是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率先发起的一项提升城市生态建设、宣传生态文化、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实践活动。根据最新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 37342-2019),生态文化体系是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五大体系的重要组成[1]。同时,着力推进森林城市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有利于开展自然教育,加快生态文化传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三亚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优质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不仅可以营造森林城市建设良好氛围,还可以对发展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全民自然教育体系示范区起到推动作用[3]。

2 生态文化体系规划思路

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掌握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及自然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挖掘城市生态资源及民俗历史等文化特色,将两者有机结合,构建全面系统、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三亚市具有热带雨林森林文化、红树林湿地文化、黎苗民俗文化等众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4]。其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规划内容应在生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古树名木、义务植树、生态标识建设的政策指导和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依据系统性原则,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主要可分为生态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古树名木保护、森林文化创建示范、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建设四项工程。

3 生态文化体系规划内容

3.1 生态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科普教育基础设施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在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城区绿地、广场等地建设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态标识体系,增强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科普宣教设施的服务范围,为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为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3.1.1 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具有良好的带头作用。通过建设一批以自然教育为理念,以参与式和体验式的科教基地或户外自然课堂为主要形式,以科普宣教和科研交流为主要功能的科普教育基地,设置如植物科普园、森林体验步道、农耕体验园、动植物科普馆等多样的体验场地,并配备植物标识牌、生态文化常识宣教碑刻或标牌、生态环境保护雕塑等多样化的体验设施,全面提升自然教育能力[5]。三亚市创建森林城市期间,规划建设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展示等内容的生态科普教育场所12处,并将其纳入三亚市生态文化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扩大自然教育范围,提升三亚生态文化内涵(表1)。

3.1.2 生态标识系统

生态标识系统是进行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形等信息为大众提供与环境相配套的活动引导、解释说明等相关功能的基础设施[6]。通过信息的传递使人们能够了解森林城市中的生态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反映森林城市的历史风貌、独特景观,增强森林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森林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1)森林文化解说标识体系。在福岭森林公园、抱龙森林公园、火岭保护区、六道岭保护区、甘什岭保护区等地增设森林文化解说标识,包括图文并茂的景点解说标志牌、动植物介绍标识牌、解说牌、科普互动设施等。通过森林文化解说标识体系建设,丰富人们在生态旅游中的体验,加深人们对森林生态的科普性认识。

表1 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建设规划

(2)湿地文化解说标识体系。在东岸湿地、槟榔河公园、活力公园、水源地水库、红树林生态公园、抱坡溪公园、金鸡岭桥头公园、鹿回头公园、三亚东河生态修复段等地增设湿地文化解说标识及配套设施。科普内容应以三亚红树林湿地文化为特色,解说标识及设施的用材要注重绿色生态,设立位置、数量、布局模式应与湿地环境相符合。

(3)环境监测设备及标识。在公共绿地、生态绿道等居民集中活动场所沿线合适位置,增设负氧离子浓度、空气颗粒物、空气微生物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指标的检测提示标识,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通过生态科普标识系统的建设,能够更好地让市民在观赏美景、娱乐休闲的同时普及生态知识、了解生态文化,增强三亚市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3.2 古树名木保护

三亚市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1182株,隶属20科30属35种,以酸豆为优势树种,其余包括高山榕、见血封喉、龙眼、黄葛树、木棉、木麻黄等。通过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亚市古树名木的档案管理,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全面提高三亚市民和游客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建立三亚市古树名木培育、管护以及技术研究的长效机制。

3.2.1 档案管理

三亚市林业局完成三亚市行政范围内的全部古树名木调查,并完成品种鉴定、树龄定级、信息登记、编号管理等工作,建立的古树档案应做到“一树一档”,实现古树名木管理档案信息化;按国家有关要求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建卡,落实古树名木管理养护的责任单位,签订责任状,制定养护、复壮措施;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其生长情况、保护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后续跟踪管理[8]。

3.2.2 管理制度

制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办法》《三亚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及《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决定》等制度,制定方案要有针对性,应充分考虑古树名木的树种、功能、生长习性、立地条件、生长位置与健康状况等要素。同时加大古树名木管理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移栽、盗挖、收购倒卖等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活动,促进古树名木管理的规范化[9]。

3.2.3 养护措施

古树名木的养护措施主要有古树名木的复壮、病虫害的防治、枯树枝处理、安装避雷设施等。

(1)通过换土、增加土壤水分和肥力、设置排水沟、消除有害气体等改善根部周围的土壤状况来提高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促进根系的生长。

(2)通过补洞治伤、改良土壤的结构、定期检查、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使长势不好或是受到损伤的树木重新焕发生机。

(3)大力加强对古树名木周围生长环境的清理工作,确保树干外表清洁,剪除各种枯枝、纤弱枝条,以减少病虫害,增强树木的生长能力。

(4)修剪宜在休眠期进行,应本着去除枯死枝干、促进树势生长为原则,修剪后应对剪口及时进行消毒和防腐处理,严禁对树冠进行大幅度修剪。

(5)对生长在空旷地或体量高大的古树要安装避雷设施。如果树木遭受雷击,应立即采取相关养护措施,将伤口刮平,堵好树洞,涂上保护剂。

3.2.4 后续资源培育

三亚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但后备资源十分匮乏。在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的同时,也要注重古树名木后续资源的培育,一是划定一部分树龄50年以上的珍贵树种或树形奇特、有科学价值、纪念价值的大树或树群作为后备资源;二是选择在当地适宜生长的优良树木,通过全民义务植树、鼓励群众植树等形式栽植在古树资源匮乏区域;三是针对部分濒危、长势较差的古树名木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复制,培育出新一代古树名木。

3.3 森林文化创建示范建设

三亚市近年来把小康环保示范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海棠区庄大村、吉阳区中寥村、崖州区雅安村、天涯区抱前村委会三吉村、天涯区过岭村委会新梅村、天涯区立新村委会扎云村等6个村庄评选为2016年度海南省小康环保示范村,促进了三亚市村庄生态环境的提升,效果显著。森林城市建设期间,通过建设典型性与代表性共融的森林乡村、森林人家、森林社区及绿色示范单位,打造环境优美、清新舒适、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同时以榜样示范与先进带动为主要路径,为全市的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提供参照,不断提升全市的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行为典范。

3.3.1 森林乡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结合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前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目标,努力建成“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森林乡村。

3.3.2 森林人家

在森林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展“森林人家”旅游示范点建设。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有游憩价值的景观、景点为依托,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人家旅游活动,以林户或农户为经营主体,为城市游客提供价廉物美的旅游服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3.3.3 森林社区

森林社区要求居住小区绿化覆盖率应不低于45%,植物品种多样,搭配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树种,以乔木为主,花、灌、草配置,适当点缀建筑小品;小区道路、环境、绿化、管网等设施建设按规划审批完成。工程质量好,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情况良好。

3.3.4 绿色示范单位

开展“绿色示范单位”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国土绿化事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三亚绿化建设步伐。“绿化示范单位”可为机关单位、企业或学校,单位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配有专门的绿化管理机构,配有专职人员、专项经费,管理规范,业绩突出。其中,绿色校园除拥有优美的绿色环境,还应通过开设绿色讲堂,举办板报比赛、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宣传“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美丽三亚,绿色校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3.4 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

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播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精神支撑。其建设是以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等为主要宣传内容,以科普生态文化知识,提升城市生态文明为目标,开展义务植树、市树市花宣传、生态科普及“创森”宣传活动,不断扩大生态宣传活动范围、提升市民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创森”良好氛围。

3.4.1 义务植树活动

植树造林是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目前,三亚市义务植树活动造林地点主要分布在各区大中小学校园内、全市各大景区内、美丽乡村中以及各区村边、路边、水边等地区。2017~2018年,全市两年义务植树56.1万株,建设了“干部林”“党员林”等纪念林,树种主要有紫荆、非洲楝、红海榄、凤凰木、黄花梨、槟榔、椰子等。三亚市森林城市建设中,可通过建设义务植树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努力提升造林质量,储备优质林木资源。

(1)建设义务植树基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森林城市建设期间,在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甘什岭保护区、临春岭森林公园、结合城区绿化建设4处义务植树基地,新增义务植树基地面积50 hm2。每年制定合理的义务植树活动实施方案,结合“3·12”植树节、海南义务植树月等契机,开展“学生林”“干部林”“党员林”等造林活动,努力提升造林质量,储备优质森林资源。

(2)创新活动机制,丰富尽责形式,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要充分将义务植树活动与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村边、城边、路边、水边等四边复绿结合起来,扩大义务植树范围,进一步发挥义务植树在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和发展以植树劳动为主,认种认建、认护认养、抚育管护、绿化宣传、技术服务、购买森林碳汇等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市民积极性,开创义务植树新局面。

(3)义务植树信息化。着力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将适宜的义务植树基地打造成为“网络植树实体化,实体植树基地化,尽责植树常态化,市民植树多样化”的样板,并将自然教育融入义务植树活动中,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有趣的自然体验和自然观察活动。

3.4.2 市花市树宣传

市树市花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象征。1995年经三亚市人大确认三亚市的市树为酸豆树和椰子树,市花为三角梅。在三亚市的主要公园绿地、道路绿地、海边及节假日、重大节庆活动的摆花中均应用到市树、市花。通过开展相关节庆活动,构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城市认同感的事物,不仅对于塑造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激发广大市民热爱自然、爱绿护绿热情,增强群众种树栽花、保护环境的意识。

(1)应在三亚景观大道的绿化中广泛配植市树市花,形成特色景观风貌;利用新建的公园、广场推广栽植,打造市树市花主题园区,彰显城市特色生态景观与文化底蕴。

(2)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举办以市树市花为主题的摄影节、画展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面宣传市树市花,还可向社会开展征集市树市花标志的全民活动,进一步增加市民对市树市花的了解和其文化内涵的认知,以市树市花的宣传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广大市民爱护花草、种树栽花的意识,传播全民爱绿护绿、热爱自然的生态文化。

3.4.3 生态科普活动

利用丰富多彩的特色森林文化节庆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让公众充分感受到森林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服务价值,引导公众养成自觉保护森林的意识,使生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支持和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强大践行力。

(1)开展丰富的生态知识科普活动。通过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森林城市宣传,让广大市民成为森林城市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依托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生态文化节日,在生态科普教育场所,以三亚特色生态文化、动植物保护等为主题,开展讲座、写生、摄影、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传播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使更多的市民有机会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积极开展森林文化和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宣传活动,宣传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和先进经验。在全市营造建设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2)举办各类森林文化节事。结合三亚市独特的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少皆宜、健康环保的生态文化体验,吸引市民参与互动。包括:与森林产业相关的林果丰收节,如芒果节、葡萄节、莲雾节等;体现三亚资源和文化特色的国际花卉旅游节、海洋文化节、国际婚庆节等;体现三亚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三月三——黎族苗族人民通常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举办祭祀或庆祝活动,祈求祖先赐平安;体现三亚市人民生活方式的民俗文化节,如南山长寿文化节——举办以“尊老爱老、健康养生”等为主题的节庆,进行长寿老人介绍、长寿养生论坛、老年人联欢会等一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展示出三亚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使群众亲身体会文化,同时与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相结合,营造全市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3.4.4 创森宣传活动

结合生态科普活动和生态文化节事,丰富森林城市建设的宣传内容,组织开展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宣传森林城市相关知识[10]。

(1)制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社会活动等方式,宣传森林城市进程,营造全民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氛围,使创森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在重要路段安装大型户外广告牌,主要道路沿线设置宣传牌,重点公交车站安装灯箱广告、张贴标语、口号和宣传海报等。

(3)拍摄影集、专题片,记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进度和成果,介绍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4)各级部门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森林城市工作进展情况、动态信息和年度总结,确保工作方向正确。

(5)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满意度、知晓率调查。

4 结语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的主要组成,是展现地方生态差异化和城市环境个性化的重要途径[11]。三亚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在山川、森林、湿地、海洋、雨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之中展现生态文明,在游憩休闲、生态旅游中开展自然教育。通过全面保护和传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展现和弘扬三亚生态文明,增强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彰显三亚城市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除本文总结归纳的四项主要工程,还需要根据地方的文化特色以及典型示范活动为依托,合理规划建设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特色。

猜你喜欢

古树名三亚市植树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植树
植树真快乐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保护古树名木
植树鸟的来信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跨境电商背景下三亚市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三亚市幼儿海洋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三亚市小额信贷业综合改革政策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