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垸还湖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以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021-07-22彭乾乾朱来英熊斌梅王成林曾晓东

绿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洪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彭乾乾,朱来英,熊斌梅,王成林,曾晓东

(1.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北 洪湖 433200)

1 引言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类新老大小围垸481个,围垸面积达156.29 km2。它不仅削减湖泊库容,造成水质下降,阻碍水体交换,破坏湿地生物生态多样性,也给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是导致洪湖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1]。针对洪湖面临的主要生态威胁和防洪安全威胁,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洪湖全面启动“退垸还湖(还湿)工程”。根据退垸还湖(还湿)工程实施方案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全面分析、预测和评价工程开展与实施对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项目决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2 基本概况

2.1 保护区概况

湖北洪湖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隶属荆州市,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2′~113°26′,北纬29°49′~29°58′,总面积 41412 hm2[2]。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洪湖大湖为主体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2,3]。

2.2 工程概况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垸还湖(还湿)工程主要是对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世纪60年代以后围垦的477个新围垸分期实施退垸,共应退垸(含精养池、藕塘、村庄及道路、水利及电力附属建筑物等)19.99万亩,合计133.27 km2;利用拆垸土方量营造天然湖滨带进行生态修复,共恢复湖滨湿地6.86万亩,约45.74 km2,恢复鸟类栖息地和天然湖滨带[1]。并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房屋附属建筑物、附属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水利设施等进行清理,保护区内居民全部迁出至安置区。

3 评价方法

项目组多次对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的植物资源、陆生动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并结合项目团队在洪湖区域多年积累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遥感影像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资料分析相结合、全线普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价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背景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4],成立多专业的评价专家组,在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和全面调查影响评价区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从景观、群落(栖息地)、种群/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社会因素 6 个层次及26项指标[4,5],准确评价退垸还湖(还湿)工程对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每项评价指标按照其属性/特征分别选择合适的分值,最后按公式计算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6]。

4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4.1 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洪湖自然保护区内的农田、坑塘、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的斑块及面积,将随着拟建工程的实施逐渐较少或消失,进而增加湖泊水域、湖滨带及湿地植被面积,恢复洪湖原有的湿地景观,湖泊湿地景观及景观美学价值将得到显著提升。洪湖为平原湖泊,地质条件良好,圩埂土方的开挖和回填将会加剧该区域土壤侵蚀程度,另外现有围埂上生长的陆生常见植物将随着工程的实施从湖区消失,圩埂土方将用于湖滨湿地的营造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植被将取代原有陆生常见物种,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表1)。

表1 工程建设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汇总

4.2 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评价

洪湖保护区森林生物群落、灌丛/草地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农田生物群落,在长江中下游湖泊广泛存在,不具特有性。洪湖保护区退垸还湖(还湿)工程实施后,整个保护区水域面积扩大并形成完整的湖泊水面,后期人为形成的森林生物群落、灌丛/草地生物群落和农田生物群落将逐渐被湿地生物群落取代,围垸及水产养殖活动对动植物栖息地及联通性的干扰将大幅降低,野生动植物种群之间的连接度与交流会相应增加。保护区内天然植物群落组成种类或群落结构将发生的改变,逐渐以湿地植被为主导,进而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物群落与栖息地(表2)。

表2 工程建设对影响评价区生物群落(栖息地)影响评价汇总

4.3 物种/种群的影响评价

重点评价区调查发现分布有野大豆(Glycinesoja)、野菱(Trapaeincisa)、野莲(Nelumbonucifera)等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未发现中国、湖北省和保护区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工程区域涉及区域主要是围垸养殖鱼塘,不是保护动植物的主要觅食区域和分布区域,对保护动物的食物网/食物链结构影响甚微。洪湖湿地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冬候鸟,鸟类适应性和迁移性强,工程施工对鸟类越冬、栖息、迁移、散布和繁殖生境影响较小,对两栖动物和爬行类动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结束后生境将逐渐恢复,物种栖息地面积和食物源增加,更加有利于候鸟的迁徙、散布和繁衍(表3)。

表3 工程建设对影响评价区物种/种群影响评价汇总

4.4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价

洪湖保护区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保护对象,特别关注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鱼类和植物的保护,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2]。工程建设后,使洪湖水域面积扩大134.95 km2,生态修复后,将大幅提高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淡水环境质量,将增加保护对象的生境面积和食物源,拯救更多濒危野生动植物(表4)。

表4 工程建设对影响评价区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汇总

4.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价

施工活动以及生态修复工程有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和病虫害的风险,可通过检疫的方式降到最低。工程将对建设虽会导致保护区内陆生植物的较少和鸟类不稳定或者被迫迁徙,但不会造成保护区遗传资源流失。施工活动主要在围垸区或水域进行,工程施工不需要使用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较低(表5)。

表5 工程建设对影响评价区生物安全的影响评价汇总

4.6 对社会因素的影响评价

随着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长江大保护战略向深度推进,湖北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局、农业厅、水利厅等省级部门,以及荆州市委、市政府,将洪湖保护区退垸还湖(还湿)工作纳入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退垸还湖(还湿)项目施工后,能够极大的减少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扩大水域面积、恢复湿地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湖泊的调蓄能力,减少周边居民因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也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实施退垸还湖(还湿)工程前,洪湖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将搬迁至保护区外安置施工区,将无居民点分布,根据项目规划及环评阶段调查走访,以及历史研究资料,洪湖保护区范围内和周边从事渔业养殖的渔民大部分支持项目建设,部分渔民对利益补偿表示不满[7](表6)。

表6 工程建设对影响评价区生物安全的影响评价汇总

4.7 评价结果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按照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状况,将影响程度分为中低度影响(BI<60)、中高度影响(60≤BI<80)、严重影响(BI≥80)三个等级[3,8]。依据以上6项一级指标,可计算出湖北洪湖退垸还湖(还湿)项目对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值(BI)为53.2,确定拟建项目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影响程度为“中低度”影响,计算结果见表7。

表7 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计算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在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和全面调查影响评价区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 6 项一级指标及26项二级指标[3],准确评价退垸还湖(还湿)工程对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值(BI)为53.2,综合影响程度为“中低度”影响。

5.2 建议

5.2.1 加强生态预防保护与管理措施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退垸还湖工程施工方应成立联合专班,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现场管理。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自然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好施工期的生态环境监理工作,控制工程施工对植被资源和鸟类的影响。

5.2.2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方式,减轻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施工时分区域进行,保留最外围的围垸,待区内被施工过程扰动的水有所改善后再与大湖连通,减少施工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影响。也可以利用软围隔的方式,限制退垸施工区扰动范围,减少对水体不必要的扰动。

5.2.3 优化布置施工时间,错开候鸟迁徙越冬时间

在保护区内的施工时间与冬候鸟的越冬时间要严格错开,可以考虑在冬候鸟栖息期间分批分段完成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的施工工作;晨昏或夜间时间段应当暂停施工。

5.2.4 落实生态监测资金,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退垸还湖(湿)工程施工前后及过程中,加强对围垸及大湖区域水环境、底泥、陆生动植物、鸟类、水生生物等方面的生态监测,并积极落实监测资金,确保监测结果科学有效为管理服务。

猜你喜欢

洪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瞻仰洪湖烈士纪念碑
洪湖 “八个一”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在洪湖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