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型博物馆“云展览”的几点思考

2021-07-21王雪秦欣欣

收藏与投资 2021年6期
关键词:展览博物馆互联网

王雪 秦欣欣

摘要:“云展览”不仅给观众提供线上的看展方式,还以相同的立意将展品重新构建在互联网世界中,是展览的数字化形态。“云展览”突破线下展览的限制,将文物的细节、更多的背景知识分享给观众。当前,中小型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还属应对新冠疫情的紧急措施,在质量、内容、形式上并不理想,中小型博物馆应当揚长避短,学习大馆经验,在“云展览”的设计上发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树立分众化展览思维,整合资源,摆脱无谓的复制,致力于打造精品。

关键词:互联网;“云展览”;博物馆;展览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本可以实地参观的博物馆展览,也由于疫情防控变得难以实现,“云展览”由此快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博物馆“云展览”并不是新生事物。近年来,伴随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逐步发展,加上此次新冠疫情为“云展览”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更多的博物馆从业者和观众开始关注“云展览”。2020年1月,国家文物局提出:“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的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线上服务。”中国文物报社也发出了《关于向“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提供网上展览内容资源的倡议书》,向公众推出网上展览。至此,博物馆“云展览”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云展览”内涵

目前,博物馆“云展览”尚无确切定义,但与数字化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有密切的联系。“云展览”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云”是指云技术,是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资源等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处理和共享。“云展览”即是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用于展览,通过资源集成和服务共享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文物数字化信息[1]。“云展览”并不是单纯地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而是对线下展览的再构建,突破线下展览的限制,为不同年龄和需求的观众提供分众观展路线,将文物的细节、更多的背景知识分享给观众,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云展览”不仅是给观众提供线上看展方式,还应以相同的立意将展品重新构建在互联网世界中,是一个展览的数字化形态[2]。

根据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云展览”形式,可将“云展览”分为三类。一是实景VR展示,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展览实景搬到线上展示,使观众产生置身于现场的沉浸感,并设置了展品放大、场景跳转、文物详解等功能,此种展览制作费用较高,通常见于有实力的大馆。二是图文展示,将展览场景和展品图片进行线上展示,配以说明文字。此种“云展览”制作成本较低,多被中小型博物馆使用。三是直播、视频展示,讲解员以直播的形式为线上观众进行展览,或者将线下实景展览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络上供观众观看。这种直播和视频展览形式的缺点是,观众不能根据自身所需选择性观看展品,展品的细节之处也不能一一得到观察,灵活性较差。

二、中小型博物馆“云展览”现状

2020年1月以来,各级文物部门和全国文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的号召,据粗略统计,共推出2000余项形式各异的线上展览。数字文化产品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大放异彩,数字化博物馆给观众们带来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的文化大餐,单月访问量突破了50亿次[3]。线上“云展览”打破了博物馆的地域限制,使得全国各地的观众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观看,少了门槛的限制,观众也更容易把眼光和焦点放在大型博物馆上,尤其是故宫、国家历史博物馆等业界翘楚,而中小型博物馆却鲜有问津,同时中小型博物馆存在经费欠缺、人才缺乏、藏品不足的先天劣势。在此种背景下,地方性中小型博物馆的“云展览”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质量上,由于缺乏前期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技术积累,中小型博物馆的“云展览”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上的支撑明显不足,加上准备时间仓促,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的制作相对粗糙,程序浏览常出现卡顿现象,3D文物和高清图片加载速度较慢,甚至有些“云展览”图片像素极低,连文物的纹饰等细节都看不清楚,大大影响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在形式上,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博物馆采用了图片+文字说明或视频录制的线上展览方式,属于线下展览的翻版。此种“云展览”质量不高,基本上是展品的堆砌,既缺乏形式的创新,又缺乏展览的整体性,很难吸引观众的关注。还有部分博物馆采用了“云直播”的方式,但在直播画质、灯光使用、拍摄审美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直播画面较暗,主播声音听不清,整体感觉档次不高,很难使观众产生美的享受。

在内容上,中小型博物馆的“云展览”内容较为固化,主要还是依托于现有的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的“云”化并不常见,更别提什么创新性展览了,此种一成不变的展览,观众在线下可能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单纯复制到线上,对观众很难产生吸引力。另外,中小型博物馆的“云展览”为观众提供的文物信息较少,没有突破线下说明牌的局限,没有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物信息和背景资料等,还缺少与线上观众的互动。

总体而言,目前,中小型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还属于应对新冠疫情的紧急措施,没有将“云展览”纳入博物馆的长远规划中。伴随着疫情的好转,有些博物馆直接放弃了“云展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中小型博物馆“云展览”的效果不理想,沉浸性效果差,缺乏学术把关,没有门槛限制,纯粹沦为了影像的放映[4]。

三、对中小型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防控使得“云展览”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但“云展览”并不应该伴随着疫情的结束而消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博物馆“云展览”便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当下与未来的创新融合,是能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小型博物馆在“云展览”方面有着先天不足,但也有一定的优势,中小型博物馆做好“云展览”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结合自身所长,突出自身特点,不在于打造的“云展览”数量多,而在于质量精。

首先,要向大型博物馆学经验。故宫、国家博物馆、各个省级博物馆走在“云展览”的前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在技术和资金投入方面,是中小型博物馆所不能及的,但在创意想法方面,中小型博物馆还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中小型博物馆要留心这些大型博物馆的好方法,思考如何突破现有不足,将其运用到自身“云展览”的打造上。

其次,“云展览”要发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每个中小型博物馆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也许是某一种类的藏品特别丰富,也许是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别凸显,也许是地理环境的独特。总之,中小型博物馆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将“云展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展品选取、形式设计、观众体验等方面都要突显特色,这样才能摆脱“云展览”千馆一面的现象。

再次,要树立分众化的展览思维。中小型博物馆要利用线上展览在空间上的优势,突破原有展厅面积不足的劣势,设计分众化的“云展览”。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展线,设计适合青少年儿童参观的展线,运用卡通人物等形象趣味化讲述展览,设计适合一般观众参观的常规展线,设计适合专业学生或学者参观的展线,补充较多的专业知识,如此设计,给予不同观众最佳的观展体验,一个展览的作用也将被最大限度激发。

最后,要学会整合资源。一家中小型博物馆的资源是无法与大型博物馆比拟的,但若将数家中小型博物馆联合起来,将多家中小型博物馆的资源整合起来,其资源也相当可观。若多家博物馆围绕一个共同的展览主题,联合起来分享馆藏资源、人才资源、经费资源,携手打造一个精品的“云展览”也许并不是难事,将此展览在中小型博物馆平台上线,将会实现中小型博物馆之间的共赢。

四、结语

国家文物局明确提出,要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網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5]。伴随着云计算、5G技术的运用,未来“云展览”必将可期。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而言,“云展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摒弃资源浪费的跟风之举,另辟蹊径,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云展览”就会成为中小型博物馆的破圈之举,打破现有的发展瓶颈,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黄洋.博物馆“云展览”的传播模式与构建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0(3):28.

[2]同[1].

[3]刘玉珠.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J].中国政协,2020(12):54.

[4]张丽娟,吕佳.疫情期间博物馆“云展览”传播效果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9):147.

[5]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EB/OL].(2020-02-27)[2021-06-20].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03/01/content_5485315.htm.

猜你喜欢

展览博物馆互联网
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