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空军低压舱缺氧训练方案简介

2021-07-20张莉莉卜伟平赵彦鹏刘何庆穆慧玲张晓丽

空军航空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受训者低氧面罩

张莉莉,蒋 科,刘 琳,苏 芳,邓 略,卜伟平,姚 钦,赵彦鹏,刘何庆,杜 鹏,穆慧玲,张晓丽

美国空军指令AFI(Air Force Instruction)11-403(2012年版)《航空航天生理训练方案》[1](Aerospace Physiological Training Program)是美国空军开展飞行人员航空生理训练的指令性技术法规文件。该指令规定了开展训练的要求、对象、内容、方法和程序,适用于美空军所有单位和人员,包括预备役部队和空军国民警卫队,其中对缺氧训练介绍的尤为详细具体。为了全面了解美空军在缺氧训练方面的做法和要求,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1 训练目的

航空生理训练总的目标是为飞行人员提供优化生理和认知效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该指令规定未能如期完成航空生理训练的人员不能安排飞行。飞行人员缺氧训练的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学习,使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大气的物理特性,飞行环境气压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二是通过模拟飞行环境气压变化,体验缺氧、过度换气、迅速减压、视力减退的症状体征;三是训练在座舱失压、氧气系统故障等意外情况下,预防、识别、纠正缺氧和过度换气等应急处置的原则、办法、技巧和程序。

2 训练阶段

与其他航空生理训练项目一样,缺氧训练也分为初训和复训2个阶段。初训可以在飞行学员阶段进行,作为大学生飞行训练的一部分内容。所有初训学员都要参加书面考试,考试成绩达到80分才能通过,低于80分需要补考。初训完成后的5年内必须完成复训,复训合格的有效期限也是5年。所有参加复训的人员可以利用低压舱进行缺氧训练,也可以利用低氧呼吸训练仪(reduced oxygen breathing device,ROBD)进行。复训的重点是针对各种机型不同类型的氧气装备开展再熟悉和应急处置程序训练。

3 训练形式

在训练形式上,缺氧训练可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设备实操训练2个方面。

理论教学为飞行人员提供相关航空医学知识,如大气的物理特性,环境气压变化对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座舱加压的原则,座舱减压的物理和生理影响以及加压呼吸的必要性、局限性、加压呼吸技巧、预防措施和潜在问题等。

理想的情况下,实操训练应该在理论教学后马上进行,但最晚不能晚于理论学习结束后90 d。实操训练使用的训练设备主要有低压舱、低氧呼吸训练仪等,通过再现飞行中的低压缺氧环境,使受训者在其中体验气压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物理影响,练习预防措施的应用,训练应急处置程序。

4 训练方法和程序

4.1 低压舱缺氧训练初训

4.1.1 低压舱缺氧训练方法和程序 ①训练开始前,先试戴氧气面罩,检查氧气装备和通讯系统,然后戴上面罩并把氧气调节器设置到100%的位置;②首先进行耳和鼻窦气压机能检查。低压舱上升到5 000 ft(1 524 m)后下降到地面,上升和下降速率不超过每分钟5 000 ft(1 524 m);③然后完成30 min的吸氧排氮;④随后以每分钟5 000 ft(1524 m)的速率上升到25 000 ft(7620 m)高度,期间利用训练教具演示气压变化机理,演示和练习氧气调节器的使用,练习加压呼吸;⑤在25 000 ft(7 620 m)高度上,将受训者分成两人一组,让他们在有效意识时间内交替体验缺氧情况。然后恢复供氧并检查受训者的状况;⑥以每分钟5 000 ft(1 524 m)的速率下降到18 000 ft(5 486 m)高度,摘下面罩,体验轻度缺氧;⑦在18 000 ft(5 486 m)高度上,使用视力测试卡演示缺氧对夜间视力的影响,完成后恢复供氧并检查受训者的状况;⑧以每分钟2 500 ft(762 m)的速率下降到地面,演示低压和高压应急氧气系统;⑨讨论用氧飞行后中耳通气的必要性,复习迅速减压问题;⑩在地面,演示便携式氧气瓶的使用和再充气以及使用时的潜在危险;回顾低压舱训练情况,对受训者进行测试。

该程序规定,在25 000 ft(7 620 m)及以上高度停留的总时间不能超过30 min,在18 000 ft(5 486 m)及以上高度停留的总时间不能超过60 min。低压舱缺氧训练初训飞行曲线见图1。

图1 低压仓缺氧训练初训飞行曲线

4.1.2 迅速减压训练程序 训练开始前,先试戴氧气面罩,检查氧气装备和通讯系统,然后戴上面罩并把氧气调节器设置到100%的位置;首先进行耳和鼻窦气压机能检查。低压舱上升到5 000 ft(1 524 m)后下降到地面,上升和下降速率不超过每分钟5 000 ft(1 524 m)。如果在低压舱缺氧训练时已经进行了检查,此步骤可省略;设定主舱的高度,使之达到3 163.81(公斤力/平方米)。指导受训人员对氧气装备和通讯装置进行飞行前检查。受训者最好穿戴平时飞行时使用的面罩。面罩佩戴位置靠下,迅速减压前不连接。连接面罩是迅速减压后恢复供氧训练的内容之一;上升500 ft(152.4 m),舱门达到良好密封。讨论迅速减压的征象以及正确恢复供氧的程序;舱内观察员示意减压舱操作员启动迅速减压;舱内观察员监视受训者的供氧恢复程序,必要时给予纠正,然后指导减压舱操作员将舱内高度下降到地面;舱内观察员检验受训者预防、处置耳及鼻窦功能障碍的方法,回顾减压的作用;在10 000 ft(3 048 m)时,舱内观察员指导受训者摘下面罩;与受训者回顾减压的过程。该指令规定,在舱内的总时间不能超过15 min。迅速减压训练飞行曲线见图2。

图2 迅速减压飞行曲线

4.2 低压舱缺氧训练复训

4.2.1 训练方法和程序 训练开始前,先试戴氧气面罩,对氧气装备和通讯系统进行飞行前检查,然后戴上面罩并把氧气调节器设置到100%的位置;低压舱上升和下降速率分别为:耳和鼻窦气压机能检查时的速率为每分钟2 500 ft(762 m);以每分钟5 000 ft(1 524 m)的速率上升到8 000 ft(2 438.4 m);以最大真空速率从8 000 ft(2 438.4 m)上升到25 000 ft(7 620 m);以每分钟5 000 ft(1 524 m)的速率从25 000 ft(7 620 m)下降到18 000 ft(5 486.4 m);以每分钟2 500 ft(762 m)的速率从18 000 ft(5 486.4 m)下降到地面;进行耳和鼻窦气压机能检查时,上升到5 000 ft(1 524 m)后返回到地面;在上升到8 000 ft(2 438.4 m)前,确保完成30 min的吸氧排氮,体验加压呼吸;上升到8 000 ft(2 438.4 m)和到达25 000 ft(7 620 m)高度期间,利用训练教具讨论气压变化机理,演示和练习氧气调节器的使用;当座舱高度以最大真空速率到达25 000 ft(7 620 m)高度时,受训者摘下面罩,在有效意识时间内体验缺氧情况。然后重新吸氧并确认受训者已经恢复了供氧后开始下降;下降到18 000 ft(5 486.4 m)期间,在达到22 000 ft(6 705.6 m)高度时,摘下面罩,体验轻度缺氧;在18 000 ft(5 486 m)高度上,使用视力测试卡演示缺氧对夜间视力的影响;下降到10 000 ft(3 048 m)时正常供氧。低于此高度时可以断开面罩连接,呼吸空气连续下降到地面;练习应急和便携式氧气装备的使用,讨论用氧飞行后中耳通气的必要性,复习迅速减压问题;回顾低压舱训练情况,回答受训者的问题。

4.2.2 训练后情况通报 与初训相同低压舱缺氧训练复训飞行曲线见图3。

图3 低压仓缺氧训练复训飞行曲线

4.3 低氧呼吸训练仪训练 低氧呼吸训练仪是使用常压低氧混合气体开展缺氧认知与应急程序训练的专用仪器。训练时需与飞行模拟器或熟悉缺氧训练器(Hypoxia Familiarization Trainer)联合使用,以便在模拟飞行操作过程中体验缺氧,训练指定飞机的氧气系统应急程序。

4.3.1 训练方法及程序 缺氧认知和供氧恢复训练时,在25 000 ft(7 620 m)高度上不能超过10 min,或血氧饱和度不能低于65%(以先到者为准);夜间裸眼视力演示时,在18 000 ft(5 486.4 m)高度上不能超过10 min,或血氧饱和度不能低于65%(以先到者为准);在1 d内进行第3次缺氧训练之前,需考虑重复缺氧暴露对训练的益处和疲劳作用;如果受训者出现意识丧失、或语无伦次以及不能执行应急程序时应终止训练;只有当受训者完全恢复后(如症状消失以及血氧饱和度大于95%时)才能进行随后的训练;当需要启动100%的氧气开关给受训者输送氧气时,应终止训练。

4.3.2 训练后情况通报 告知受训者完成训练后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联系航医或急诊机构;告知受训者低氧呼吸训练仪训练后没有飞行、乘机、跳伞等限制;受训者应该监测自己的疲劳状况,避免在训练后未经适当休息长距离驾车。

5 训练前后注意事项

5.1 训练前注意事项 美国空军非常重视缺氧训练的安全问题。该指令规定,所有参训人员在进行低压舱或低氧呼吸训练仪缺氧训练之前必须按照空军指令AFI48-123《医学检查与标准》[2]的要求进行体格检查,取得航空生理训练医学合格证书,以确保受训者不存在任何影响训练的疾病或身体问题。指令规定,患有感冒、鼻窦炎、头痛、腹痛、胃肠不适、耳部疾患、妊娠、外伤的人员不能参加低压舱和低氧呼吸训练仪训练。参加各种潜水运动(如压缩空气潜水、混合气体潜水、水面供气潜水)以及高压舱暴露后24 h,献血后72 h之内都不能进行低压舱训练。

5.2 训练后注意事项 低压舱低压缺氧环境会对人体呼吸、循环、认知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训练结束后应安排休息,使生理功能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此该指令规定,受训者在完成低压舱缺氧训练后12 h之内不应进行体育锻炼、参加耗费体力的活动;注意监测自己的疲劳状况,避免未经适当休息长距离开车;为预防耳部功能受影响,要定期做valsalva动作;低压舱训练高度达到25 000 ft(7 620 m)的受训者,训练后24 h内可以作为机组成员飞行或乘客乘机,但座舱高度要保持在低于15 000 ft(4 572 m)的水平;训练后12 h内要避免饮酒,以免掩盖减压病症状和增加发生减压病的危险。

猜你喜欢

受训者低氧面罩
低氧环境下HLA-G及EPAS1参与大鼠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研究
GW501516对低氧条件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LED 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低氧训练对运动员心肺能力的影响研究
低氧抗阻训练诱发身体生理应激及力量适应的研究进展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如何延缓队列训练中的疲劳现象
“订单+临床+辐射”三段式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