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2021-07-20蒋崇博赵凯明孟文文陈乘乘

空军航空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头颈部压痛头痛

蒋崇博,李 军,赵凯明,孟文文,陈乘乘

颈源性头痛是与颈部病理改变相关的头痛,而颈椎病引起的头痛是临床常见的颈源性头痛之一,其定义为颈椎包括骨、椎间盘和(或)软组织疾病导致的头痛,可不伴有颈痛[1]。颈源性头痛发病率高,不易治愈,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其中中医手法作为治疗手段之一有良好疗效[2]。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记录人体热场的影像,可体现人体体表温度分布,通过体表温度变化可准确敏感地反映局部血流量的变化[3],当颈椎周围产生慢性炎症时,局部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局部温度升高或降低。本研究对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项背部皮肤温度变化分析治疗效果,为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提供新的临床评价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原火箭军总医院中医与康复医学科门诊确诊为颈源性头痛患者100例,过程中病例脱落和失访6例,最终纳入94例。其中男56例,女38例;年龄35~61岁,平均(45.38±5.2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纳入标准:均符合国际颈源性头痛研究组确定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4]:①单侧头痛;②头颈部活动受限制;③头颈部处于非常规位作痛加重;④负重后疼痛加重;⑤同一侧肩臂部产生疼痛,性质是牵涉痛感觉。排除标准:①排除先天畸形、颈部肿瘤、骨折、颅内病变、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②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肝肾功能异常者;③有精神疾病病史者。

1.2 治疗方法 采取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先查找患者后颈项部软组织明显的压痛点,然后逐步对压痛点行深部触探、捋顺、微颤等强刺激推拿,直至推拿部位肌肉变得松懈或硬结消散,患者头痛、头晕的症候会逐渐减轻或消散[5]。每周1~2次3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采纳韩国Medicore公司生产的IRIS-5000医用红外热成像仪,空间辨别率1 mrad,测温范围为17~40 ℃,温度分辨率为<0.1 ℃。检测方法:①没有空气对流、没有日光直接照射的屏蔽室,保持室内温度23.5~26.5 ℃,相对空气湿度在41%~60%,患者前1 d晚上不要服药、酗酒、吸烟等。检查前患者裸露上半身在温度恒定室内坐10~15 min,距红外检查仪摄像头1.5 m处摄取要求体位的标准热成像图[6]。收集发际至肩胛骨下角连线的项背部热像图,16级色码表达,对收集热像图进行存储、编辑、图像处理。②在首次治疗前1~2 d及每个疗程治疗后的第3天对患者各一次红外热成像检测,测温项背部前后面积指数和温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项背部色码温值及面积指数定量 94例患者有效色码均为4级,Ⅰ级色码位于病灶处或痛点处,Ⅱ、Ⅲ、Ⅳ级色码散布不规则,呈年轮样。Ⅰ~Ⅳ级色码温度呈递减趋势,同级色码平均温度差为1.63 ℃(t=18.1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级色码平均递减温度差为1.37 ℃(t=23.1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治疗后项背部色码温值及面积指数定量 94例患者治疗后同级色码平均温度差为1.09 ℃(t=21.78,P=0.001),逐级色码平均递减温度差为1.11 ℃(t=19.2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前后项背部色码温值及面积指数比较 9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经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后Ⅰ~Ⅳ级色码区平均温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色码区面积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小,Ⅲ、Ⅳ色码区面积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项背区色码温值及面积指数

3 讨论

国际疼痛协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头痛患者中有15%~20%为颈源性头痛[4],中医认为[7]:本病属“痹症”范畴,病因病机为颈部长期劳作气血失和,加之外感邪气阻滞经络而致颈肩部经脉气血不通,长期则不通则痛。颈源性头痛发病率高,西医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是颈椎病患者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旁边的交感神经丛或颈项部其他交感神经而产生交感神经症状[8],如头痛;还有学者认为: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高位颈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同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会聚而引起额、颞及眶部的牵涉痛[9];大多学者认为其机制是硬脊膜和脊髓受刺激、压迫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或颈筋肌膜张力增高而产生疼痛[10]。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如非甾体类药物、神经阻滞、脉冲射频、手法治疗等,但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优于牵引、药物、中频电疗[11],推拿手法使头颈部肌群松懈,促使病变部位血液供应,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的作用,气血运行通畅则达“通则不痛”的效果[12]。

头颈部软组织附着处易产生无菌性炎症,长期炎性慢性刺激引起局部组织粘连、变性和挛缩,导致周围神经和血管卡压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根据解剖学基础[13]颈脊神受卡压,枕大神经受卡压可引起上项线以上到头顶部靠中线处的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受卡压可引起枕外侧、耳廓后上部及乳突部疼痛,第3枕神经受卡压可引起枕部靠中线处疼痛。本研究采用压痛点强刺激手法治疗,通过压痛点的按压,对神经末梢及炎性组织间接的松解,逐渐阻断疼痛传导,让肌痉挛达到松解,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14]。

目前红外热像仪已成功用于医学各学科,在科研中,其将人体体表各部位温度的二维分布通过伪彩画面直观的展现出来,为科研探索提供了新的手段[15]。本研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色码温值及面积指数变化,分析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对病灶的影响。红外热像图的各级色码可表达生理及病理信息,一般而言,Ⅰ级为病灶区,Ⅱ、Ⅲ、Ⅳ级为Ⅰ级辐射核心的能级扩散区。结合红外热成像结果分析,治疗后Ⅰ~Ⅳ级色码区平均温度较治疗前升高,这表明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改善了患者局部皮肤血流变化,可视为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有效的表现。本研究Ⅰ、Ⅱ色码区面积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减小,Ⅲ、Ⅳ色码区面积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增大,这提示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使患者Ⅰ、Ⅱ色码温区范围缩小,Ⅲ、Ⅳ色码温区增大,也应视为手法有效的表现。其机制:通过强刺激推拿手法,一方面改善头颈部软组织血供,另一方面缓解椎动脉相邻软组织的紧张、硬结、压迫等,逐步达到修复损伤软组织;推拿骨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能通经活络,增强机体抗病能力[16]。

本研究通过红外热像图提供的客观和量化的数据信息对强刺激压痛点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前后项背部红外热像图温度进行分析比较,客观、简便地评价了强刺激压痛点手法对颈源性头痛项背部血液供应及温度变化,直观了解患者病灶变化,此种手法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为中医客观科学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了客观有效的临床证据。

猜你喜欢

头颈部压痛头痛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经皮胃造瘘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运用进展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
沃尔沃汽车头颈部保护系统获得最高安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