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文化认同感

2021-07-19华希颖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大楼环境

华希颖

幼儿园课程故事是幼儿教师对课程实践中遇到的真实而有意义的课程事件的回忆、梳理与反思,反映了教师的成长历程。课程故事通常采用叙事的结构,将教育场域中的主题、事件、人物和环境呈现,并从中筛选、澄清、归纳、反思课程实践的意义,使读者获得教育学的启示。

南京大学幼儿园关于北大楼的文章描述了孩子们与幼儿园旁边一幢建筑的故事。从这个课程故事的主题而言,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是如何从社会生活的建筑环境中获得文化认同感,也让幼儿教育工作者再一次发现“大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的意义。从故事的情节脉络来看,开端是南京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对经常散步、上下学时经过的一幢建筑物“北大楼”的好奇,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对北大楼的造型、用途、装饰等的种种疑惑。故事的高潮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进入北大楼探秘,最后在诸多南大人对北大楼及南京大学深厚情感的影响下,开始主动宣传、保护北大楼。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南大幼儿园的孩子们、幼儿教师、园长,还有在南大建筑系工作的家长、北大楼的工作人员、在南大生活和上学的家长、南大毕业生、南大退休教职工和游客等。这些人物随着孩子们对北大楼的好奇、探秘、調查和访问相继出现,孩子们也因为他们对北大楼的介绍、经历和情感逐渐萌发了对南京大学生活环境及建筑的特殊的心理归属感。

“我们的北大楼”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学,南大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传承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独特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中,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有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蕴。在李晨璐老师对课程故事的反思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课程意识来自于对幼儿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捕捉;课程的实施是幼儿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也是幼儿与父母、教师、学生、游客等社区环境中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历程。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大楼环境
未来已来8
环境清洁工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漫观环境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Triple Personality Theory from Freud:An Analysis of Jude Fawley in Jude the Obscure
大楼
省电大楼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