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阳楼图》图式视觉思维及内涵表达

2021-07-19陈熹旺廖彰嘉

东方收藏 2021年6期
关键词:视觉思维图式内涵

陈熹旺 廖彰嘉

摘要:历代《岳阳楼图》描绘了不同时期的楼式建筑,各朝代不同画家具有差异的图式语言,是研究岳阳楼古代建筑文化、美学内涵重要的形象资料。该文通过对比比较历代《岳阳楼图》所呈现出的视觉图式,找寻图式中蕴藏着古今艺术家生命之道和不同的美感要求,进一步拓展了描绘岳阳楼图式的发展空间,探究出蕴含以岳阳楼为主题的传承精神和美学内涵。

关键词:岳阳楼图;图式;视觉思维;内涵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阳楼,在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变换过程中,从一千七百多年前阅军楼,俨然超脱为文人墨客争相赞颂的名楼,艺术家们反复描摹,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现存《岳阳楼图》有:

藏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传为北宋范宽的《岳阳楼图》1幅;宋画佚名《岳阳楼图》1幅;宋代院画之《岳阳楼图》1幅;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云南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元代夏永4幅《岳阳楼图》;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元代佚名《吕洞宾过岳阳楼》2幅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武汉博物馆明代谢时臣《岳阳楼图》各1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陈道复《岳阳楼图》1幅;藏于上海博物馆明代安正文《岳阳楼图》 1幅;清代龚贤1幅、石涛2幅等。

(一)图式概述

“图式”一词,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是深藏于内心的一种范式,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范式的影响,各种形象的构建都要通过这“图式”的范式来实现。但图式并非作品本身,甚至现实生活中无法再现,而是在认识外部世界接收新信息、新思想或艺术创作时,把人脑海里固有知识联系起来而产生的可提供做选择的模板。图式并非程式化。程式化是将外部世界符号化,创作本身变成了符号的组合游戏,缺乏对自然的感悟,无需心灵上的体会和共鸣,程式化地表达而演变成“笔笔须有来历”的技术工作。图式又被称为“预成图式”,不是完全直觉或完全理性,而是于现实并在与现实中各种视觉活动的接触过程里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更新。

(二)《岳阳楼图》图式的视觉思维

1.以线造型构形思维

线条的运用是中国绘画最显著特点,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心理。以线造型早在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就有勾出的几何形状,春秋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的线条逐渐表现为迹简意淡,灵动飘逸。线条成为特定的语言符号,衍生出“春蚕吐丝”“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极具美学价值的笔线,也出现反映不同线性质感和特殊文化价值的“折叉股”“锥画沙”“屋漏痕”。因此笔精墨妙的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之所在。历代描绘岳阳楼作品中,南宋《岳阳楼图》、元代夏永的《岳阳楼图》、明代安文正《岳阳楼图》无不体现以线造型的构形思维。例如:南宋《岳阳楼图》图中建筑宏伟,屋脊纹饰刻画细致华美,背景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为衬托,景物开阔。主楼用线笔力劲健、线条挺拔,十字脊之四当饰翘首龙吻、攒尖顶、台基、外绕护栏、回廊之栏无不刻画细致。就连南侧卷棚式歇山顶建筑、北面歇山顶房屋用笔无一不体现用线之轻重变化。另树用双钩表现繁茂和轻柔姿态,画幅左下角树叶的画法横笔侧卧画出,石头用圆中带方的笔线勾勒,无皴擦,远水似马远《水图之洞庭风细》网巾水笔法,细密流畅。

2.虚实相生视觉理念

“虚”与“实”是古代绘画中重要的辩证关系,这一理念是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易经》中提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观是宇宙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失衡和平衡、矛盾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中庸之美包含着古代基本美学理论。景物的远近、明暗、强弱,天气的阴晴、白昼黑夜,反映到视觉理念即显隐、黑白、明晦、藏露等。元代夏永《岳阳楼图》、传为北宋范宽的《岳阳楼图》、明代陈道复《岳阳楼图》中可翔实流露。例如:夏永《岳阳楼图》,夏永遵循了“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显,无画出皆成妙景”,近处实、远景虚的视觉原则,巧妙地把直线、横线、斜线等各种线条有机结合起来,详尽地交代楼阁远近纵深感和体积感,比例构造准确,细节描写生动具体,而远处一片空白,远山一带,湿墨简单勾勒,加之夏永对点线面构成的理解和运用,使得画面的虚实结构更加明显。画面近处点表示树石上树叶和苔点,画面远处同样的点,却表现远山上的树木,点在不同位置的特殊表达,增强画面的虚实感,另外主体建筑多层次、多转折的结构与远山平缓的线条同样形成虚实对比。

3.意象飞动审美境界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描写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绘画理论最早见于宗炳《画山水序》中说道:“旨微于言象之外。”表明主观融洽于客体,神而明之,达到迁想妙得的境界。正如郑板桥所言:“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艺术家与客观存在物之间达到物我交融的自由境界,一挥而就,生机盎然,令人叹为观止。例如:明代谢时臣《岳阳楼图》、宋画佚名《岳阳楼图》、清龚贤《岳阳楼图》。明代谢时臣《岳阳楼图》将“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完美融合,一幅高248、宽102厘米的巨幅立轴,画面绝大部分笼罩着云烟,在洞庭湖水巨浪翻滚之下,阵阵拍打着近处的礁石、坡岸、岳阳楼及远山脚下,由近及远,激起层层涟漪。与前代画家极力求工地描绘岳阳楼不同,谢时臣笔下的岳阳楼已概括为并非高大雄伟的两层高楼,着力展现“衔远山,吞长江”咫尺千里的开阔意境和气势,应该说画家着眼于整体观照、整体表现,体现他的宽广气度和博大胸襟,同时是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下的产物。

(三)《岳阳楼图》图式的内涵表达

纵观历代所留存下来的《岳阳楼图》,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教思想为主体及诗意的人生境界为主体的内涵表达。

1.儒家“礼制”、等级观念的体现

从宋至清代所留存下来的《岳阳楼图》,分为以展现主体岳阳楼楼阁建筑的界画画法或以洞庭山水为主体、岳阳楼作为点景的写意画法两大类。以夏永为代表的界画山水,遵循着一笔一画皆须合乎规矩准绳的原则,强调准确表达各种建筑结构,这方面很难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和即兴性因素,缺少迁想妙得的创造,不像写意画那样“逸笔草草”的不经意流露。其师王振朋,元中期知名画家,据日本美术史家铃木敬先生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中记载一幅藏在哈佛大学博物馆传为王振朋《岳阳楼图》,夏永极大可能将“尺寸层叠皆以准绳为则,殆犹修内司法式,分秒不得逾越”的艺术特点结合在他自己的作品中。王振朋及后来夏永等界画画家是元代统治者的宠儿,屡屡敬献界画楼台,以此迎合从元代从忽必烈开始坚决主张以儒学礼制思想治理国家的艺术审美倾向,因此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美学的角度,与文人画笔墨情趣相比,其内涵成就充分体现其于严谨法度的儒家礼制,等级制度的美学内涵。

2.道教的“仙居”观念

道教与古代高楼密不可分,岳阳楼也不例外。康豹在其《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肯定宋时起岳州是祭祀吕洞宾中心之地。吕洞宾作为道教八仙之一,最具神话意味的人物,是岳阳楼道教文化的代言人。历代收藏《吕洞宾过岳阳楼》有2张,从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吕洞宾过岳阳楼图》中看出,吕洞宾的升天场景以及岳阳楼建筑风格、色彩的运用同中国道教确立标志的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壁画非常相似,这幅岳阳楼图受到道教思想及道教图式的影响。从画面中看出,大胆的色彩运用,与纯用墨色不同,楼阁中的老百姓使用的石青、石绿、朱砂、石黄,渲染出人间热闹气氛,画幅右上角画空中升天吕洞宾身穿淡黄色道袍,描绘出“洞庭云浪渺仙踪,众生摇拜吕洞宾”的生动场景,表达老百姓对以侠烈名,后得道不死为仙宗的吕洞宾的仰慕与膜拜。

3.诗意的人生境界

岳阳楼园林建筑与洞庭山水的结合,明代安文正《岳阳楼图》通过独到的观察视角,营造出独特的园林空间,将始于“鲁肃阅军楼”塑造成诗意的园林景观,体现出人与自然相融合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画面前景紧靠在洞庭湖边木制牌坊,开敞热闹的码头边,一艘木船驶向岸边,石阶上的行人伫立远眺,等待上船开往他处。画面中远景精心刻画岳阳楼,连接的长廊,以及隐约的山峦,形成幽静、空灵之感,三者之间的围合,感受到犹如“世外桃源”般的观园体验,这种体验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将观者带入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园林中,在精神上获得物我两忘的体验。

(作者简介:陈熹旺,讲师,硕士研究生,美术学,湖南理工学院;廖彰嘉,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湖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东旅游出版社, 1989。

2.湖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岳阳楼志》[M],方志出版社,2016。

3.梁范《中日古代〈岳阳楼图〉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视觉思维图式内涵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理论的应用研究
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