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渑池非遗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2021-07-19王美艳王凯锐

东方收藏 2021年6期
关键词:触点文化遗产设计

王美艳 王凯锐

摘要: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地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将社会创新设计与河南省渑池县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结合。通过对社会创新设计的分析,了解社会创新设计的概念和对非遗文化的价值意义,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出社会创新设计的有效策略,最后使渑池县非遗文化在社会创新设计的方法下探索新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地域;社会创新;渑池非遗;文化

渑池县位于河南西北部,濒临黄河,并且这里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发现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表现仰韶彩陶仿古系列和反映黄河两岸民间文化的仰韶彩陶;把打击乐和吹奏乐融为一个整体的音乐形式十盘;渑池唯一的花灯笼舞蹈表演九莲灯;深受大众喜欢的一种文艺娱乐形式棒棒鞭舞;把河南梆子的优秀基础融合当地民间色彩的戏曲镢把戏;运用传统布扎工艺的棚口;使人寻踪觅迹的黄河灯,这些都是在这片土地人们劳动生活时不断发展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过人们热烈的欢迎。

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而非遗文化发展并不能形成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速度,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许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属性、人文观念也不断发生改变。因此澠池的非遗文化在知晓程度、传承力度、传播范围缩小等问题也日渐凸显。我们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社会创新是这几年不断兴起的推动地域发展的方法,因此,下面将分析社会创新在地域非遗文化的保护意义和案例策略。

一、社会创新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作者维克多·帕帕奈克探讨了设计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并强调了设计师要具有社会与生态责任感, 设计必须成为一种创新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交叉学科,对人类真正的负责。社会创新的定义最早是由杨氏基金会提出,指的是“创新活动与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并主要由社会性组织进行发展和传播,这些组织的首要目的是社会性的”。在对社会创新设计的调查与分析中,有大量学者、实践家、社会创新机构多对“社会创新设计”的概念给出自己的定义。

地域非遗文化可以使社会创新设计找到切入点与灵感,并设计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或服务,而已经设计出的优秀产品再反过来促进地域文化与地区产业升级,形成地域发展可持续。这样就发挥了社会创新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1.助力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设计和创新活动,可以将区域文化资源衍生为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鼓励我们通过产品更多地去关注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能够借助设计的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出现在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合理地融入具体产品或服务。它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记忆,还可以使大众因情感而产生共鸣,使产品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2.助力地域社会属性的可持续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同地区都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房屋倒塌、耕地荒芜、人口流失、甚至邻里之间变得互不信任等社会现状,打破了原本的社会属性。而社会创新设计通过开展内容上的、模式上的、体验上的等多方面的创新对特定地域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设计,打造特色化地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在维系社会属性与增强社会影响力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助力地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创新设计通过整合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研究非遗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地域非物质文化特质以及人文情感追求,开发地域非遗文化价值,为地域经济发展增添发展途径。同时,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品牌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构建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充分调动群众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为地区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以渑池县非遗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实践策略

地域传统非遗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形成发展的,与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改变或变迁都可能对地域非遗文化的环境失衡,使其消亡。因此,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来保护与传承地域非遗文化。社会创新设计是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促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土壤”,不但有助于解决地域非遗文化的发展窘境,而且有助于推动地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比如:湖南通道、江西婺源和天津杨柳青都是社会创新设计在地域文化上取得的成功案例。通过这些成功案例分析出社会创新设计的策略有两个:“三维构建法”和“互联网+”。

“三维构建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对象、设计方法、技术手段都在不断被重构,单纯“物”的设计已不能满足当前设计需要解决的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设计已转向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与人等多种关系的创造性处理。基于关系处理的系统化的信息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成为当前设计学界和产业界的热点。因此,从社会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地域传统文化设计,运用三种维度的设计策略,从地域非遗文化和地域独特的资源中挖掘设计触点,再通过构造设计体系把设计触点-人-触点进行互联,最后通过形成立体的关系网,推动地域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社会创新设计具有服务设计意识,通过应用社会组织、网络,以在社会发展中促进解决各类社会议题与矛盾。因此,通过“互联网+”建立“地域传统文化”与“群众”交流的信息平台,再借助社会团体、网络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的社会创新方式,提高群众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了解体验。通过建立地域传统文化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发掘互联网时代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

因此,为了使渑池县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效果,就要在社会创新设计的指导下,通过“三维构建法”和“互联网+”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设计,以渑池非遗文化为导向,整合资源,挖掘特色,搭建平台。

(一)一维:构建设计接触点

地区非物质文化形式广泛地存在于民俗文化、地方工业、传统手工艺、生活形式(行为、语言、节庆、风俗等)中,它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价值体系。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这个地区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实践的结果。单纯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旅游规划设计等单点设计,已不能满足传承与发展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要拓展社会创新设计的内容,以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多点展开设计服务。将地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与整合,从文化、生态、旅游、商业、工业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转化,提炼出一批重点设计特征,通过无形的、有形的产品载体,实现多样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有效的设计接触不仅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还能对特定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由湖南大学展开的“New Chan-nel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项目,从团队的组建、设计组织形式、产品的开发以及商业化模式的设计,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数字影像纪录片、原生态音乐录制、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文化产品设计及儿童美术创作等,产品设计和形式多重设计与当地居民产生良好的互动联系,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和行业创新,同时该项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关注。

渑池县的区域非遗文化十分丰富,并且不同的非遗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村落,为了传承和发展渑池非遗文化,也为了拓展渑池县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希望可以通过对不同村落的非遗文化进行不同的定位,确定“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的理念发展,把每个村落的非遗文化作为触点进行设计构建,这样也可提升澠池差异化特征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并且利用渑池县现有的资源,如: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等构建对传统文化多方位体验一体化的触点。根据每个服务触点特色设计各种文创衍生产品、服务和旅游纪念品等,不仅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增加文化与群众的互动性,为渑池的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

(二)二维:设计文化覆盖面

当前,用户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产品所带来的价值能够满足的,我们应该在非遗文化设计体系构建中,运用体系连接的策略将挖掘的地域非遗文化设计的触点进行串联,将各个价值点统一到系统的地域传统文化发展体系中。通过服务规划、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环境设计来提升服务的易用性、满意度、忠诚度和效率,向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创造共同的价值。构建以点成面的体系化、规模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多点互动,可以拓展地域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并且对地域的文化、经济、产业发展可以起到联动作用,也同时为群众及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

如江西婺源县在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体系策略将各个价值点进行串联,围绕规划、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的乡村旅游的主体,建设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为特色的文化体系,以及乡村旅游、休闲、文化、教育、民宿设施,提供交通服务等综合产业体系的价值,带动婺源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的需求。以点成面,形成文化体系串联各个触点,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促进地域文化、生态、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渑池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根据“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的文化体系,通过社会创新设计把每个村落的多个接触点进行有效整合,组成游客一站式服务的覆盖面,把每个设计触点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

为了更好整合每个设计触点想成覆盖面,采用“互联网+渑池非遗文化”的方法。建立“文化”与“市民”直接沟通的信息平台,即C2C(Culture to Citizen,下文简称为C2C),借助 SNS(社交网络服务)、O2O(Online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互联网众筹等多元化方式,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C2C 是在社会创新视角下,以网络平台和社会团体为手段建立的渑池非遗文化与大众的交流关系。通过这样的方法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并促进渑池的经济发展。

通过建立一个这样网络平台使群众和渑池非遗文化之间能够更好的产生互动,一方面是让群众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非遗文化体验。另一方面是在渑池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应用和创生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互联网+”赛事和线上线下技法展演起到传播的作用,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起到传承的作用,通过网络售卖非遗文创衍生品起到应用的目的,通过根据上面的每个村落的触点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实现地方文化、经济的多赢共生。

(三)三维:形成立体关系网

通过三种维度构建的设计思路,运用社会创新设计的技术、设计、商业等将平面化的系统进行立体网络化,以辐射周边产业的发展,实现互联互通。并且在当今社会智能化网络时代,地域文化设计很难是少数人的专利、单个产品的领域、单一的发展路径,更多的需要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融合,将平面化的文化体系交织在一起,形成立体化的大系统网络,实现地域非遗文化设计成果的互联共享。

因此对应渑池非遗文化,以三维构建法为策略,逐步形成集文化、生态、经济、产业等为一个立体的渑池非遗文化关系网。建立一个以渑池非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系统,服务于多个方面的产业输出网络,社会创新设计的介入将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设计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农产品包装等提升农产品、传统手作的附加值,增强各文化触点的特色及互动性;规划设计文化体系将所有设计触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集餐饮服务、居家养老、交通服务、生态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文化体系,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通过“互联网+”的策略,将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发展成三维立体化结构网络,并形成共同推动渑池非遗文化发展的社会创新设计手段。实现渑池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地带动渑池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地域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不会或缺的,文化自信强调的就是要传承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地域非遗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要调动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但并不是单纯地把它们保护起来,而是要让非遗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也带动地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社会创新设计挖掘渑池县地域非遗文化中最具有价值的精神和理念,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渑池地域非遗文化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路径并形成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王美艳,湖南工业大学教授、艺术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史论;王凯锐,湖南工业大学2020级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策划与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孔秀丽《基于社会创新的畲族文化传承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2.季铁《基于社区与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湖南大学》,2012(12):P109-111。

3.《广府古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宄》[D],河北工程大学,2017。

4.原佳丽、邱国鹏、伊林春《社会创新视角下乡村服务设计的策略及其价值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04):P66-72。

5.钟芳、刘新《为人民、与人民、由人民的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挑战与机遇》[J],《装饰》,2018(5):P40-45。

6.季铁《社区研究与社会创新设计》[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

7.罗仕鉴、邹文茵《服务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包装工程》,2018,39(24)。

8.张旭、张杨梅《“互联网+”杨柳青年画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0,2(04):80-85+94。

猜你喜欢

触点文化遗产设计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三千2号切丝机操作面板安全指示灯显示功能优化
Task 3
BUBA台灯设计
地铁列车继电器触点可靠性及对策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ICP—OES分析合金触点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