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铎行书《谢三弟诗》

2021-07-19龚曼

东方收藏 2021年6期
关键词:王铎书法

摘要:河南博物院院藏一幅王铎入清后第二年所作的行书《谢三弟诗》,陈述了王铎降清的抉择。本文以这幅创作展开,浅析王铎沦为“贰臣”的过程与心境,与书法创作中“涨墨”的运用。

关键词:贰臣;王铎;涨墨;书法

“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是自古至今,历朝历代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贰臣”这个概念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一个规范的名词首现于1776年乾隆命国使馆编撰的传记《贰臣传》中。120余名在明清易代之际投降清朝的人被记录在册,也就意味着这些人被官方通告,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贰”在《辞海》中的解义为:“背叛、二心;两属;不按规制、变易无常。”“贰臣”顾名思义就是在前朝做官又投降新朝继续做官的人。

清朝初期,战乱未平,朝廷特别需要各方势力的支持,所以对这120余名明朝的元老给予了一定期许和安抚。但到了乾隆之际,已处于太平盛世,易主的明朝元老们早已百年。《贰臣传》的问世主要目的是巩固整治,给臣民传递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乾隆下诏编撰此册的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认为在国家危难之时,这些人觍颜求生而不是尽忠报国,即便有才华也不能弥补气节上的缺失。

乾隆虽然将这些人扣上了“贰臣”的帽子,但在《贰臣传》中还是做了区别对待,他将这120余人分为甲、乙二组,甲组收录的是有功之人;乙组中收录的则是那些投降之后功业乏善可陈,以及即便降清也不能心属清朝之臣。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王铎”便被收录于乙组。

王铎(1592—1652),河南孟津人,“体貌丰伟,漆瞳修眉”,据说是个声如洪钟的任侠之士,倔强而独立。天启二年(1622),王铎正值意气风发之时,考取了进士,欲为栋梁之才的心情溢于言表,两年后便入了人才云集的翰林院。因自幼学书,勤奋刻苦,在书法艺术方面十分出色,是明末清初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可从小就怀有经世济民之心的他,书法的创作并不是他的终极追求,除了临帖和作诗,入朝当职才是他最大的抱负。

可惜王铎的仕途一生坎坷,壮志难酬,因其性格耿直,初投政坛之时一直以清流自居,而最早侍奉的君主是一心钻研木头,根本无暇顾及朝廷的熹宗朱由校。当时一手遮天掌握朝廷话语权的正是魏忠贤,王铎选择了不与“阉党”为伍的政治立场,结局也毫无悬念,最终辞去职务赋闲在外。

崇祯九年(1636)王铎被调任南京,坚持自我的他,依然是政坛上的一股清流,没过两年他的懔懔数千言就又得罪了权臣,还拂逆了崇祯,甚至有两次都命悬一线,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力不从心,几度徘徊于仕与归隐之间。后来母亲病重,崇祯十四年(1641),王铎第二次递上“乞归省亲”的辞呈。此时大明已气数将近,游离于政局之外的王铎,眼看着兵祸连年,饿殍遍野,却束手无策,一边埋怨着朝廷的无所作为,一边对朝廷依旧抱有幻想,相信动乱会被平复。直到他在流亡中失去了妻子、儿子和妹妹,又闻讯李自成攻破北京,随后崇祯自缢于煤山,挚友倪元璐以身殉国……多方面的打击让他满心悲怆。

崇祯十七年(1644)弘光小朝廷在南京苟延残喘地成立了,年过五旬的王铎迎来了返聘机会,苦苦等待的大展宏图之日终于到来,报国之门再次敞开,还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誓关帝文》以明志,展现了他对中兴大明斩钉截铁的信念。可骄奢淫逸的弘光帝朱由崧也是个扶不起的烂泥,王铎一次次的正义直谏都没被采纳。作为次辅还要与当时在朝廷专权乱政、贪奸成性的首辅马士英不停对抗,拼命扭转朝局。心力交瘁的王铎对南明政权失望至极,一腔热血付诸东流。没过一年,濒临倒闭的南明小朝廷又上演了当时有名的疑案“北来太子案”,王铎孤身一人为朱由崧力证。可不明真相的百姓更愿意相信昏聩糊涂的朱由崧是假的。于是对王铎恨之入骨,涌进王铎家中对他拳打脚踢,王铎变成了朝廷的“替罪羊”,受尽了屈辱。

此后数日,整个南京城笼罩在晦暗之中。此时清豫王多铎兵临城下,弘光帝和掌握兵权的马士英都跑路了。留下丧失守城欲望的守门武士以及完全没有抵御能力的百姓和一群文官,孤立无援的王铎怕重现“血洗扬州”那样的惨状,便拖着被殴打后的身躯做了最终抉择——随百官一同开洪武门,迎降。王铎带着愤怒、绝望、冤屈,告别了他效忠大半辈子却带给他莫大耻辱的大明和贪图享乐的昏君以及排除异己的同僚,他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冲动杀身成仁。

在降清的那一刻,就意味着王铎要带着道德污点和旧王朝的千丝万缕划清界限,他心里明白能想象未来乃至后世对他全方位的责难和贬低。入清之后,新王朝给予了这些明朝旧臣许多鼓励,可王铎终究做不到一尘不染、全身心地归属于新王朝。昔日的狂傲被现实消磨成了玻璃心,他扛着一身虚设的头衔,忍受着世人的唾骂、往日同僚的鄙视以及当朝同事的讥蔑,伴着慢慢长泪与声声叹息日渐消沉。

此时的王铎已与昔日判若两人,日日买醉,无心朝政。仕清后的第二年(1646),煎熬与日俱增。这年秋天,与王铎感情深厚的三弟王鑨升刑部,赴北京任职。王鑨到了北京之后,与王铎朝夕相处。一直以来,两兄弟不仅是在经济上互帮互助,更是文艺上的知己。王鑨的到来抚慰了王铎的心,他终将自己收敛已久几近疯狂的负疚和挣扎以及日日夜夜的故国之思倾泻而下,写予三弟。

这幅立轴长卷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见图),绢本,纵250、横51厘米,用行草书写下:“子尚知狂性,非因徇禄留,大钧畴所坏,小智果难周,石脑求滋润,金龟积悔尤,潜愚怀旧咏,寤叹不能休。”诗中直接说明自己入清朝的理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这样桀骜不驯的人,并不是因为高额俸禄,而是大势所趋,明朝全盘早已崩坏,他无力挽回。其次他并不想浪费自己的才华,希望可以继续发光发热光宗耀祖。最后两句表明了自己不求被大众所谅解,而他心中无法逾越的心结正是他因失节而无法停止的道德自遣。

因心中郁结积良久,情绪过于激动,卷首的“性”错写为“情”,又在其后加以两点标明错误加以纠正,因为多写了字,只能把“性非因”三个字写得更紧凑一点,以免影响之后的布局与节奏,说明王铎在落笔前已胸有成竹,过程中才能随遇而变。这是王铎五十四岁时的佳作,笔法精绝,整幅字突显了王铎立轴条幅中常用的笔法:“涨墨”。

“涨墨”虽不为王铎首创,却由他发扬至极,区别于浓墨的运用,在浓墨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变化,利用墨可流动可晕涨,丰富了书法的笔墨趣味。在这幅作品中,王铎将自己的悔意和困顿都包裹在这浓郁的墨晕里,每一次落笔,他都能完美地驾驭好笔尖到笔锋落墨后墨的洇散程度。足可见他对墨法和笔力长期的研习与实践,才能有下笔如在腕底的自信。

“漲墨”技法的发展,也与明末清初新兴的大幅立轴长卷形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书写介质的尺寸变化,影响了书法家们的书写方式,从以往横向书写过渡到纵向挥洒是诸多书法家要攻克的课题,如何在新的尺幅上展现书法的美,是王铎、傅山等人的孜孜探索。“涨墨”作为一种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字体设计和对布局章法的一种调和,在立轴行书或行草书的书写中所呈现的效果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明代中期吴门书派开启了使用生宣的风尚,为墨法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空间与可能性。先是有徐渭、八大山人等人将墨的水性,涨晕在生宣的介质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也可能是他们绘画创作的一种偶然发现。后来王铎将涨墨技法引用在绫、绢的材料上,经过不断练习和运用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墨趣技巧和属于自己的涨墨法度。

生在人品即是书品的年代,王铎没有同为贰臣的赵孟頫那么幸运,元代赵孟頫在书画界享誉盛名,有显赫的地位和皇室血统的庇护以及众多追随者。而王铎却在乾隆编撰《贰臣传》的同时,书刊等相关资料全部禁毁。因此王铎的书法成绩被搁浅了三百年。历史总是有戏剧之处,也正是因为王铎晚年的落魄境遇,反而成就了王铎书法的升华,早些年王铎在诗中提到过“舐墨非我志,干禄非我求”,标明了自己的志向。王铎自幼习文又学武,却一直从事文职,恨不能投笔从戎,直接上沙场。如今壮志难酬,第一志愿落空,索性将内心的失意和颓丧都化作创作动力,把无法言说的压抑与痛苦都诉诸笔墨。

(作者简介:龚曼,单位:河南博物院,助理保管员,研究生,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书画研究)

猜你喜欢

王铎书法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漫画
漫画
“故事面前”等7则
诗书画苑
漫画
漫画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