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的言语蕴含精微的智慧

2021-07-17陈静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杨家文言文文本

陈静

文言文的“言”有很多層次和方面:第一个是词语的积累。第二是要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第三是把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这都是言的基本内涵。文言文的“文”的内涵是“四文”,除了“文言”以外还有文章、文学、有文化。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其语言“尔雅有韵”,历来为人称道。《杨氏之子》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首先,它承载着学生“得言”的重任。

关注“得言”,抓两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培养点。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1、语言训练点。

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很多的不同,这些不同往往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困难,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们学习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就要扫清这些障碍。如:读音方面:“为设果。”的“为”在这里就应读四声“wèi”。“应声答曰。”的“应”也读四声“yìnɡ”。文言文学之所以起来难,最大的障碍还是古今词义的变化大引起的。在这篇课文里,我们要重点弄清这些字词的意思:课题中 “氏”“之”“子”三个字意尤为重要,“氏”现在我们统称为姓氏。早在古代“姓”和“氏”分开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也指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子”,孩子。弄清了课题的意思,我们也就知道了解到这篇文言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杨家的小孩。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人物的表现。“惠”是通假字,通“慧”;文中的“家禽”这个词不同于现在的“家禽”,“家”和“禽”是两个词语,它们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方法培养点。

文言文是久远的文字,如何让它们散发出弥久的清香呢?这需要教师娓娓道来地指导与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中,入目、入心、入情。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讲述故事,这是学生学好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热身运动。

如,指导学生理解“诣其父”,“诣”的意思是……(拜见),怎么知道?(看注释)谁拜见谁的父亲?(孔君平拜见杨氏子的父亲)。“为设果”,谁为谁摆上水果?(出示填空:(   )为(   )设果)这里省略了“杨氏子”和“孔君平”)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还渗透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扎实而不枯燥,浅白而不浅薄。

其次,它承载着学生“得文”的重任。

学文言文,如果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处理上,就好比为登山而修好了路,如果不能深入一步对文本的神韵进行学习,就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就不能欣赏“无限风光”。当我们疏通了字词的障碍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古代先贤们的嘉言懿行、哲思睿智、人生感悟,从而使我们“明智”、“聪慧”或“养吾浩然之气”…… 。

课文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很聪慧的九岁的孩子。“甚”很,极的意思。一个“甚”字,形象刻画写出了杨家小孩聪慧的特点。那杨家的小孩到底有多聪慧?我认为有五点。第一:懂得接人待物之礼。第二:善于倾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之话。第三:心思敏捷,反应快。第四:善于思考。第五:长于辞令。

整篇故事作者仅用了简短的五句话,简单的五十五个字,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引领学生一次次地触摸文本,走进文本,亲近这文字中描摹的鲜活的人物后,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和魅力,更被语言的艺术与魅力而折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如此。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去,以文化传承为中心,在阅读文言文的同时感染些文化气息,进行些文化思考,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杨家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杨家铭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