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拙天成 金石之韵
——从“石鼓壶”看紫砂艺术的造型创意和金石味道*

2021-07-17秦志全

陶瓷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鼓金石紫砂

秦志全

(上海智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 202150)

前言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书法了。书法是我们国家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作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书法的爱好者也非常的多,他们通过不同字体,不同韵味的书法作品来相互交流,或者自娱自乐,在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陶冶情操,可谓是非常好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紫砂作为一种集书法、绘画和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今天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茶文化的普及推广之下和对于健康饮茶的需求,紫砂壶良好的透气性和可塑性带给我们难以代替的冲泡体验和艺术感受,特别是紫砂陶刻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具有相当的受众群体,在文人雅士们的大力推广之下,在紫砂艺人们的不断坚守之下,紫砂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和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我们在欣赏紫砂艺术的同时,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1 “石鼓壶”的介绍

这件紫砂作品“石鼓壶”采用了原矿本山段泥调砂制作而成,从泥料的选择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这件作品的重视和精心的设计制作,本山段泥娇嫩可贵,存世量稀少,特别是制作的时候也比较的难以成型,调砂的工艺又增添了器型的古朴之感,此壶壶身的来源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石鼓,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这件作品的轮廓勾勒就是依照于石鼓的形态抽象演化而来,容量330 mL,壶身雄浑有力,端庄稳重,又结合了井栏壶的一些特点在其中,壶嘴直流,出水非常的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把手又具有小飞把的设计,挺括有力,端握舒适,壶盖嵌和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的壶钮则是柱形设计,拿捏称手,和整体完美的融合起来,壶身上面的篆书陶刻“如意”二字,古朴典雅,大气自然,刻绘“供石”图案,寓意事事如意、时时如意之吉祥祝福。石鼓作为一种历史的文物和见证,在古老的岁月之中经历了风吹日晒,具有一种天然的沧桑质感,而紫砂的材质能够很好的体现这种感觉,在加上篆书的装饰,让这种感觉更加的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设计和制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在保持紫砂实用的基础之上,更好的把这种金石味道融入其中,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之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石鼓壶”,经过作者巧夺天工的设计和1 280 ℃高温的淬炼之后,终于绽放出令人满意和欣喜的色泽与光芒,造型浑然天成,壶身金砂点点,装饰天人合一,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艺术体验和情感的抒发,仿佛历史的文物近在眼前,可以摩挲于手掌之间,感受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更加的明白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中国文脉的源远流长。

图1 石鼓壶

在我们的中国历史上,一共出土了十二只石鼓,材料采用的是花岗石,非常的坚固,看见古人对于制造石鼓的决心是如此之上,上面多记载的文字是关于渔猎之事,其中可以看出我们古人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没完全的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保持了原始的形态,正是因为有石鼓及其文字的形态,才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祖先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的活动,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如此珍贵的历史资料,拓本的复制工作当然是必不可少,其中许多的文人雅士和历史大家都进行过一些相关的工作,使得“石鼓文”的研学和破解成为了一门显学,引起了大学问家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和金石学大家对于石鼓的推崇,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书法家欧阳询等等,都曾经临摹过石鼓文字,同时也充分的利用了他们的才学和诗文,为石鼓文字不停的鼓与呼,才使得这么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得以不断的延续和保持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们的面貌,能够临摹他们的字迹,能够从其中感受到古人们的伟大和一代一代传承者们笃定坚守的光荣与梦想。正是在诸多大家的推崇和宣扬之下,石鼓文中蕴含的金石味道更加愈发的浓郁,而篆刻又锦上添花的把这一艺术形式以它最完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和紫砂材质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我们通常所说的“金石味道”,就是书法线条里蕴含的一种特别的意趣,在岁月的侵蚀下,青铜、兽骨或石头上的字迹,会呈现线条局部剥落、残缺,从而有了岁月的痕迹,盎然的古意,也有了一种经历沧桑的美感。这件紫砂作品“石鼓壶”正是把这一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也只有采用紫砂材质和金属刻刀的相互作用,才能够把这么历史悠久的题材生动活泼的呈现出来,让我们在能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石鼓的历史韵味和艺术魅力,也能够在日常的使用之中,就能够感悟到石鼓文字之中的金石韵味和历史的铿锵之声,引起我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

2 结语

紫砂艺术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长久不衰,一路从千百年前走到今天,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造型可以复制、陶刻可以复制,但是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向往则更加的难能可贵。紫砂艺人们把金石之学融会贯通,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最终完美的呈现在紫砂壶之上,让我们有一种历史的穿越之感和古人对话的错觉,在长时间的欣赏和把玩之中,更加的了解了紫砂艺术和它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明白了我们紫砂艺术的文化之根和历史之脉,才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猜你喜欢

石鼓金石紫砂
石鼓响了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无相
刘少白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冷热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