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动态平衡机制初探

2021-07-17杨成龙廖静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博士生投入产出院系

杨成龙 廖静怡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 400016)

1 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对学校发展存在深远影响

医学博士的教育培养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国家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专门人才。合理分配研究生资源,激励博士生导师的科研积极性,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促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研究认为,新形势下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需建立新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的逐步推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构建适应新背景的检测评估体系,对相应类别博士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科学评价有指导招生工作,提高生源质量的作用。另外,随着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原有评估框架基础上,将加入“立德树人成效”等新的价值导向,依据这些评估指标体系,也可以为医科院校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方法提供新的指标和思路。

2 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1 现阶段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存在弊端

招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招生计划的分配,当前各博士培养单位的计划指标分配仍然是遵循惯例的情况多,存在依靠经验惯例,方法固化和导师自主权缺失等问题。招生计划分配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新形势下,亟待探索一种基于动态平衡,能自我更新的分配机制。

2.2 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备受质疑

依照经济学理论,学校作为组织机构,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仍是“投入产出最大化”。但相关文献显示,在近年来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科技成转化率仍保持在10%左右,与20年前比并未明显提升。高校科研活动种类繁多,不能完全将科研经费视为“主要投入”,且“产出”也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成果指标。因此,寻求新的解决路径很有必要。

3 探索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在不同层级的动态平衡

3.1 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符合零和博弈

当前,在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的过程中,涉及到从学校到学院到导师的不同层级的核心利益不同。不同层级间的分配本质上是一个类似零和博弈的过程,即由于学校总体招生计划有定额,如果多给一个学院分配了计划,必然造成其他学院计划的压缩,反之如果一个学院的计划没有用完,则为其他学院增加计划提供了条件。博士招生计划的分配目标应为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上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或有效性。

3.2 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对象的层级划分

如前文所述,高校要想找到提高投入产出的方法,寻求新的视角十分必要。但不同层级的目标定位和产出的成果形式因区别较大,固本研究认为须使用不同的方法模型和分配机制。

3.2.1 学校层面——实现内外协同的顶层设计

充分体现高等院校作为研究生招生录取的主体,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回归办学根本目的和宗旨,重视教育绩效和质量,建立一套与博士招生计划分配的有效管理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招生计划分配机制,使其具有统筹性和前瞻性。

如除了使用“人才队伍、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等方作为评价“产出”的维度。增加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中新增的内容,比如“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下的新增二级指标“思政教育”以及相应的三级指标“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师资队伍与资源”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等,将这些指标作为参量赋予相应的比重,这些指标参量会随博士教育的内外部程序和环境进行自适应调整,使博士招生计划分配系统朝着协同增效的方向演进。

3.2.2 院系、平台层面——探索具有竞争性的动态平衡

通过基于绩效指标评估的博士招生计划竞争分配方式有利于完善博士创新人才的发掘机制,可以起到增强名额使用效益,促使学科发展的作用。这种竞争性通常体现在二级院系,包括各临床学院及实验室之间,本文认为,此层级应在学校的顶层设计指标参量的评价基础上,结合院系年度总结材料,经学校评审,分配用于引导竞争的计划。

但在此层级使用动态分配机制,要求既尊重历史又兼顾发展。通过存量调控、增量安排的动态竞争机制使招生计划管理系统形成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自组织网络。但注意学科之间的客观,如某医科大学临床科研经费较多,社科学科科研经费较少,故应对弱势院系、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进行倾斜及合理补偿,使他们形成与激烈竞争相抗衡的合作张力。

3.2.3 导师层面——关注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终端

博导是博士招生培养的主体,更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博士招生计划分配的实际操作中 ,学校将指标下达后具体的分配细则由第二个层级“院系及平台”自行制定,所以存在对导师招生决定权的忽视。本文认为应保障导师在博士招生名额分配中的参与及决定权,促进分配的动态平衡机制的建立。

博士计划指标的奖励激励作用,使得前文所述高校博导科研“投入产出最小化”的现状得以改善。同时,引入目标管理思想,对延迟毕业,论文抽检不合格、师德师风有问题、培养质量不达标等“非期望产出”指标设置一定的权重,作为下一年度指标的收缩的参考。

3.3 医科院校博士生招生动态测算模型的构建

如上文所述,类似的零和博弈的过程,为了使得招生计划在全校内得到最优的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各学院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上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或有效性。本文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思想,加入零和博弈(ZSG)的思想,在三个层级形成不同的模型,适用于对博士招生计划名额这种总量有限的资源在评价对象间进行有效配置的优化。

3.3.1 传统模型

传统模型的使用情景时假设所有投入产出指标都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在本研究的层级中主要由“学校层面”的计划分配为代表,当学校分配给一个院系的名额多的时候,必定导致另一个或几个学院的指标的减少。在此模型中,将博士计划分配指标作为唯一的“投入”,将“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等上文所述其他指标视为“产出”。用指标作为调控筹码,以期达到提升博士培养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的作用。

3.3.2 重新分配投入资源模型

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投入”和“产出”的内涵,以期实现产出效率的提升,在“二级院系及平台、实验室”层面,本研究认为顶层学校除了将博士计划分配指标作为唯一的“投入”分配给院系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指标如“学科建设经费”“科研经费”“人事绩效”“资源预算”等指标作为投入。辅助“科研转化率”这种“产出”的提高,以期满足发展特色和特定学科的需求。

3.3.3 进一步考虑引入非期望产出指标的模型

除了学校及院系层面的“投入”及“产出”外,将博导延期未毕业博士生、论文抽检不合格、师德师风问题、培养质量不达标等结果视为一种“非期望产出”进行模型构建,此种模型可以判断在第三层级——导师层面投入博士生分配计划的产出结果和培养的有效性,对于因客观原因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院系的导师,其非期望产出较少,说明其培养的有效性高,在下年度分配指标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提升了该博导在分配博士招生计划时的“话语权”。

表1: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的三种动态平衡模型

三种分配模型,对应的博士招生计划分配结果是由较大差异的,从高校层面可以根据培养条件,选择第一种模型用以提高培养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从学院层面可以选择第二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视相同的指标具有不同作用,以适应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需求;从博导层面选择第三种模型,实现最新的评估指标如“第五轮学科评估”增加的对导师的要求。灵活选择分配模型,在现有分配经验的基础上,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和系统性,完善高校博士招生计划分配方案。

4 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这些分配机制的有效实施,可采取相应保障措施以建立长效机制。如使用恰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博导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得到充分回报;强化三个层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院系和导师过于计较短期利益得失,进而真正有效地提升科研成果和博士培养质量;另外,本研究认为还应提出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改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建立更多结构更合理的科研团队;加强校内、行业间甚至跨行业的协同科研;鼓励医学团队服务地方;招生宣传途径的多元化等保障措施。力求将博士招生计划分配机制优化为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长效措施。

猜你喜欢

博士生投入产出院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