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7-17蒋常香张利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贫困生维度

蒋常香 张利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精准扶贫方略,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脱贫后时期,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群体,如何将“扶贫”与“扶心”相结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过往研究者多侧重在贫困生心理问题方面研究,较少从积极方面研究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后期时期,本文从突出贫困生心理问题本身转向“造血式”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旨在挖掘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的新视角、新思路。

“积极”在拉丁语中具有“潜在”的意思,蕴含“潜在的内在能力”的意思,积极心理学主张从挖掘个体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在我国,孟万金教授首创了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内在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并研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六个维度和二十四项积极心理品质,六个维度分别为认知维度、人际维度、情感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超越维度等,这些维度涵盖智慧、勇气、仁慈与爱、正义、创造性、热爱学习、洞察力、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友善、爱、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宽容、谦虚、谨慎、自律、感恩、希望、幽默、信仰等二十四项品质。

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1.1 自我评价偏低

研究表明,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多数家长忙于生计而较少顾及子女的精神情感需求,或者多数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习生活之外的需求较为忽略,容易导致贫困生产生强烈的匮乏感、自我评价低。从自己较为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融入五湖四海组成的大环境中,会不自觉地从社会阅历、特长技能和人际交往与同学比较,产生情绪低落、孤独沮丧等心理。

1.2 人际交往较敏感

贫困生迈入大学后,脱离了从小到大熟悉的成长环境,不轻易敞开心扉,难以找到有共同成长经历的同伴,一方面要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之外,还要面临父母期盼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生活开支大却无力帮助父母,让贫困生产生内疚、惭愧心理。当较长期面对这些不良情绪时,容易将自我内心投射到他人身上,如不能化解将影响人际交往,或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1.3 容易受环境影响

调研发现,大多数贫困生都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上进,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和学校资助,努力学习,励志成才,将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但也有个别学生在经济资助上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不比学习比困难,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困难,对别的同学的困难视而不见,容易有攀比思想;或者存在自卑心理,隐瞒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为家庭困难让自己被别的同学看不起,在交朋友和社交活动方面不自信,也导致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国家和学校资助。

2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基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价值取向,本文以笔者前期研究《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相关结论进行深入探讨,基于当前学者们对于贫困生存在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结论占多数,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挖掘贫困生内在的动力,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

2.1 研究对象及工具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借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孟万金、官群编制),该量表共有62道题、六大维度组成,其信效度良好,根据贫困生心理特点对部分词语作了修改,在南昌市高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z检验、方差分析等处理,从而得出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类型人数 专业人数 性别 生源地 年级人数贫困生375人 文科325人 男194人 农村387人 大一145人非贫困生225人 理科275人 女306人 城市213人 大二238人大三117人大四100人

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2.1 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维度得分越高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越好,若得分大于3分说明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较好,若在2-3分,说明状况一般,若得分小于2分,则说明状况较差。基本状况如图1所示。

图1: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基本状况

如上图所示,贫困生认知维度状况一般,人际维度品质得分整体较好,但呈现出不同分布点,而节制维度得分较高。发展较好的心理品质依次为勇敢支持、自制、心理触动、谦虚、希望信念等。

如图2所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t检验表明,贫困生在情感维度、人际维度、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认知维度和公正维度差异不显著。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自律、团队精神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图2: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情况

2.2.2 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比较

如图所示,贫困生年级的差异显著,大一贫困生比其它年级在六个维度均高于其它年级,除领导能力和宽容外,其余18项心理品质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贫困生受环境影响较大,尤其历经大学学习生活的磨炼后,自我接纳感有所降低。

2.2.3 其它因素之间差异比较

数据分析表明,情感维度(t=2.102,p=0.03)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在超越维度(t=-1.252,p=0.016)城市贫困生创造力显著高于农村贫困生,在人际维度(t=2.125,p=0.012)女生高于男生,其余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3 对策与建设

习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贫困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立足“六个维度”,探索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1)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利用大一新生入校心理普查的契机,及时掌握贫困生心理状况,建立贫困生档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学生本人也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家长也可通过心理档案内容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分析、评价、调节自我,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教学工作的效率。

(2)掌握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活动。高校管理者要善于在不同时段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比如:在国家奖学金评选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评定环节中,可以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结合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环节,引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在基层就业、服兵役学费国家资助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节点教育,同时引导贫困生不断完善自己,引导开展积极的自我心理体验,既能满足于现状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3)教育和帮扶相结合,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贫困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容易形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落差。因此,贫困生资助与教育不仅仅是经济资助,更重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扶智和扶志上多下功夫,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总要求,不仅要及时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要以积极心理指导开展贫困生教育工作,可利用团体活动让贫困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温暖、力量和归属,特别是在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下功夫,把感恩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把诚信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奋发有为,励志成才,进一步推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贫困生维度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人生三维度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