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工科类高校“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探究

2021-07-17刘优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工科产学研协同

刘优林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618)

0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演进的高度,深刻把握时代风云,做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高度,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演讲中提出“协同创新”,许多高校纷纷响应,与具有创新资源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由高校牵头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合作实现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在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挑战,而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稳步较好的发展和良好的成效。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连续两年排第14位。《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传统的高校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行业不断创新升级的需求,而产学研协同合作可以将高校与企业相结合,有效地解决高校人才培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实现高校培育新时代的人才使命。校—企间产学研协同合作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合作模式,就是将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整合起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对于清华、浙大等“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地方工科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建设发展从整体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基于当前新时代背景,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工科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地方工科类高校与企业仍然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特别化学化工类企业在安全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转型升级,践行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结合地方工科高校的优势特色,提出从平台建设、合作态度、合作模式和自身定位四个方面(图1)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图1:产学研合作的四个方面

1 产学研平台的建立和机制完善

当今经济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多数小规模企业目前仍处于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发展理念较为落后,需要创新技术成果和人才支撑,地方工科类高校的使命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在现有条件下确立自身的定位和规划并实施,仍然是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难题。产学研协同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转型升级途径,企业作为需求方提出自身的需求,高校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地解决企业所提出的需求,包括成本降低、员工技能培训、高附加值产品、技术服务提升等,达到产学研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企业与高校开展协同深度合作,需要企业和高校的相关部门建立全方位的长效合作平台和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云”优势,建立产学研联动的校—企合作“云”平台,促进高校的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为校—企搭建更加高效、便捷、有效地合作平台。平台建设后,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要不断完善,明确各自分工、责任和义务,确保各方资源共享和各方优势充分发挥,实现高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行。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的方式,激发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营造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形成组织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同时,政府部门协助引导企业发展规划的调整和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保障各方利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产学研各方权责分明,有法可依,确保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在法律的保障下能够合理有序地健康运作。

2 务实的合作态度

企业要牢记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双方应秉持互信、务实和平等的合作态度。企业尊重知识和人才,懂得科学研究规律,舍得研发投入,逐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建设人才团队,提升科研攻关能力,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积极联合企业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在创新研发方面要有广度和深度,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与此同时,通过合作项目实施,拉近学校育才与企业用才的鸿沟,促进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3 合作模式灵活性与规范化相结合

高效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单一的固定模式,更好地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沟通交流,实现双方深度合作的目的。合作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和需求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呈现多样化形式(图2所示):(1)高校创新成果为主导的合作模式:高校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来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先进创新成果的载体之一,高校本身具有先天的创新科研优势,是先进创新成果的储备“池”,因此其创新技术成果“落地”可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很好的技术来源,结合企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优势,可高效快速实现先进的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提出具体的实际需求,高校作为专业技术服务单位,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服务,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3)行业前瞻性课题为主的合作模式:针对行业和领域中“卡脖子”的难题,校企双方共同根据各自的优势协同合作,高校负责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企业负责完成技术转化,实现行业的高效创新发展。

图2:合作模式的灵活性

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沟通交流探讨,高校与企业间签订规范化的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企业资金投入的实际问题,保障各方利益,提升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协同创新,强化社会责任感,坚守行业道德操守。与此同时,校企双方签订的规范化合作协议同样具备灵活性特点,可实现“一企多议”的合作协议模式。

4 高校角色的多样化

高校本质在于育人和研究,核心在于培养人才。高校需秉持开放式办学理念,不应只是学术象牙塔,还应成为科研中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今社会对工科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工科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具有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校—企产学研协同合作是满足新时代条件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满足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地方工科类高校科研中纵向项目比例相对较低,横向项目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为高校的横向课题提供资金来源,为高校科研能力提升提供经费支撑,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的实践场所。因此,高校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提升科研横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地方工科高校在育人和科研的同时,结合所处区域、历史、特点和现状,积极探索和拓展社会服务,明确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围绕区域和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培养特色人才,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将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5 结论

创新引领未来,新时代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论,探讨地方工科类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及科学管理,实现校—企的协同合作;企业和高校结合新时代特征,转变创新思想观念,科学创新发展,秉持务实的合作态度,共同推进合作的层次、深度和广度;合作模式灵活性与规范化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各方分工和职责,深度协同合作;地方工科类高校应具有开放的办学理念和角色多样性,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校企双方在合作平台、合作态度、合作模式与角色定位四个方面共同优化和整合,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科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