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可视化助力数学建模

2021-07-16陈云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建模

陈云

【摘   要】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有“模”的,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公式等,用数学的语言把思考方法、思考过程、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可视化”。学生在经历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分析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图解,有助于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发现,直至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关键词】数学建模;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分析

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有“模”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的这个“模”,是宽泛意义上的模式,是学生在对一类现实问题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直观的数学语言或工具,对问题进行恰当的抽象、提炼,并最终成为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公式等数学语言,把思考方法、思考过程、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可视化”。“可视化”方式让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清晰可见,助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认识和解决,助力学生感知力、思维力、想象力的提升,更助力数学建模的完成。

数学模型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小学课堂中的数学建模常常要经历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分析的过程,也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抽象—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方式描述—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的教学过程为例,来分析思维可视化在建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模型准备

在建模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提炼出问题的精髓,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在“间隔排列”的教学过程中,当呈现教材主题情境图之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生活语言表述:小兔和小兔之间有一个蘑菇、木桩和篱笆一个接一个……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提示学生关注“数”的信息和“量”的特质,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表格的方式将信息进行整理。

使用表格便于信息的集中、观察和比较,是一种有数学特色的可视化“语言”,学生一看就知道接下来应该是会进行数量上的观察与比较。确实,建模的准备过程需要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求规律,这就需要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方式,把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的信息,凸出“量”的特质,再辅以关键词,让学生对问题的把握一目了然。当然,问题的特点决定着采用什么样的“可视化”方式,静态的表格、图示,动态的场景重现、电化手段等,都不失为好方法。

二、模型假设

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个性化的数学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间隔排列”的教学中,学生观察了两种物体的数量,内心对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有了朦胧的认识,此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提出模型的初步假设:能把你的发现写出来或者画出来吗?在问题驱动下,学生有了多种表达方式,有用文字表述的:一个物体的数量=另一个物体的数量+1;有用字母抽象的:a=b+1;有用图形代替的:+1……多元的表达方式,是学生对问题个性化的理解。

“可视”的数量关系式使问题的主要方面凸显了出来,一方面表明学生已经在尝试用抽象的方式进行建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对“间隔排列”方式认识的单一性。在分析完问题后,学生会带着自己的认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假设,尝试运用抽象法,把复杂的研究对象转化为数学的模式,经合理简化后,建立起数学关系式(或方程式),以揭示研究对象定量的规律性。这既是数学建模中很关键的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运用“可视化”的方式更利于呈现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到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得与失。

三、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画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例如,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模型有了初步假设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自己公式中的各个符号进行解释:这里的a和又表示什么?如何便于相互间的沟通?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1的现象?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都符合这个规律吗?随着生活中大量间隔排列现象的引入、比较、抽象,学生尝试更完整地把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呈现出来(如图1)。

有了这样直观工具的帮助,学生明白了同样是的间隔排列,两端物体是否相同决定了两种物体的数量是否相同。于是就有了“首尾相同”和“首位不同”的第一次模型分类。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引导学生圈一圈(如图2)。

至此,模型得以建立:

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数量=另一种物体数量+1;

首尾不同:物体a的数量=物体b的数量。

从这里可以看到,图形、公式都是重要且简单的数学工具,运用这些“可视化”工具,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过程有所依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借抽象的工具对自己的思路进行详细阐释,当模型与现实还没有完全契合时,会有其他同學思路的补充和完善,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最终完成模型的建立。

四、模型分析

对所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之后,学生还需将模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所得的模型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和检验,这是模型的运用过程,也是其数学价值的体现。在“间隔排列”模型建立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体育课上,男生女生是间隔排列的,已知男生有18人,这个班最多多少人?最少多少人?”男女生的“间隔排列”会出现哪些情况?很多学生能像图1那样用图形或文字代替男生、女生,逐一排列。当然也会有同学用更简洁的分析方式进行阐述(如图3),这虽然只是跨出了一小步,却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实问题抽象、提炼的建模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对模型的分析要分为两部分进行考虑,模型有哪些优点,又有什么缺点?很显然,完成图3这样的分析是对模型的直接运用,是模型优点的展示。事实上,“间隔排列”可能出现的状况还有很多,譬如这里的学生围成一个圆会是多少人呢?如果不是排成一列,而是排成两列或三列呢?等等。当然对于模型的这些缺点该怎么改进,并不需要三年级学生立即去解决,但随着学生今后学习的深入,再遇到“间隔排列”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原有的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期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模型评价的基本目的和方向。

学生用“可视化”的方式对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相关信息的加工、重组、抽象和提炼,这种将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化的呈现方式,可以助推学生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也是数学建模的必要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15133)

猜你喜欢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常微分方程的数学建模问题的求解
高职院校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必要性研究
数学建模过程中的模型优化算法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