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数据库格局变化,国产数据库强势逆袭

2021-07-15罗杰

电脑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开源商业数据库

罗杰

云计算新格局变幻时

近日Gartner公布了全球数据库最新排名,全球格局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老牌的甲骨文、IBM、微软、SAP和Teradata外,有5家新秀进入了全球前十。国内厂商里成绩最好的阿里云,第一次入围Gartner报告时仅排名全球第26名,用了不到6年时间,已杀到全球第7的位置,超过了老牌数据仓库厂商Teradata,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数据库与中间件和操作系统并列为全球三大基础软件技术,也是企业IT系统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银行、电信、制造、互联网等所有行业都依赖于数据库技术。这二十年来,商业数据库市场仍然是IT行业最稳定、最具黏性的领域之一。由于其技术的高难度,数据库长期以来被少数公司控制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全球数据库市场在300亿到600亿美元之间,商用数据库的领导厂商主要是Oracle、微软、IBM和SAP。

数据库起源

数据库并非新兴行业,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演进,从传统商业数据库演进到了如今的云原生数据库,到现在已经是百亿美元的产业。

故事要从上世纪60—70年代讲起。与现在硬件发展的步伐落后于软件、算法截然不同,早期的科技发展几乎都是硬件驱动软件。当时计算机由晶体管时代进入集成电路时代,计算能力、内存容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计算机也不仅仅用于军事领域,不少中小企业也开始使用它做数据管理。但遗憾的是,传统的文件系统在面对更为复杂的数据时捉襟见肘,这主要因为数据共享性差并且无法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而数据库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1970 年,关系数据库之父、IBM研究员E.F.Codd发表了一篇名为《A Relational Model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并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这是数据库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今天,我们看到的主流数据库几乎都是围绕这一模型做研究。

商业数据库格局形成

事实上,市场上的相关数据库产品直至1976年才诞生,霍尼韦尔公司开发了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开启了商用关系数据库的时代。彼时Larry Ellison正在一家名为Ampex的软件公司工作,该公司正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

1977年,Ellison與 Bob Miner 和 Ed Oates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前身),并在创办后的第三年里推出了第一个商用SQL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而关系数据库的提出者,IBM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1983年终于将DB2带入了商业市场;软件巨头微软在1989年推出了另一个明星产品SQL Server。

传统商业数据库几乎成为这些企业的专利,垄断了整个数据库行业市场。在市场驱动下,商业数据库成为和操作系统一样重要的软件,几乎每家大型企业都需要从Oracle买来大量的数据库软件,尽管价格居高不下,企业怨声载道,但当时并没有可替代方案。例如,在电商场景中,几百万人甚至是千万人的同时在线购买,这样的并发量跟过去的传统业务场景相比是几个数量级的增长,按照这个数量级去买商业数据库,那是天文数字。

新数据库时代的云数据库

游戏规则从2000年开始改变。这时开源文化在美国和欧洲正浓,工程师们开始考虑一个新的问题——数据库软件是否也可以走出一条开源的路径,于是MySQL、PostgreSQL等开源数据库逐渐诞生,并吸引了大量拥趸,正式终结了关系型数据库只能用 Oracle、SQL Server这些收费软件的历史。毫无疑问,对于很多对成本敏感的公司而言开源数据库成为替代商业数据库的另一种选择。

另一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场景正在发生改变。由于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爆发。海量数据瞬间涌来,那些安装在企业IT系统里的传统数据库系统早已不堪重负,云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节点,云厂商逐渐成为数据库领域的主要玩家,他们拥有两种选择,其一是把传统的数据库以及开源的数据库搬到云上来,给客户以租用的方式提供服务。

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单纯地将现有数据库产品移植到云上这条道路并不长久,从最近开源项目修改协议的趋势可见一斑,Redis、MongoDB以及Kafka等都在修改协议,未来企业要在云上使用这些开源数据库难度必然增加。

随着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剧增,企业对数据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完全为云打造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于是,云厂商撕裂了传统商业数据库固若金汤的防线,将云原生数据库带入了IT行业。据Gartner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跑在云上。

2014年,AWS发布了业内首个云原生的关系型数据库Aurora;2017年9月,阿里云在国内率先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并于2018年4月正式商用。

相比传统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的优势如下:云原生数据库,天然拥有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开源数据库的简洁易用和开放生态,以及传统数据库的SQL管理和处理性能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融合创新,换道超车,在云环境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库服务。

举例来说,企业搭建的传统商业数据库通常承载了ERP、CRM、OA等一系列系统,而数据模型也是基于老系统开发,如果没有与之兼容的云数据库,上云几乎要重写代码。

阿里云用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破解了这一难题,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库,PolarDB实现了高性能、高容量兼具低成本特性,为互联网海量数据以及超高并发场景而生,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未来也需要通过更多客户的采用,让它的价值真正充分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开源商业数据库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第十四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
2019开源杰出贡献奖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数据库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