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席国良、曹志英:乐享人生的三重保障

2021-07-15孙展

新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病魔老伴癌症

孙展

86岁的席国良老人曾是北京市月坛中学的副校长,他曾获江苏省劳模,桃李满天下。他的老伴曹志英是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提出了“放心粮油”“光盘行动”等涉及粮食安全的重大建议与意见,被评为商业部“三八”红旗手。两位老人不但事业成功,还携手击退了癌症的袭击,一起走过了54年的婚姻历程,在“病魔”面前,他们用乐观演绎“最浪漫的事”。

曹志英老人白发如雪、精神抖擞,面带慈祥的笑容。看到她的状态,谁也想不到她竟是一位饱经疾病磨难的高龄癌症患者。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手脚利落地拿出准备的资料,老伴席国良自然而然地为妻子拉开椅子。两位老人相互扶持紧挨着坐下,不需言语就能感受到相濡以沫的温情。

对两位老人的采访,安排在他们最熟悉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伴着初夏的徐徐清风,他们将自己健康长寿的宝贵经验娓娓道来。

因为责任与亲情,所以不惧病魔

曹志英和老伴席国良都是江苏人。大学毕业后曹志英被分配到粮食部工作,而丈夫则成为江苏当地大名鼎鼎的数学名师。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为工作东奔西忙,结婚13年间,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1985年的夏天,时任粮食部高级工程师的曹志英负责各地大型面粉厂、粮库的设计与建设,频繁出差,工作十分繁重,同时老毛病三叉神经痛时刻折磨着她,她常常一口水都咽不下,严重时甚至话都说不出来,以笔代言。

看她日渐消瘦憔悴,领导和同志们都劝她早点去医院,她却坚持等到工作告一段落后才去看病。初步检查后,专家坚决让她再做一些检查,“结果我被确诊了乳腺癌,已经扩散到淋巴。”时隔多年,曹老轻描淡写地回忆起那段惨痛的记忆。

三十多年前,国人对癌症缺少认识,几乎是谈“癌”色变。面对医生“只能活两年”的警告,假如说内心没有一点焦虑和恐惧,那是不可能的。曹志英当时只有45岁,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期,正想好好干一场,没想到癌症来得如此突然、严峻,仿佛人生突然就来了一张黄牌,并且红牌就在死神的口袋里。想到年幼的孩子,想到未竟的事业,她心如刀绞。

面对死亡,她擦干了眼泪,拿出科研工作者的钻研精神,该治病就治病,该工作就工作。手术后,她一边积极治疗,一边继续工作,为国家粮食产业的发展、交流奔忙,直到60岁时在儿女的强烈要求下,才彻底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因为锲而不舍,所以向“死”而生

交流过程中,曹老的乐观与洒脱,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老快人快语地说:“80岁,我非常知足,尽管我曾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人,但是这件事从来没有困扰过我,活着的每一天都非常开心。”

她总结战胜病魔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疾病的态度。一般人谈癌色变,但曹老认为,只要有良好的心态,正确规范的治疗,癌症是可以战胜的。在三十多年前,癌症治疗方法和手段还很落后。曹老拿出工程师的钻研精神,主动跟医生商量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她翻阅了不少医学论文,有意识地向医生们请教各种治疗方案,她决心一定要尽100%的努力,去争取最大的生存率!

曹老说,很多癌症患者朋友会钻牛角尖:苦苦思索患癌的原因,还有人“太想治愈癌症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实,抗癌要有“最佳治疗思路”,还要有“最佳心态”。曹老说“最佳的治疗思路”就是“寻找自己身体的临界点”,而“最佳心态”就是“别慌,与癌共存是常态”。

保障健康生活的第二方面,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病情刚刚得到控制,曹老就返回工作岗位,坚持全天上班。尽管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多休息,但是曹老坚持要做一些事情。退休后她到中国粮油学会工作6年,分别担任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中国粮油学报》主编,后又担任学会学术交流部和科技交流部主任,担任过《中国食品报》的评报专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她起草和推动了中国粮食协会在全国实施的“放心粮油工程”,十几年来,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粮食局的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放心粮油工程的作用日益凸显,最重要的是使全行业认识到以国家标准为准绳。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生活的第三道保障。曹老说,年轻时她对生活的态度就十分朴素,对名利能让就让,对荣誉能躲就躲,每天乐呵呵的,没有什么烦恼。同学和同事笑称她是个“玻璃人”,干净纯粹。她退休后,又积极参加书画班、歌唱班,活动圈子大,加上原来的同学群、老乡群,她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每一天都有新鲜事,从来没有觉得寂寞和无聊。

因为心底无私,所以无所畏惧

2006年,席国良老人接受了一次胃癌大手术,割去了4/5的胃。癌症同时降临到夫妻俩身上,真的是不幸,但是两个人谁都没有被癌吓倒,而是正面迎敌。席老说,他们一路走来,靠的是一种精神。

席老在调入北京之前,是江苏响水二中的校长,曾教过数学。从拿起教鞭的第一天起,他就全身心地扑在学生身上,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如今他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有的甚至成为科学家、院士。

身为一个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席老把教书当艺术,用一生去追求;把育人当事业,用生命去奉献。而今,他不再是一个气宇轩昂的少年,时间已经把他变成一位两鬓如银的老者,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情,提起师德与学风建设,依然慷慨激昂。

骄人成绩的背后必有席老多年默默的坚守。席老说,20世纪60年代,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师资源紧张,环境的恶劣更激发了他工作的热情。他投入真情,在工作中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始终做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来。他下真功夫,在工作中乐于奉献,不怕劳心、费力和流汗,工作真抓实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务实干一干,他几乎与学生同吃同住,全身心的付出讓他和学生的心更贴近。他把品德教育放在教书育人的第一位,不忘职业初心,做好自己的本分,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真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自己丰厚的学养、智慧和言传身教,培养、教育和影响了一届一届的学生。

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席老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

因为不舍分离,所以不会“掉队”

对于这样追求无私奉献的老伴,曹志英老人是既骄傲又心疼,她说,当年就是看中他的人品,才义无反顾地嫁给他,承受着两地分居的艰难。在自己生病时,席老一边忙工作,一边贴心地照顾她,热情地鼓励她,陪着她战胜病魔。而席老患病的时候,曹老也是一样无微不至地伺候他,每天早晨5点就带着精心烹饪的汤汤水水赶到病房,子女们觉得她这样很辛苦,多次劝说由他们来陪床,但是曹老想亲自照顾老伴。当年丈夫成为她战胜病魔的后盾,如今她也不会让老伴在快乐晚年生活的路上“掉队”。

他们互敬互爱,成为子女的榜样。曹老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和丈夫很重视言传身教,从小他们就教育孩子一定要成为善良的人。人们都说有爱的家庭都是孝顺孩子,一儿一女的确也是十分孝顺,总是想方设法地让老两口舒心畅快。

他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当他们病情好转之后,都拿起了书本,夫妻俩经常一起研读医学书籍,并结合实际,从癌症患者的饮食、锻炼、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各种抗癌方法,两位老人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不轻信,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仅自己受益,他们还告诉周围的朋友。

如今,老两口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曹老每天从5点半开始外出健走锻炼,锻炼一个小时左右。而席老则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忙碌,他种的月季绚丽多姿,种的杏树果实累累。席老还把从山里收集来的废弃树根捡回家中,每天认真琢磨,创作出精巧的根雕拐杖和有趣有用的按摩仪,真是心灵手巧。

老两口同进同出,老年活动中心、护城河边、北海公园……时常有他俩相依相伴的身影。他们还童心未泯,疫情好转后,两人外出散心,在公园里一起压跷跷板,他们笑得特别开心,场景又温暖又可爱,“癌”一定是怕他们的“活力”吧,它没有再打扰他们。

猜你喜欢

病魔老伴癌症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老伴,幸福相伴
向往春天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同心战病魔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爱“多事”的老伴
病魔无情 师生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