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用宪:项王故里“护树人”

2021-07-15刘惠娟通讯员王文芹张慧张文硕

银潮 2021年6期
关键词:栾树古树名项王

文>>>本刊见习记者 刘惠娟 通讯员 王文芹 张慧 张文硕

一棵古栾树,披红挂彩,人们点烛、祈福。

在宿迁市宿豫区顺河街道梨园湾,83 岁的张用宪指着古栾树对记者说:“我就是从这棵树开始,守护古树名木的。”

1987 年6 月7 日,刊发在《淮阴日报》上《陆塘河边百年古树》一文,引起宿迁市多种经营管理局领导的重视。该文说,在宿豫区卓圩乡有棵古树被村民称为“神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时任宿迁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张用宪,被指派去解开这株古树之谜。

张用宪现场确认是北方型栾树。“这株古栾树意义非凡,非地方树种,也不是普通百姓所植,民众称之为‘神树’,村民们点烛、烧香、放置贡品、跪拜求愿。宿迁古树名木多,但鲜有人知晓,这激发了我调研古树名木的兴趣。”张用宪说。

1988 年,张用宪退休,他开始着手调研古树,恰在此时,当时的淮阴市筹备编写《林业志》《木本植物志》,指定张用宪参编。一部相机、一个水壶、一辆自行车,张用宪历时8年,跑遍宿迁全境,撰写出40 余万字的《宿迁市木本植物志》。

“古树名木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产,一株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记录。寻树、护树是我的责任。”

1990 年,因建设项里大酒店,城南寿圣禅林遗址院内的古银杏树可能要被毁。张用宪得知后,扛着长2.2 米、直径0.22 米的被芟侧枝,到市政府向领导汇报:“古银杏树既见证寿圣禅林遗址,又是最佳景观,恳请保护。”随后,又扛着长2.5 米、直径0.18 米的古银杏树根再次到市政府请求领导保护这株难得的古银杏。

“很多人都说我是‘疯子’,但保护古树名木是我的初心与使命。”张用宪说。经市领导指示,古银杏树得以保护。现在的“银杏广场”已成为项王故里景区景点之一。

中山路悬铃木、新盛街椿树、三棵树街道柘树、顺河镇栾树……这些都是张用宪用力、用心留住的古树。“最有成就感的当属‘项王手植古槐’。”张用宪说。

项王故里景区,一株身高13.5 米、胸围4.5 米、平均冠幅15 米的古槐树屹立在公园一处,相传这是西楚霸王项羽亲手所植,历经2200 年。

1998 年春,古槐树树冠枝叶由上而下迅速枯死,至2000 年秋枯死过半。“‘项王手植槐’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死掉,上愧对祖宗,下愧对子孙。”张用宪对景区负责人说。经过探讨、研究,他发现罪魁祸首是“锈色粒肩天牛”。2002 年2 月,张用宪利用自己实践总结的熏蒸法治理蛀干害虫,用“免挂水”“改良土壤保根系”“诱导激发主干地径不定芽、促生根”技术,挽救了“项王手植槐”的生命。

2009 年,张用宪发现承担25% 树冠的西南枝仅有8 厘米瓶颈支撑,随时都有坠脱的可能,当即拟定《关于邀请专家商榷项王手植槐干形修复及西枝支撑防断的建议》,提出防腐、支撑、牵拉等方案,实施二次抢救。2010 年8 月,他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李庆卫、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沈永宝等专家到宿迁共同研讨、磋商。此时,张用宪腿骨裂打石膏仅9 天。“爬也要爬到现场去。”他拄着双拐陪同专家现场调研。形成共识后,他坚持在现场监督施工。

两次抢救后,“项王手植槐”茁壮而生,冠幅扩大3 倍,但因为栈道距离主干不足两米,新枝伸出栈道外无支撑而下垂,严重妨碍游客行走,有人提议“把新树枝剪掉”。“‘项王手植槐’是项王故里的镇园之宝,树冠大是‘威’,不能剪。”张用宪建议拓宽支架、外移栈道,开始了第三次救治。

2004 年,“项王手植槐”开花结果,喜出望外的张用宪首次采种、解剖,观察到果实不饱满,种子干瘪。进一步解剖,发现胚芽微弱,无发芽能力。张用宪毫不气馁,反复试种,2015 年终于第一次培育出“项王手植槐”后代苗,并在南蔡范庄、马陵公园等地培育,为它们取名“项王槐”。

“千年古槐出新妆,怀中抱子吐芬芳;返老还童春常在,不见当年楚霸王。”记者采访时,张用宪在“项王手植槐”前深情吟诵,“我在这棵古槐树上倾注了20 多年的心血,像对待新生儿一样待它。”

张用宪退休后,踏遍宿迁市每个乡镇,行程5 万多公里,找到了4237 棵古树,绘制出《宿迁市古树名木分布图》,将宿迁每个乡镇的古树名木用国家林业部门规范的标准符号标记,该书填补了史库空白。他本人先后获评“中国好人”“江苏好人”及江苏省首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并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第五届江苏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猜你喜欢

栾树古树名项王
我的栾树之秋
随季节而变奏的栾树
宁海县完成2020年度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保护古树名木
我和栾树有个约会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