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2021-07-14杨宪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专业

杨宪

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随着我国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质量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校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校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和培养方式,对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现阶段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表现能力不强,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够先进

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以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占主导作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设计创意产业。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设计体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设计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更新慢

传统教材中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互脱节比较严重,新出版的有些教材结合设计应用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并在吸收国内外设计界权威专家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高校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教材内容更新慢,会限制教师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

从2003年起,国家教育部为监督高校教育质量,对全国各大院校进行五年一次的教育评估。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了使本校师资力量达到评估标准,大量聘用具有研究生、博士生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具有博士生学历的艺术类教师,多是以艺术理论研究为主,设计实践较少,只有学习经历,难以将设计经验融入教学当中。他们很少注重各设计行业的设计标准、设计规范,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行业标准不熟悉,设计的作品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能力、想象创新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等,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

二、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定位

设计类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涵盖内容丰富,一方面要研究物质技术层面内容,另一方面又要研究艺术精神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宽泛的知识面。高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重视艺术修养的全面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到美的内涵,启发设计的灵感,开阔设计思路,使设计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设计类软件,具有得体的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首先,通过专业和行业认知教育,为学生提供美术基础知识和设计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手绘造型、平面构成、色彩搭配等艺术设计基础能力,以达到补其所缺、养其所长的目的。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和对职业领域的认知,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外艺术设计以及创意表现的相关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最后,高校应将校内项目综合创作与地区发展、社会项目实时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包装并宣传自己的艺术成果,为之后的实习、就业、创业打下稳固基础。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

(一)加强课程结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根据学科进行教学组织和课程设置,这种方式安排的课程内容是孤立的,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不紧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目的是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的项目为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技术创新)、传播知识(沟通交流)。基于这一理念,课程结构设计应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在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比重可以偏低。基础课比重较高,以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专业课比重最高,以扩展学生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获取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有助于毕业后更好地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努力实现“专业、产业、创业”协同创新,方法为:①突破专业界限,把专业教育升级为学科与行业教育;②击穿学科屏障,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创新;③打破教育壁垒,把学校教育融入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大潮。

另外,在高校可以多开设一些针对各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观。设计者创业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主导型创业:设计者若具备领袖素质与远大目标,就应该整合产业资源、挖掘产业项目、聚合创业团队,主导推进创业;②参与型创业:设计者若只具备技术能力,也可以参与创业团队,从设计师升级为技术合伙人;③岗位型创业:设计者若暂时找不到创业机会,可以先进入各大产业领域,用创业者思维干好本职工作,并争取从技术岗位职员成长为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提升全链创新能力,打下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

(二)开发和编写使用教材

艺术设计类教材内容需体现新技术、新成果,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创造性,应包含实践教学内容。教材的编者需把握最新的设计思想与教学理念,吸收前卫的设计成果,并将自身的设计经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在编写过程中,精选具有典型风格意义的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作为案例来剖析,并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交互,结合生活体验,挖掘深蕴的传统文化内涵,力求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创新。设计类教材应具有内容新颖、案例经典、图文并茂、结构合理、通俗易懂等特点。

(三)完善学分制建设

目前,高校的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的限制,是其主要的教育管理方式。但其实目前的学分制是学年学分制,它的框架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的学分指标,意思就是一个学生要修完学分就得读满四年的书。学年学分制最大的缺点就是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人才的能力。完善学分制建设有助于填补这一缺点,其主要措施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推行弹性学时制和自由选课制。弹性学时制是以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为参考,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自由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并且可以同一学科内跨专业选修课程。

(三)推进各高校间资源共享

“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真正的高校应该是一个没有疆界的学术世界。”推进各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我国艺术类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体现培养目标,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的科学性,使其符合教育规律。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部分专业介绍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