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1-07-14鹿利秋张广勇彭敏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识书院导师

鹿利秋 张广勇 彭敏

商丘工学院

一、书院的形成与发展

(一)书院的形成

书院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唐朝末年社会混乱动荡,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读书的初级阶段;宋时期是书院教育模式鼎盛时期,宋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实行自由讨论,强调自学,师生共同研习;明清专制集权高度发展,难容许自由讲学,曾四次限制禁毁书院,再没有出现书院制教育。

(二)现代书院制

即通过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融合学习,旨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和物理环境熏陶,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目前各大院校实行书院制育人现状

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一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行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改革和探索。国内“书院制”的共同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一)住宿制书院

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书院居住、生活和管理。如郑州西亚9个住宿书院,采用西方住宿学院制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夯实通识教育在书院里建设了自助厨房、会客室、师生交流室、创新实践空间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学生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书院服务水平。

(二)全程导师制

实行学校有:西交利物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西浦提倡兴趣导向,为学生提供自由转专业的机会,并辅之四大导师体系(即学术导师、学友导师、生活导师、校外导师)。

厦门大学导师制为:注重导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主持计划实施,担任导师,为学生授课、指导科创项目、开设讲座等,促进文理渗透、知识融合、思想碰撞。

(三)通识教育制

实行学校有: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书院大力推进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香港中文大学9大书院,加强同时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文化品位、文化自信和责任心。

(四)双院制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形成9大书院与23个学院并存的本科生“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书院制育人对策探究

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我校目前发展情况,书院制改革定位是双院+的育人模式,旨在培养政治坚定、人格健全、品行端正、思维独立、能力卓越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打造以学院制专业特色,加强学风建设;以书院制导师制、社区制,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发。

(一)构建“六育并举”的导师育人格局

导师是书院制育人的“魂”,书院是学院选拔优秀生源的蓄水池。全师育人,落实学业导师、育人导师、生活导师、实践导师、朋辈导师、校外导师“六育导师”队伍进书院。

1.学业导师(任课老师、班导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学业导师即任课老师和班导师,教师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职责是教书,第一任务是上课。守好一段“渠”,牢牢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几段渠”,构成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兴趣小组为抓手,以专业赛事为平台,为学院学风建设垒土建梁,夯实基础。

2.育人导师(辅导员)——做好学生成长助力军力量

致力构建学生学习生活屏障,打通教育服务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做好学困生帮扶,因人而异,温暖帮扶;抓好发展指导,积极探索和开发有品质、有温度的举措办法,构筑起彰显“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新生态,为学风建设大环境保驾护航。构建“五维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育人实效。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与就业工作协同育人。与心理咨询工作协同育人。学生党团组织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协同育人。

以学生为主体协同育人。

3.生活导师(公寓老师、公寓干部)——为学生健康成长蓄力

生活导师是学生的顾问和盟友,注重双向人际关系。生活导师由教师身份的显性角色向隐性角色转变,学生也由非正式角色向正式角色转变。打造社区职能工作室,打造育人导师、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协同育人,让导师走进学生社区、融入社区。

4.朋辈导师(优秀典型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树立典型标杆,为学生成长接力

新生开学入学教育,由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成立“我为新生导航”宣讲团,引导学生加快融入大学生活节奏;各年级各专业内遴选高年级成绩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子,实现学优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以塑造典型学生为抓手,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5.实践导师(辅导员、学生团体组织)——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

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注重围绕“实践育德、实践增智、实践健体、实践育美、实践强劳”实践育人理念,深入打造暑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办学实践、志愿服务实践“五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6.校外导师(校企专家、优秀学长学姐)——打通学生就业堡垒

校外导师旨在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懵懂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帮助大学生适应从学生到社会的角色转换。让“慢就业”的同学想就业,让就业的学生领航,形成良性循环育人。

(二)构建学生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

上好第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第一节公共基础课,营造良好的课堂舆论,打造学科精品示范课;上好第一节专业基础课,创造课堂初体验,让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进书院。“第二课堂”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的除“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塑造典型、榜样,营造优秀学生文化为起点;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以职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为核心;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

第三课堂——通识教育进书院。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举办思想文化节、读书会等活动,通过课内外的通识教育,丰富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个性品格、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感等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

(三)打造多元化住宿育人社区平台,发挥显性+隐性教育力量

全方位培养,从生活物理空间到育人空间。以前宿舍是小专业、多元住宿制宿舍是小社区,我校学生宿舍共18栋,打造不同特色的社区文化生态。注重打造低年级素质扩展中心、文化长廊、荣誉墙、发声墙;高年级打造创客工作坊、智慧研习室、就业宣传室等以就业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自我发展空间。以社区大思政背景为根本,打造“商工遇见你”、“润心讲堂”等思政教育品牌,选树“书院青春楷模”、“学业小导师”、“科创先锋”等先进典型,打造文化长廊,渲染文化学习氛围。

(四)持续构建高校育人共同体

注重搭建“1+”育人活动平台,注重搭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劳动育三育人理念;善于运用“2+”的育人模式,实现全校协同,书院学院共同育人完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本科生总院、书院和学院三角体制机制,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书院为载体、以学院为主体、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矩阵式育人共同体”。

四、结语

现代书院制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实践途径,是培养政治坚定、人格健全、品行端正、思维独立、能力卓越的新时代青年,本文旨在总结内地大学书院制的共同特征,构建“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书院制育人对策,为我国书院制育人改革发展,发挥更大的借鉴意义和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通识书院导师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V eraW an g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