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媒体环境下专题类短视频创作
——以“津云天体光影e站工作室”为例

2021-07-14韩涛李晓玉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作内容

韩涛 李晓玉

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文化学院

一、短视频创作趋势和特点

(一)短视频创作趋势

现今,“智能手机+4G/5G网络”搭配剪映、VOE等操作较为简单的剪辑类APP,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对短视频创作的门槛,内容生产者数量不断增加,用VLOG等形式分享生活中的瞬间成为当代人一种常态,有学者将此现象表述为“一场自下而上的新文化运动”[1]。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悄然从短视频的用户一跃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因此,短视频行业成为PGC+UGC混合的局面,尽管大多数业余创作者不会持续输出与创作,但正如激励沙丁鱼生存环境,提高其求生能力的“鲶鱼效应”,这些个人业余化的创作也推动专业生产的持续加码。

同时,专业与非专业生产者创作的内容蜂拥出现在网络平台上,鱼龙混杂的作品争夺有限的观众注意力,想要在僧多粥少的环境中突围,还需要切实提高内容产品的质量,“内容为王”仍是将来短视频创作的核心趋势。

(二)短视频创作特点

短视频创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紧跟时代主题,将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结合起来,专题类视频能够在寓教于乐中达到育人效果。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共性就是从小的切口出发,“小故事体现大民生,小情怀突显大时代”[2],从普通人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老百姓勤劳、朴实、善良、乐观、奋进、幸福的独特品质。赓续中华文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成为青年新时代的独特标签。

广大青年是伴随着智能设备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他们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大胆前卫,是短视频的主要受众群体,热点专题类短视频作品尤其对青少年的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引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趣、有温度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培养青年正确的对社会的认知。专题类短视频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阳光正向”的氛围,坚守宣传阵地,引导社会舆论,用优质内容打开用户大门。

二、专题类短视频创作研究

本文以津云天体光影e站工作室创作的美丽乡村题材的专题短视频《有颜值有故事“网红”古村落西井峪村的惊艳时光》、《美爆了 天津塞外水乡》、《天津常州村名由何而来》为例(下面简称乡村三部曲),谈谈热点专题类短视频与传统媒体节目在创作中的区别,了解短视频作品优秀案例的特点,总结专题类短视频的创作经验。

(一)与传统媒体节目在创作中的区别

传统媒体的热点专题类报道代表着官方对某一事件的发声,常常运用宣传的手段、行政的力量、俯视的视角、教科书式的话语方式[3],这意味着它虽然具有权威性、准确客观,但一般与观众距离较远,缺少亲和力、可看性差,因此内容质量较高,受众广泛,但实际传播效果差强人意。而新媒体短视频代表普通人对同一事件的评价与看法,常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具有“去电视化”的风格、平民化的视角,故事叙事灵活、可看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创作中与传统专题类报道区分开,找到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二)本文案例短视频作品介绍

本工作室创作的乡村三部曲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蓄势待发之际,以留学生视角,展现新时代天津乡村的巨大变化。着力通过“小题材、大背景,小人物、大变革,小生活、大梦想”,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给人们的物质世界、精神境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新农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三部曲显露蓟州美丽山水的同时、也展现了新农村开放发展的心态,人民勤劳致富、攻坚克难的决心,根植优良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理念,体现传统生活方式和特色建筑文化(历史与现代风格)的和谐统一。置身于天津蓟州大美乡村,人民乐在其中。该作品获得2019年度津云最佳短视频,并入围2019年度天津新闻奖。

三、如何策划融合媒体环境下热点专题短视频

乡村三部曲的策划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创作的主体是人——勤劳善良的农民这一关键要点,策划的内容展现在村干部在妥善解决村民的居住、就业、生活等发展问题上发挥的带头作用;在“人”的层面上着重挖掘在改革机遇期,农民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小故事。用深刻的画面语言将改革的成果写在人民幸福的面孔上,含蓄地表达人民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一)标题力求新颖、避免“标题党”

融合媒体时代,短视频区别于传统媒体标题格式,呈现生活化、网络化等特点。根源在于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媒都是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而短视频则采用链接的形式,需要用户对标题感兴趣,才有机会吸引用户点击进去浏览,进入受众眼帘。因此,所有标题要力求新颖、创新,能够促使观众有兴趣点开。这需要结合具体的短视频内容进行选择,如果事件的结果吸引人可将结果作为标题内容,例如《美爆了 天津塞外水乡》;如果内容有悬念,可将悬念作为标题内容,例如《天津常州村名由何而来》。

当然切忌“标题党”,也就是内容与标题不符,故意采用猎奇的语言、震撼力的表达吸引眼球,争夺人的注意力。永远不要欺骗你的用户,这样虽然短期获得阅读量,但降低用户对短视频媒体的美感度,不利于长期发展。

(二)叙事结构结果倒置、注重悬念设置

短视频创作其实难在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难在开篇就要抓住观众的眼睛,留住用户,这就不仅需要在节目开篇将最重要的内容呈现出来,“将核心内容放在前30秒交代”[4],还要深耕创作内容,对节奏的把握更加考究,对结构的把握更加讲究,不要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放置太多要素,切忌内容的冗余与繁复,主题浅、语言平淡的视频也不会吸引人的注意,要做出短小精悍、优质、尺幅千里的作品。

在《美爆了 天津塞外水乡》的创作中,村中老人和贷款建精品民宿存在一种天然的戏剧冲突,村中老人是思想保守的代表,贷款建精品民宿则需要“思想开放、魄力十足的精神”,这二者之间的张力大大提升了该短视频的故事性。同时在开篇老人旁白中设置悬念,意在吸引观众进入故事,提高继续观看的欲望。虽然故事的结尾老人并未统一下山建民宿,但在村干部的带头努力下,还是在山上建了民宿,享受到村里给提供的良好居住环境,以一天中发生的小故事反映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宏大主题。

(三)叙事形式“去电视化”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看电视,甚至不太喜欢严肃、古板的电视表现风格。所以在我们的短视频表现形式要向微纪录、微电影、微综艺靠近,这样才会获得年轻用户,在观感体验上更舒服。在《有颜值有故事“网红”古村落西井峪村的惊艳时光》创作中,人物采访采用都是运动镜头,走路聊天的运镜让人更加放松、自然,比起静态的直接叙述,跟着看使得观众更加有代入感。除了画面表达,在细节呈现上也注重亲民、弱政治化的元素。视频中在介绍人物时去掉字幕条,改为亲切称谓。比如采访的西井峪村前村支书,字幕不是采用职务+人名的传统形式,而是采用“老支书”这三个字来代替,不标明人名、且出现时间较短,类似于讲故事的方式较好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正片在风格属于微纪录VLOG,以留学生个人视角讲述故事,与当地村民、游客聊天,以个人化的口吻展示西井峪村的建设,增添互动感。

四、结语

专题类短视频作为社会百态的记录者,忠实地呈现出人们的生活与远方,记录着创作者的真感受与受众的真共鸣。其创作应该是正能量、有趣、软性的传播,起到教育与启发作用[5]。“正能量是前提”,创作需要首先打动自己,有脑洞大开的创意,并且开门见山、有力地呈现主题,在策划上要有准确的政治把握、全局意识、发现美好和幸福的眼睛。

猜你喜欢

创作内容
咱也过回『创作』瘾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主要内容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