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像艺术的精神结构

2021-07-14喻丽霏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神艺术

喻丽霏

鲁迅美术学院

现实中无法追求的一切感性的宣泄都可以通过影像艺术来捕捉到,而统一的画面背后往往是独立精神的动态。艺术家利用影像来传播和发展思维,他们想传播的东西,那些观者能接收到什么,在旁观者的立场里一个影视作品的呈现是否是独立于作品本身之外的另外一种诠释,分析在感官的冲击下,作品怎样深入人心。

一、数字时代的影像艺术

(一)当代的艺术影像发展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日益发达,有关影像的艺术形式开始慢慢萌芽发展。开放的社会与先进的设备,产生了把客观虚拟的事物与物理现实结合,从而发展的数字媒体影像艺术。也衍生了大部分的艺术创作及其活动。从传统的单纯叙事影像逐渐发展具有独特魅力的影像艺术,与美学,心理学相互关联使得影像更加具有视觉特征。

早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激浪派影像艺术大师白南准就是把艺术与媒体、技术和文化等可视化元素分解组合,形成了信息可视化的融合再创作,因此被誉为了“视频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在新技术与新艺术中寻找统一,坚持着“艺术与生活的交流”的主旨,他尝试在音乐里加入其他的表现形式,将观众从被动接受艺术的声音中解救出来,融入作品里成为一体,带给观者强烈的直面的感受冲击。

1974年白南准将影像与装置雕塑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在当时影响很大的艺术形式,其中经典的是《电视佛陀》作品,他将一座佛像对坐在一个播放着此佛像影像的显示器前,显示器埋在土堆里。这个作品深刻的含义是表现在禅宗里修行者在佛像面前冥想,打坐中将自己的佛心与佛靠近,自己变成了佛。白南准的艺术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哲学和艺术相结合,一个极为冲突又蕴含着禅意的作品,让人忍不住去深思东西方文化,真实虚拟,从前与未来这样的问题,传达了艺术与感官之间的平衡统一。

(二)当代中国艺术影像发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电视在中国普及,也是中国影像艺术的转折点到来,伴随着电视带来的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大批的艺术家涌现。影像艺术在中国发展时间很短,却经历了几个阶段,比起其他国家虽起步较晚但却丰富多元,影像艺术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大众的接受能力很强,使得当代影像艺术摆脱了单一的形式,增加了很多功能和美化的新形态。

二、宏观意识下的微观意识

(一)统一社会背景下的多种独立角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也在发展,人的意识和观念也在不停地变换更迭。时代在进步,艺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两者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到时代对于知识的迫切需求,独特性也展现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面,思想自由的人才能把墨守成规的僵硬的东西吸收变化自由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事物,所以越来越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艺术发展必须经过的学习与改变。

1.观点的多样性

在哲学的范畴上来说,世界物质是具有多样性的,世界具有包容性可以容纳和接受多种文化和思想,对于人和社会和艺术都是同样的,物质的多样性是一个辩证的存在。在影像艺术的发展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系,比如形式主义,超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写实主义等风格的影像流派,他们都用自己对于这一艺术的独特的理解来进行创作。所以,现在也有很多独立风格的艺术家,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概念创作,反而是一种多样性的大融合,大发展。

2.影像传播的双向性

对于观者来说,在观看中往往把影像中的人物当成自我,建立出想象,观众看到的影像会不自觉的参照着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加以审视,仿佛在影像艺术的镜子中审视着自我,这一过程中体验者所看到的和创作者想表达的,往往不一定完全重合。

创作者创作出影像是为了表达或者抒发自己的见解,通过作品来对自己的思想体验进行抒发和创作,而对于屏幕另一方的他们来说,不一定能体会到创作者在创作时所思所想,但是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来自我分析,萌发出一种新的思想,对于创作者和观看两者来说,他们都收获了自己想要表达和理解的东西,这是影像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所在。

3.作品的可联想性

正因为多样性和双向性的存在,注定了影像作品是一定具有可联想性的。艺术活动往往伴随着意识活动,在精神上会对艺术作品有延伸的思考,观赏者本身即是一种艺术思维的体现,影像艺术就是用来观赏的艺术,而影像作品就是观看过程中留给人遐想思考的作品。各种各样的观感,也会有多种多样的联想性,这是影像艺术的基本也是意识模型构建的体现。

(二)艺术与生活界限模糊化

生活与艺术越来越分不开,现在人民比起物质更向往精神追求,物质条件提升后,在娱乐文化方面更加重视,所以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特别是对于影像艺术这种和现代科技休戚相关的在新媒体方面发展的艺术形式。

1.影像艺术的技术革新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了Video art形式的活动影像创作,在1988年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张培力拍摄了时长三个小时的影像,名为《30×30》。这个作品被称为中国的第一部Video art,这可以说是中国影像艺术的发生点,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影像艺术之父”。

当时的中国,影像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进入,艺术家对于影像艺术的接纳是建立在中国一定的文化基础才产生发展的,所以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存在着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土壤[1]。

艺术有很多东西是在学习中寻找变化,后人学习前人然后再结合自身进行再创作。不可忽视的是,艺术创作求新求异是创作者一直所渴望的。在20世纪以后,电脑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飞跃性的进步,不断地演变丰富。数字艺术里装置,行为,网络艺术突飞猛进,不再是单一的影像。

2.混搭的现代艺术

“混搭”作为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新生词汇,来源于对英文“Mix And Match”的意译,将不同材质,文化地域,领域等不可能,矛盾性的元素搭配,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流行文化[2]。这种艺术形式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在影视传媒方面也十分流行。将碎片化的内容重新组合分割,在影视作品和影像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可以说这是艺术上的分解重构,把各种不连续的场景事物串联分布形成的一种新的影片形式,可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现在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节奏之快,大众所接受的全是碎片化的事物,混搭式的艺术方法可以让观者在短时间去了解更多内容,并且模糊的视觉体验会给他们留下很大的空间,来进行思考和想象。

《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1956年理查德·汉密尔顿的这一幅拼贴画是被定义为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作品,也是混搭艺术的体现方式之一,是件大胆的风趣性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新媒体影像的流行,加上的混搭的元素。艺术家能通过加入其他的设备,装置进行影视作品上的混搭,带给观看者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同而对其他的感官产生共鸣,这是现代艺术的魅力,是新媒体技术的无限发展可能。

影像艺术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包容吸收其他各种艺术的元素和形象来丰富自身,组合以后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崭新的作品,使影像艺术成为一门综合技术元素的艺术形式,使作品能够在其他方面产生更多的可能。

三、弗洛伊德“我”的个人观念

(一)影像的精神结构

影像精神可以理解为文化精神,影像艺术一直在探讨和深入的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影像艺术是贴近生活的艺术,所以影像的精神都是与人文有关。可以说,影像艺术本身多数是为了精神的慰藉,是为了反思,留念,探索生活,反应情感和内心而产生。

艺术家将影视作品建立精神构架,部分艺术家是为了创造内心独立的新世界,其他则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无论哪种都是来自精神层面。影像的精神就是艺术家自身精神传达给了观者,成为了观者的精神,这是精神传播给另一载体后发生了质变。

(二)作品中的人格引向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常见的,平时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体会经历的心理活动。影像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各种代表着作者精神的画面,通过屏幕传送进入观看者的大脑,加上视频中不同角度和视角的混淆,更加促进了自我精神的交流,进行心理上的暗示活动。影像作品释放的是每个人在无意识中的愿望和情绪。把个人作品转化为公共的体验。

2.自我理想

人的心理是历史的沉淀和延续,是现实环境的刺激和唤醒[3]。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大多数人在生活里的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会或多或少存在些许差异,这是一种很常见而且有趣的现象。抛开真实世界的分布,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系统。

创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角度来诠释影像作品。影像所表现的大部分都是情绪、理想、心情、想象加以整合的反映。在看到影像的时候大部分人习惯性把影像与自我融合,和影像中的情节故事融为一体,这是人内在本能欲望里潜意识的释放。

潜意识称作无意识,包括了个人的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产生出来的欲望[4]。影像艺术像是现实与梦幻欲望的结合,它不局限于某一些固定的场景,可能是模糊的双面性的,让观众通过荧幕进入作品中,在接受这段影像的过程中,伴随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像是自己做的一场梦,这是个人理想世界的呈现,感觉真实又虚幻。

(三)影像中的意识的模型构架

视觉理想来源于人在观察一个事物,在表象上产生一定的认识,在对社会的观察和物质的体会中,又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认识体现了思维意识的理性。我们在生活中观察世事的记忆,被影像所唤醒再现,制造出完美的虚幻现实。

人的大脑仿佛一个机器,能够将视觉看到的物体通过意识自主的去进行精神构建,再造成为一个崭新的心理上的图像,同一个影像作品,在每个人眼里看来,都好像是不一样的体验。影片在精心的安排下,往往可以引人入胜,每个镜头都可以保持一种象征性的含义,这样能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的局限,让人关注的其实不会在故事本身,而是精神现象的完整体现。

四、结语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像精神结构是日常存在的,有关于每个独特的个体的关于内心和客观现实的反映。精神模型就是连接了一个作品与观看者的纽带,通过感官传输到大脑在脑中根据心理需求和环境进行变化和再造。在每个不同的经历的人的不同阶段,让单一的影像赋予不一样的记忆。这与人的自我理想和自身人格都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人性都是丰富多彩的,正因为这些色彩,才使得一件作品的独特价值能够被激发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精神艺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