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园林文化语境浅析
——以佛山梁园为例

2021-07-14王懿莹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梁氏园主造园

王懿莹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岭南园林,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三大流派之一。不同于北方园林的雄浑和江南园林的俊秀,岭南园林因其务实兼蓄,精巧秀丽而独树一帜,在空间营造中充分结合岭南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民居特色,最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岭南私家园林简介

所谓岭南,为五岭以南,大体分布为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与湖南、江西交界的地方。原为交通闭塞之地,自唐朝张九龄在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才使岭南地区开始逐渐吸收并继承优秀的中原文化。岭南为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因此岭南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冬短夏长,雨量充沛,植物繁茂。

二、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岭南园林营造

(一)商业文化

岭南地区地处沿海,自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以来,带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民间重商风气日盛,也使岭南人具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早在宋代,广州就作为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元明清以来一直都是国际上著名的“东方大港”,直至近代,广州一直作为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过往两千多年的商业发展历史,使得岭南地域人民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极强,在海外贸易历史和经商重商意识的影响下,岭南文化呈现出一种极其典型的实用主义文化,

(二)中原文化

岭南在唐代以前原为交通闭塞之地,自张九龄在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得益于交通的改善,使得岭南地区开始逐渐吸收并继承优秀的中原文化。到了两宋时期,岭南与中原的交往更加频繁。至南宋末年,因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学文化知识。此后历经几次汉人大规模南迁,加快了岭南地区的生产经济的开发。其中也有中原文人雅士被贬到岭南,像米芾、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他们流放到岭南后,以戴罪之身办学授徒,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

传统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儒、道等中国主流的文化思想,对岭南造园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常用民间神话、戏剧题材、珍禽异兽、奇花佳果等富有浓厚伦理色彩和吉祥瑞吉的文化符号,传达着孝、悌、信、义、廉、耻、礼仪、善良、长寿等传统思想[1],在建筑装饰上按照儒家礼制,遵循建筑色彩等级制度等。由于受南迁的中原移民以及贬臣的带来文化影响,使岭南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上开始逐渐摆脱过去落后的状况,逐渐向中原文化靠拢。

(三)海洋文化

岭南对海洋的崇拜似乎自古以来就影响着岭南造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岭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发达首先取决于岭南的地理环境,岭南背山面海,且海岸线长,岛屿众多,因而导致岭南人很早就学会靠海吃海的谋生之道。岭南人对海洋的敬畏直接体现在岭南人对“水”的崇拜上。在新石器时代,古南越人就开始在陶器上印制鱼鳞纹、云雷纹和水波纹等不同纹样。这些几何图形,大多数是古南越人源于生活,源于对水、对海洋的崇拜而创造出来的。

在岭南造园中,这种海洋文化的体现,主要通过庭园内部的布局以及建筑形式和装饰来体现。如庭园里的水庭,常被用来分割空间和增加空间层次感。再如岭南庭园里常见的船厅,通过模仿海洋上的生活型态来表达海洋情结。而在建筑装饰上,岭南庭园中的蚝壳窗,则是岭南人将贝类外壳进行打磨并镶嵌在木框上制作成窗户。蚝壳窗形式美观,精美生动,蕴含着丰富的海洋信息,也体现了岭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三、佛山梁园的文化语境表达

佛山梁园,位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是晚清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佛山梁园是梁氏家族私家园林的统称,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岭南著名书画家梁蔼如及其侄儿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等陆续修建而成,规模宏大,占地二百余亩,耗时四十余载。主体建筑包括“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等组群。梁氏家族经商致富、学以致仕、书香盈门,为清中晚期佛山名门望族,亦是佛山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建设者和传播者。

(一)空间营造

梁园由多个群体包括住宅、祠堂、园林建筑等进行有机组合,既自成体系,又聚散得宜,因而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梁园的特色,在于其身处近代重要商贸、工业重镇——佛山,并以其家族积极的商贸、政治及文化活动为背景,所生发出来复合、实用的特性[2]。如“群星草堂”,作为三进建筑,回廊天井,外观古朴清雅。空间构造上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疏风散热,即使是岭南炎热夏季,身处“群星草堂”,也觉凉风习习。

梁园组群经历梁氏家族多位园主先后修建,在空间特点上亦有所不同,不同建筑均凸显园主品性。“汾江草庐”园主梁九图早年热衷科举,后来厌弃功名而纵情山水,因此心胸荡然,性格豪爽。而“汾江草庐”也如其主性情,地域广阔,让人心旷神怡。梁九图兄长梁九华性格严苛谨慎,因而其建造的“群星草堂”亦是小巧玲珑,精密紧致。

(二)植物配置

在中国传统造园中,植物是其中造园要素之一。而在岭南造园中,也常用植物来营造意境和衬托空间。岭南属亚热带,多种自然条件下均有利于植物生长,因而花木种类繁多,且形态美观,颜色艳丽。梁园作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其在意境营造上巧用植物构思了春夏秋冬四景。园中亦有展示文人园林特质的“石斋寄情”、“幽居香兰”等植物造景精华片段,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私家造园主旨和岭南当时的多种文化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3]。

佛山梁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植物配置上也尽显文人造园精神。如竹历来受历代文人雅士喜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被看作是君子气节的象征,松树苍劲有力,腊梅傲雪独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植物在梁园中皆被人格化,更是园主寄情于景的写照。

(三)诗画表达

梁氏家族人才辈出,这来源于梁氏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崇文重教的家风,梁氏一族中既有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富商巨贾。正因梁氏族人重文之风旺盛,因此在梁园中可见众多诗画作品,这些诗画作品主要以楹联、匾额、彩绘以及雕刻的形式呈现,如梁氏园主的作品,如梁九章的《雪夜寒香馆观梅》、梁九图的《十二石斋诗集》等。梁园建成之际,吸引了当时众多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到园中拜访参观,包括内阁学士李文田、岭南文坛巨匠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等,常在园中诗酒唱和,兴文泼墨,书写丹青,名作传世。

梁园传世的诗画作品不仅只是文化知识的表达,更是连接诗文画作与园林营造的桥梁。梁九图颇为爱石,其在游历之际于清远所得十二块黄腊石,随置于园中,建十二石山斋,并与友人多次在园中诗酒唱和,著述颇多。诗画既是园主与友人偶有感悟或随性所作,亦是将造园中未表达的意境通过图文形式予以直观表达,另一方面也衬托园中之景,是文人造园的精神寄托。

四、结语

佛山梁园所建年代的社会背景是复杂且动荡的,这也使梁园本身的文化语境充满多元性与复杂性。梁园的营造糅合了多元的岭南文化,结合自身历经多位园主先后建造的部分矛盾又整体协调的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梁氏园主造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梁遇春研究综述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还原
生活的三个秘密
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