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媒介与人的异化的现代发生

2021-07-14吴青青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异化媒介消费

吴青青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全面进入网络社会。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离不开媒介。滴滴打车、掌上公交、美团外卖、淘宝购物、网上交水电费已经成为日常,人类对媒介产生重要依赖。低头一族成普遍现象,坐公交、上厕所、饭桌吃饭都要低头看手机,甚至看手机成为睡前催眠曲。到底,手机有什么魔力,让人们如此“爱不释手”?从工具上来讲,手机是联系世界的工具,通过手机接收重要讯息,以增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力。从内容上讲,手机拥有多元化内容,游戏、小说、生活资讯、娱乐新闻、学习资料对不同信息需求者呈现不同偏好。从便捷上讲,手机随手可携,在填补碎片化时间上,优势明显,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一旦失去手机,受众会充满焦躁、恐惧和不安。对此,手机已成为受众重要的安全保障。如果受众安全感需要媒介来提供,未来,是人掌控媒介,还是媒介控制人?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一、异化理论的简单阐释

“异化”一词最先源于拉丁语中的alienation,是“疏离、远离”的含义。通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对于异化理论进行简单的归纳。异化的形式分为四种:首先是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人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一定总能与人和谐共处且为人服务,在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同时,这些劳动产品可能也会与人类之间形成疏离甚至是对立的关系。人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通常会成为外在异己的力量。费希特认为客体是由主体异化而产生的。黑格尔则将精神实体做为本体,通过“异化和对异化的克服”即精神对立化后扬弃对立化返回到精神实体,产生了与精神实体对立和扬弃的对立物。结合费希特和黑格尔的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方面,主体异化之后产生客体;另一方面,主体经历的异化必然存在对立化过程,异化关系存在于“自我”与“非我”的对立之中。

二、技术媒介与人的异化表征

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指出人类沉迷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时常忘了自身最真实的需求。换句话说,人类在使用媒介时逐渐被异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让位于客体,客体反过来引导主体,最终主体丧失主观能动性。而移动社交媒体做为媒介的延伸,正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广和渗透性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其带来的异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僵化

过度依赖于新媒介致使人的思维模式僵化,缺乏对事物的批判性思考,容易陷入偏听偏信,背离事物真相的困境。人之所以会成为单向度的人,究其原因在于人类沉溺于科技繁荣营造的虚假需要和虚假幸福感之中,从而缺乏对于信息的否定和基本的判断力。比如搜索引擎百度、谷歌中有一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如果我们长期依赖于固定答案,我们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盲目从众也会导致思维固化甚至陷入极端民粹主义的危机。

(二)消费需求异化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企图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了补偿自己在劳动中的内耗而转身致力于消费商品以此来获得满足感,主体将自身存在的最终目的定位于消费。消费异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型:超前透支消费、情绪冲动化消费和跟风从众型消费。

网络金融软件的发展,为大学生购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商品提供了可能。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超前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但是一旦超度就会有透支消费的可能,最近几年许多大学生深受校园套路贷的毒害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大学生年纪轻轻就身负巨债,让自己和家庭都陷入巨大的经济危机。大众传媒的过度宣传容易诱导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直播卖货的轮番轰炸,促使年轻人不惜代价的消费,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片刻的需求。这种消费需求具有突发性和强制性,一旦产生,主体的理性思维就会直线下降,从虚假的非理性消费中寻求短暂的心理愉悦,逐渐沦为商品的附庸。

(三)交往异化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开始以利益最大化为主,人情逐渐淡漠和疏离。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便利的移动传媒通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发生异化。人们从移动传媒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转移到交流情感并以此来释放压力。花费大量时间在QQ、微信上等聊天通讯工具上远不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过度依赖媒介产品会导致我们沉溺于虚拟世界,浪费时间以及阻碍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现实交往。

三、技术媒介与人的异化的理性反思

人工智能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深入发展,一方面推动大众生活的科技化、便捷化、精准化、节约脑力劳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协助甚至代替人类处理工作、生活事情,大众习惯于机器人抓取信息、分析数据、出结果,长期会退化人类的脑力和四肢,弱化智力水平。在机器人越智能,人类大脑越懒惰两极情况下,值得怀疑,未来,机器人会不会突破人类的控制,反过来控制人——“人被异化”。拥抱发展是正确姿态,普通人还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会用,还要想想为什么是这样,时刻保持警惕,多用脑、多动四肢,避免过度媒介依赖。

(一)批判性思维复归

在新媒介时代,满载的信息和快捷的搜索引擎使人在求知识和真理时的思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否定、批判的思维意识与能力。受众要实现双向主体的复归,就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被新媒介技术所奴役的严重危害。人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新媒体技术,加强人与技术关系的认知,提高个人的能力素养以及道德责任感,让技术更好地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此外,人还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培养人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审美艺术活动来激发人们的精神追求,唤醒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到最本真的自我。

(二)充实精神世界

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我们需要充实自己精神世界,减少消费异化给我们带来的副作用。消费异化使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和符号消费,彻底成为消费商品的奴隶,很少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把追求财富和虚假需求作为人生目的。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优化消费结构,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也要充实精神世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关注自身价值世界的建构,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

(三)理性交往

在现代社会各种形式的交往中,通过图片和文字的传递进行的虚拟交往已经存在,那么人们的虚拟交往就应该遵循交往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实现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融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虚拟交往减少了人际互动,降低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人的主体性被弱化。我们不能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虚拟交往中,要敢于走出网络,在平等尊重、真诚、宽容、互利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与人间的真正交往。

四、结语

媒介是新的尺度,媒介讯息有力量改变社会进程和人际关系。人类与周身事物的关系经历传媒的重塑已经产生重大改变,时刻围绕于人们周围的电子媒介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构建的传媒世界早已并非真实本身,而是超现实、脱离现实的存在。传媒科技构筑的世界包裹着我们,让生活与其中的我们渐渐被侵蚀而不自知,各种极度抽象的符号和疏离断意的语言令人窒息。每个人都习惯于使用诸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化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生活是与隐形的“因特网”和纷繁的社会化网络交织在一起,媒介的虚拟镜像与现实生活混为一体,难分真假,媒介镜像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人们的真实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通过实现双向思维的复归,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理性交往走出新媒介对人的束缚和制约,让媒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异化媒介消费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40年消费流变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