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哈尼卡的传承与创新

2021-07-14张敏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苏梅达斡尔族头饰

张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达哈尔市乡镇等地,是人口较少的北方少数民族。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一种传统纸偶,以各种人物为造型,多用于达斡尔族的民族活动及儿童的游戏。

一、何为哈尼卡

哈尼卡,达斡尔语发音“阿涅卡”,与达斡尔语“眼仁”一词语音相同。意为眼仁中的小人形,形容非常小巧。

哈尼卡一般高约10至20厘米,精致可爱。它是达斡尔族小女孩玩“过家家”游戏的玩偶。女孩们玩“过家家”,会用积攒的纸盒及各种纸张搭成小院子和房子,房子里有几个房间,例如客厅、卧室、厨房等,还会有炕、灶和一些简单的小家具之类,模仿现实中的达斡尔家庭的生活场景。小女孩每个人手里有多个哈尼卡当作一家人,一般有爷爷奶奶、父母和男孩女孩等家庭成员,分配好长辈和小孩各住在哪个屋、睡在哪个炕。她们用哈尼卡玩结婚、请安问候、做客、打猎、劳动等各类生活场景的游戏。小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儿童的礼仪、民族的生活习惯等,潜移默化中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习俗。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作为内蒙古的少数民族,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为了传承达斡尔族的习俗文化,弥补文字载体的缺失,族人会根据民族的传统习俗设计不同的游戏场景与人物角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传授给下一代。哈尼卡非常方便收藏,拍扁后放在小盒里即可,有的手巧的女孩甚至拥有上百个哈尼卡。

图1 苏梅的作品,素色头像哈尼卡与彩色头像哈尼卡(作者拍摄)

二、哈尼卡的种类与制作

历史上,达斡尔人擅长用随处可见的桦树皮制作日常生活的器皿如罐子、盒子。桦树皮剩下的边角料则用来剪花,或者给孩子们剪出狍子、驯鹿、牛、马、兔子等动物,或者再粗剪出人物,给孩子们玩“过家家”的游戏。

以前的人用兽皮做衣服,因为兽皮面积小,一件衣服要用多张兽皮拼接,拼接的部位需要补花,需要能工巧匠来装饰,逐渐发展出相关的纹饰和技巧。因此,最早制作哈尼卡的材料是桦树皮、兽皮等,花纹及造型会相对粗犷一些。

随着清代纸张的传入,达斡尔族地区剪花的材质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用纸来制作哈尼卡,在造型与花纹上更趋精致化。

哈尼卡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纸、布、蛋壳、毛线等制作的;一种是纯粹用纸制作的。

第一种哈尼卡纸偶的身体是纸做的,纸偶身体呈不规则圆锥形,以旗袍款式为多,上身套一件纸做的马甲,头部用鸡蛋壳制成,并画上五官。头上用彩色纸做成清代妇女的板头,或用布或毛线做成的头发粘在鸡蛋壳上,整体比较立体化。这种纸偶不易保存,因为蛋壳易碎。后来人们在材料上创新,摈弃真的蛋壳,用仿真蛋壳制作。

第二种是只用纸为材料制作的哈尼卡,头像可分为素色和彩色两种样式。素色样式是用白纸裁剪的头饰和面部,不绘制五官,亦无双臂。这样的做法是世代传承的原有形态。据说是达斡尔族受到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影响,怕这些纸偶有灵魂。空白的脸部配以头饰剪纸,别有韵味。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头形和发冠形状,发冠有梳辫、戴各种头饰等。这种素纸偶的头饰剪纸式样比较丰富,风格古朴,构思精巧,疏密适中,线条清晰,如同剪影一般。现在制作形式多样化,不再受宗教的影响,不加五官是为了保留头部剪纸的古朴单纯韵味,突出身上色彩的花色纹样。

彩色样式是用彩纸贴绘、饰有五官与头饰,这种哈尼卡特点是要加上双臂,身上穿戴着彩纸剪制成的坎肩、腰带、衣饰、荷包、佩刀等。其做工精细,融入现代的审美意识,色彩、样式乃至质感都与本民族的服饰趋于一致,所以可呈现出达斡尔族特有的生活趣味和艺术风貌。

纸质的头形剪出后,把它用糨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纸偶的服饰留下达斡尔人曾崇尚满族文化的印迹。历史上达斡尔人在族缘、地缘上与满族有很深的渊源,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哈尼卡的传承与创新

哈尼卡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剪纸艺术也随之受到了重视。莫力达瓦自治旗开展了相关的保护传承一系列措施。苏梅是哈尼卡的区级传承人。她自小就生长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受到传统的达斡尔族文化氛围熏陶。她的童年是在与小伙伴们玩哈尼卡的愉快时光中度过的。她的姥姥和妈妈非常擅长制作精美的哈尼卡,劳动闲暇时期会给她们姐妹剪纸和做哈尼卡玩。她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这些技艺。当地还有很多人愿意加入哈尼卡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来,即使没有报酬也愿意积极参加,她对这门艺术的传承前景非常乐观。

她认为通过制作哈尼卡,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细微的美好记录下来,也可用这种方式展现达斡尔族的习俗。因此哈尼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

在非遗传承上,她带着技艺走进课堂、走向社会,进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面对面辅导、培训哈尼卡的制作技艺,近年来参加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她传授这门艺术,全旗哈尼卡非遗传承人已有30多人。除了制作传统的哈尼卡,她还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进行个性化创作。

苏梅毕业于黑龙江教育学院美术系,进入莫旗文化馆工作,因此她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也许是自小的环境熏陶,她对制作哈尼卡的纸张有异乎寻常的敏感性,看见五彩斑斓的纸张就会不自觉地构思哈尼卡的造型,从而制作出花色各异、风情浓郁的哈尼卡。多年来,她深入偏远村落向老艺人认真求教,学习剪哈尼卡头型的传统技艺、传统头型图案以及制作技巧,并抢救、收集传统的技法和作品。她说在民间的一些老人还沿用古老的剪法,用兽皮或桦树皮剪,这种是很珍贵的。

图2 苏梅在北师大珠海校区非遗传习坊现场教学哈尼卡制作工艺

提到头饰及服饰纹样的特点,她提到达斡尔族是当地少数民族当中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所以头饰、服饰等刺绣纹样都带有农耕文化的特点。鄂伦春族最晚走出森林,所以头饰图案更多的是鹿角等动物纹饰,带有森林文化特点。当时达斡尔族没有文化只有语言,很多东西只能口耳相传。她们只能学习满文,因此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这些在她制作的作品里都体现得比较细致。她自己也学习汉语,对汉文化了解比较多,因此她制作的新娘头饰剪纸里的凤凰图样上面还缀有步摇。

扎实的美术功底加上不俗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她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索、研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她对哈尼卡第一大拓展是头饰剪纸。她凭借精湛的技术把这门纸艺剪纸发挥到了极致。她剪刀下创造的头饰有造型夸张的耳环、簪钏、珠花及凤凰等飞鸟造型,均是一刀剪成,不用打稿,繁复精美,细腻处细若发丝,令人叹为观止。她说这种头像剪纸有固定的纹样,也有一些即兴发挥的创作,每个剪纸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图3 苏梅现场剪纸作品——新娘头像(作者拍摄)

图4 苏梅现场剪纸作品——新娘头像2(作者拍摄)

在她的影响下,头饰剪纸单独发展成了一门剪纸技艺形式。这种形式还方便她出外宣传非遗的时候进行剪纸示范,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二是哈尼卡的材料拓展。她善于用各种材质的纸张来表现哈尼卡身上造型的质感,例如她选用牛皮纸来表现纸偶身上的达斡尔族皮装质感,采用不同材质的纸结合不同的题材。她个人比较喜欢服装设计,利用哈尼卡人偶来做服装设计和展示非常适合。

三是哈尼卡的造型拓展。她在哈尼卡的圆锥形造型基础上,添加了双手和更多的饰物,如坎肩、腰带、衣饰、荷包、佩刀等,其色彩、样式、质感都力求与达斡尔族服饰一致,呈现出民族特有的生活趣味和艺术风貌。

四是她拓宽了达斡尔族剪纸作品的创作题材。传说人物、民间故事、狩猎、采集、舞蹈等场景在她的剪刀下,都能转化为生动有致的动人画面。这些多取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也有一些取材于她的见闻。如作品《丹顶鹤的传说》,是她去齐齐哈尔市参加一个以鹤为主题的剪纸课程,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图5 舞蹈场景的剪纸《起舞弄清影》

图6 荷包造型剪纸表达了达斡尔族的生活劳动场景

多年来,她制作了上千个精美的哈尼卡作品,多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制作表演,向国内、向世界展示了达斡尔族哈尼卡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她的作品既糅合了达斡尔族民间的传统要素,又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凭借常年积累的经验及精湛的技艺进行创新,赋予了传统哈尼卡新的形式与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2018年,苏梅获得了“内蒙古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多幅作品被国家收藏。

四、结语

哈尼卡作为达斡尔族的民间传统艺术,它蕴含了民族的审美、社会伦理、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它的演变深刻地反映达斡尔族社会发展的特点,是非常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它主要以剪纸的形式继续传承创新,其文化内核还是要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猜你喜欢

苏梅达斡尔族头饰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刺绣艺术的社会学意蕴研究
达斡尔族民歌音乐与钢琴的交融 钢琴曲《达斡尔情—农夫打兔》音乐形象塑造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不是小气鬼
头饰类恐龙
我来猜一猜
“帽子展”
西班牙流行止痛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