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加强文化反渗透理论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

2021-07-13孙洪建杜茜

决策探索 2021年12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

孙洪建 杜茜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反渗透教育;西方文化;意识形态

青少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未来的社会精英,因此青少年容易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而公安院校的反滲透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要害部门的安全,是西方势力渗透攻击的关键目标,公安院校反渗透工作也成为未来国家总体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观彼之矛——洞悉西方文化渗透的真实面目

(一)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语言和网络技术两方面的话语权优势,通过各种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积极地输出本国的文化,宣传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力图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悄然潜入他国文化,改变他国的民族价值观,淡化他国的民族认同感,使其逐步接受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导致被渗透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和文化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抛弃自己的民族。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心理上的征服来实现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将世界各国的精神文化统一纳入到西方价值体系当中,实现文化霸权。

(二)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渠道

如今,西方国家利用其语言优势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立体化渗透体系,大致可以分为“网上”与“网下”两类:首先,“网下”传统的文化渗透渠道:基于书籍、报刊的纸质媒体和基于广播、电影、电视的音像媒体;其次,“网上”虚拟空间的文化渗透:基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社区的互联网媒体渠道。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将长期威胁和影响主权国家文化形势与走向”。

二、察己之盾——探寻公安院校文化反渗透工作之纰漏

(一)缺乏适合公安院校的国家文化安全课程设置

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产生的前提是文化差异。通过开设课程进行本国优秀文化的讲解和传授,如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还要与西方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唯有比较与对照,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才能有所鉴别。

(二)人文领域人才队伍不够强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在国家安全中的科技硬实力与技术软实力已不容小觑。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缺乏积极、正确、充分的引导与指导,教育专职人员少,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三)学生自身思想觉悟参差不齐

公安院校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意识薄弱、没有学习目标、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情感日趋淡化等问题。其中,痴迷于网络游戏是许多公安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杜渐防萌——构建公安院校文化反渗透之立体体系

通过对西方文化渗透途径与手段的分析,公安院校迫切需要创新性地建立文化渗透攻击的识别及预警模型,并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反渗透教育对策,以实现立法与体制建设、课内与课外交叉融合、家庭和校园协调配合,多方共同参与,实现横向全面覆盖,从而纵深推进文化领域反渗透体系的建设。

(一)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讲,文化管控与文化交流需要做到双管齐下,要加快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立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以及青少年宫、纪念馆和文化馆等教育示范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大众可以免费参观浏览这些场馆和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国家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要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公共场所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二)学校层面

1.优化文化课程设置。公安院校的课程需要尽可能地注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课内及课外向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文学以及影视作品,并对新媒体上的内容保持健康、正确地接收与消化,防止青年学生的思想被腐蚀渗透。

2.增加课外文化活动。由于公安院校管理模式的特殊性,需要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公安院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公安院校建立警营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深入公安基层与基层民警交流;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大力开展与国外留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价值观,积极宣传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家庭层面

1.开通学校—家长—学生的“文化通道”。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构建公安院校反文化渗透之立体体系,需要打造由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组成的立体化通道,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观滋养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港湾,只有加强家庭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更好地服务他人、国家与社会。

2. 提高家长的文化反渗透参与度。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与学校紧密配合,认真履行监护人的权利与义务,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判断和有效抵御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高举社会主义旗帜。

四、结语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之渗透是潜移默化的。全球化时代文化渗透问题愈加严峻,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要保持国家文化的独立性,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拥护本民族文化,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一方面要保持国家文化的自主性和完整性,对外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中华文化所用。

参考文献:

[1]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25.

[2]爱德华·萨义德,谢少波.文化与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3]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16.

[4]唐爱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J].社会主义研究,2019(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反渗透教育”(20CSZJ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警察学院)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