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引导策略研究

2021-07-13王永周刘艳

决策探索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引导策略高校

王永周 刘艳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高校;公共事件;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公共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高校内或者与高校有关的公共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形成一个具有社会公共性的话语事件。根据微信广告朋友圈2020年第二季度广告招商合作计划数据,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人数12.03亿,微信朋友圈日活跃用户数达7.5亿以上。微信作为当前流行的媒体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门槛低、范围广等特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迅速对高校公共事件表达态度、情绪、信念等,舆情极易被煽动与发酵。面对繁杂多变的微信环境,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传播特征,探索高校微信朋友圈中高校话语权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传播特征

(一)微信朋友圈的熟人传播特征

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过程一般表现为,在用户发出信息后,其朋友圈好友通过对该信息进行回复、转发等行为进行互动。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网络平台,对受众来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相对较高,用户在浏览信息时戒备较低,好友之间经常模仿互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由于熟人网络的传播特征,朋友圈中出现基于情绪、心态等关于公共事件的不当言论时,好友容易被熟人圈子的关系所误导,忽略理性的冷静分析,被动地接受这些不客观的信息,甚至转发扩大影响。

(二)微信朋友圈的精准传播特征

基于某种共同的兴趣或话题而形成的朋友是构成微信通讯录好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朋友圈用户看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认为其他好友同样有需求时,会有较大概率产生信息分享行为,借此来获得愉悦、成就感。在转发公共事件时,朋友圈只能对消息的内容进行转发,无法像微博等平台一样获得消息发布者的信息,信息转发者可以不用顾及影响及来源自由转发。微信朋友圈仅对部分朋友可见的功能,允许用户在分享信息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更加符合切身利益。

(三)微信朋友圈的易失真和易扩大传播特征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增加,微信逐渐变为高校学生必不可缺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信息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当消息的传播者无法客观地看待事实或者不了解实情时,一些模糊、不切合实际,甚至偏激的言论就可能出现在朋友圈里,使得朋友圈的信息更容易失真。这些失真的信息通过朋友圈的快速传播,有可能形成群体效应。在公共事件传播中,如果这些失真的信息得到权威人士或者高校老师的转发、甚至是偏激性的评论,这些行为会通过“微信聊天截图”“微信朋友圈评论截图”等形式进一步扩散,甚至形成负面舆论。

二、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引导策略

(一)朋友圈公共事件潜伏期

朋友圈公共事件潜伏期由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舆论工作的重点应侧重于发现。朋友圈的“部分可见”功能,使得朋友圈在发布时可以仅选择部分朋友,甚至选择指定的个人可见,这极大增强了潜伏期的隐蔽性。如果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听取学生的心声,可能导致学生情绪激化,引起朋友圈公共事件的爆发。此时应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朋友圈分享信息的源头,快速处理解决。同时高校教师应积极关怀学生、疏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实验室心理联络委员应该主动聆听学生的想法,将朋友圈中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至少持续一周留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二)朋友圈公共事件爆发期

基于微信好友之间相互信任的心理,在未辨明事件真伪的情况下,仍然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转发和评论,使公共事件迅速扩散。由于进入爆发期往往是迅速的,高校管理者或教师应沉着冷静,迅速作出正面回应,防止舆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立即开始调查舆情的真伪,积极客观正确地回复与解释事件,还原事情的真相。高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舆论,在学生微信朋友圈中传播正向的信息,及时阻止舆论的进一步扩散。

(三)朋友圈公共事件持久期

微信公共事件的爆发是迅速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有效地阻断传播,爆发期后即进入持久期。持续期越久,越不利于校园的稳定,甚至会从网络事件演变为现实事件,给高校及师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关系到高校荣誉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当进入持久期,高校应立即下沉处理,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进度,积极正面地回应学生,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事件热度。

(四)朋友圈公共事件恢复期

在朋友圈公共事件的恢复期,事件已经基本解决,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高校学生利益关联性降低,事件热度降低。此时事件已经基本进入平稳阶段,但公共事件仍有复燃的可能。高校管理者仍然要保持警惕,继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防止公共事件的二次爆发。微信朋友圈网络公共事件终究是起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广大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所以要通过收集公共事件中高校学生的诉求,分析公共事件从爆发到结束处理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建立公平公正的权益维护系统,预防舆论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高校应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宗旨,引导高校学生奋发学习,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建功立业,而非用于网络事件的发酵。

三、结语

网络舆情多有大量不明真相的评论者、转载者,造成短时间的快速发酵,校园舆情往往也有相似性。客观、真实的信息能够避免大部分校园公共事件的发酵,对于应对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高校可以建立由学校领导、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的微信网络安全队伍,第一时间发现、阻断、处理、引导微信朋友圈舆论事件,从而降低广大师生、高校的利益损失,建设相对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钟之静.高校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特征与建构路径[J].高教探索,2018(06):31-35.

[2]微信朋友圈广告资源详解[EB/OL].https://ke.qq.com/course/360397?taid=2839639102947277,2019.

[3]孔倩.从微信的互动模式看互联网群体传播的互动心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5):155-158.

[4]谭春辉,王一君.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20,40(02):84-95+102.

[5]趙建明,施锋锋.微信朋友圈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85-88.

[6]王军杰,黄黎辉.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策略[J].传媒,2020(14):77-80.

【本文系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校微信朋友圈公共事件舆论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GDWL20YB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引导策略高校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