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三新”背景下学科备考探究

2021-07-13阳娟

南北桥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三新高中思想政治新高考

阳娟

【摘    要】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高考各学科必须研究新高考评价体系,按照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着眼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形成新考改体系下的学科素养教学。[1]思政教师在进行学科备考时必须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三新”背景下思政学科高考走向,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做到科学备考。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新课程  新教材  新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52

一、走进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

根据对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内容包含“一核四层四翼”。一核是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是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2]。在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下,高考各学科命题必须渗透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从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和学生社会责任感入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需要深层次地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既要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也要研究高考评价体系与学科命题标准、课程标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有效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视野下的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落实为新高考奠定基础,新高考是新课程和新教材开发使用的落脚点,笔者将从三个侧重点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视野下的“三新”。

(一)新课程层面

新课程是指对已有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目的、教学思想等做新的调整或转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对新课程和新课标进行区分,不能混为一谈,新课标是新课程标准的简称,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普通高中开设13门国家课程,每一门科目都分为三个部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同时普通高中的教学实行学时和学分制管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把握时必须转变观念,从价值、素养、能力、知识四个维度进行课程的系统掌握,才能适应新高考的多维评价模式。

(二)新教材层面

新课程的设置需要新教材作为物质的载体,高中思想政治课原有的四本必修教材,以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为模块,高考备考也主要是掌握和运用这四部分知识。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必修分为四个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四个模块的学分学习,参加由各省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要求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3]在选科走班设置中选择政治学科的学生,继续進行选择性必修的学习,学习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模块。选择性必修的课程更关注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程有财经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模块,课程模块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升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与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4]

(三)新高考层面

新高考既有合格性考试的相关要求,也有选择性考试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的省份采取的是“3+1+2”的新高考选科模式。政治学科作为4选2中的科目,教师必须处理好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的关系。在设计教学中处理好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知识层次要求,处理好学习型选择和应试型选择的知识素养要求,对两个层次的模块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教师还需要研读与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相配套的教师用书,结合教师用书的分析情况,对每一模块的内容进行科学把握,从宏观上对教材有系统的理解,才能具备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宏观掌控能力。

新高考是新课程与新教材工作的落脚点,“3+1+2”的新高考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省份采用。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1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四门科目中选两门,选考由各省命题,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将赋分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三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即通常所说的“3+1+2”模式。

政治学科作为4选2中的科目,与前面的“3”和“1”中的科目组合起来,共有6种组合:即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思想政治;历史、思想政治、化学;历史、生物学、思想政治;物理、生物学、思想政治;物理、思想政治、地理。政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每年高考试题变化大,所学内容并不是照本宣科就能应对高考试题,与要考查的内容还有差距,许多信息材料在教材上可能还没有,学生考试结束后对试题答案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在选科时都比较慎重。很多学生也有长线思维,政治是大学考研必修科目,学生在选科时通常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审慎选择。笔者所在的高中是普通高中而非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在理科方面的成绩较弱,所以选择偏文的科目也较多。经过调研,本区域内的一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进行分科选择时选择政治学科的比例也在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的分科选择正在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实践操作比预期的情况乐观,这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价值存在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备考探究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命题标准、课程标准,对价值、素养、能力、知识四个维度进行课程的系统掌握,才能领悟多维立体评价模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四个维度[5]。

1.政治认同维度的水平层次要求。要求一,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要学会通过简单的情境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地理解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要求二,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有正确的认识,认同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表达。要求三,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坚信坚持中国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在新时代下坚持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要求四,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2.科学精神维度的水平层次要求。要求一,利用简单的情境问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冷静地面对并想办法解决。要求二,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用开放而敏锐、科学而理性的思维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三,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建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心,用建设性批判的态度认知社会转型的复杂变化,形成理性的认知思维。要求四,学生通过身边的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掌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用全球的视野看待思想文化的各种交流交融交锋。

3.法治意识维度的水平层次要求。要求一,学生能够面对简单的法律情境问题,明白国家法治的意义。教育学生崇敬法治,端言正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树立法治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法治实践中,要学会“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做到高度崇敬法纪、自觉学习法纪、严格遵守法纪,成为新时代下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要求二,主要是理解国家先进的法治方式,用生活中的实例懂得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意义。要求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四,强调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

4.公共参与维度的水平层次要求。要求一,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情境问题了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义,学会用正确的途径参与公民的政治生活。要求二,学生能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表达对社会事务的公共关切。要求三,强调公共参与的责任担当精神。要求四,学生在对待大是大非、国事家事方面能逐步形成管控冲突、解决矛盾的办法或方案的能力。

(二)探究思想政治课学科备考策略

1.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三新”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三新”元素,教师要分层把握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部分教材的模块内容。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后,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多,知识容量增大,而课时量并未增加,这就对教师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要求。因此,各年级备课组教师必须形成合力,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把模块的内容进行划分,完成基础性的备课要求,再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要求,对共性的备课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新课改重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往往脱离真实的情景,存在孤立知识点的低阶层次教学。新高考评价体系对情景式教学进行了新的定位和要求,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典型情境的创设能力、学科内容的结构化或整合能力、正确研究与使用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研究依靠新高考体系为依托的高考命题,明确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在情境与情境活动选材时紧扣时代主题,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进行学科备考时必须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研究高考走向,才能做到有效备考。

2.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实行“3+1+2”的高考模式后,学生在选课走班这个问题上的困惑较多,甚至很多家长也无法帮助学生做出判断,因此,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迫在眉睫。既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学业水平的指导,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的指导。目前各校都以“一校一案”的方式建立了选课指导制度,并且还在省教育厅的统筹安排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对未来的人生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上必须起到铸魂培根的作用。

3.努力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新考改实行的是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目前很多高中学校还并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这就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指导和管理。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应对各种不同级别的考试,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进行学科备考时必须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才能做到有效备考。要以高考真题的研究为抓手,掌握高考的动态,以此为基,在授课中创新试题形式,建立命题评估体系,以考促学,以学带考,形成完善的考试评价制度。

4.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学校除了开好选择性必修课程,同时还必须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既利用好国家课程资源,也开发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鼓励教师利用本地资源、本地的环境条件等地方条件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思政课教师根据本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苟坝会议会址、娄山关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革命文化圣地。在研修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探究,并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合力,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既实现了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也实现了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还为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做出了贡献。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具备更高的要求,典型情境的创设能力、学科内容的结构化或整合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力、正确研究与使用教材的能力。学科的备考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挑战。除了依托课本及教参的知识作为支撑,教师还得参与各级各类的业务学习,才能依托教材而又有高于教材的视野和格局,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高中政治学科备考必须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具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伟明.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7):2.

[2]张立华,董旺森.瞄住“四翼”与“四能”,精准备战新高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4.

[3]郭淑清,房咏梅,张珊珊.凸显《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3):3.

[4]虎梅芳.对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式教学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4):1.

[5]許大成.精塑活动之“型”.提升活动品质的四个维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2):4.

猜你喜欢

三新高中思想政治新高考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