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时期高中体育的教学改革

2021-07-13周红

南北桥 2021年18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时期教学改革

周红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中阶段,体育课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生体质的增强、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保障。但是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时期  高中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42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若是可以开展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育锻炼,那么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體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仅无法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甚至还无法吸引到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教学改革工作。

一、当前在高中体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却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体育这门课程受到的关注不够

即使素质教育现在在大力开展,学校也开始重视采取措施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依旧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虽然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他们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这门课程却依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其一,体育教师本身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开展实际教学时,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学校的要求等来开展,并没有采取措施去对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仅仅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缺乏体育锻炼技能方面的教学。长期这样下去,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其二,其他学科教师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在教学中经常存在“借用”“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导致体育教学课时一直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其三,学校方面对于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素质教育正处于大力开展的过程当中,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依旧存在十分明显的应试教育现象,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文化课当中,对于体育课程并没有予以过多的关注。

(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程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换言之,体育课程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体育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示范去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和锻炼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讲解非常重要,指导学生自主锻炼也非常重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某些高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将重点放在对体育动作的讲授和示范方面,不够重视教学过程,不会有效地去指导学生,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某些动作或者是体育锻炼的意义等。另外,某些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会一味地沿用一些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无法达到体育教学应有的效果,使得很多学生对某些体育动作、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在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虽然不是一门主要学科,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保障,还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针对高中体育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革,确保体育教学的效果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一)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直接会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体育教师就必须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而这里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开展差异化的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本的基础上得到有效提升。这里的“差异”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开展差异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一味地进行统一化教学,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融入进来。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就应当提前全面了解学生,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只有实现差异化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一般来说,良好的教学氛围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升他们的积极性。而在体育课堂上,若是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教师应当按照相关的要求定期维护、保养和更新学校的体育器材、器械,同时在课堂上适当地融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常识性的体育问题,将他们引入到体育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二,教师需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采取适当的激励策略

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具有十分强烈的表现愿望,希望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得到教师的认可。而在这个时候,教师的适时鼓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使得他们愿意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的学习中。因此,在体育课堂上,高中体育教师就应当重视这一点。当学生完成了某些教学要求之后,体育教师应当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体育学习的乐趣,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若是学生在锻炼中存在某些差错,教师也应当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要领。

(四)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流程

体育教学课堂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阵地和关键场合,教师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完成一些体育训练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以合理的方式宣泄自身情绪,适当释放学习压力,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了全面增强体育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和完善体育课堂的教学流程,明确教学标准。

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网球时,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课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要求体育委员带领学生围绕操场跑步热身,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肢体拉伸,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运动意识,防止学生在后期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因为热身不充分而受到伤害;其次,教师要结合自己当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规划指导学生开展具体学习,教师先讲授一些基础知识。比如网球如何计分、如何评判选手犯规等等。然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实践训练的机会,要求学生自由组成体育小组,两两组合进行实践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检查学生的动作,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锻炼方式不正确,一定要纠正学生。最后,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最后的时间进行简单总结。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可以直接安排学生下课。

体育教师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指导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的教学用具等等,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找准自己的教学节奏。

(五)在课堂上导入教学游戏

体育教师还需要不断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需要结合本班级内学生整体的体质水平为学生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教学形式,将各种体育教学游戏导入体育课堂,教师需要选择一些趣味性和竞赛性兼具的教学游戏。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想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既想提升学生的洞察力,也想发展学生的敏锐思维,还想锻炼学生的奔跑速度,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多项运动结合起来,组成教学游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投篮训练之后,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投篮技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随机组成竞赛队伍,要求学生在篮筐的一定距离之外组成纵列,然后向学生讲明游戏规则,要求学生先运球奔跑到篮筐指定距离,然后进行投篮,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次或两次投篮机会。上一名学生使用完自己的投篮机会之后迅速避开,下一名学生立即从附近获取篮球,带着篮球出发,重复上一名学生的运动路径。教师派专人守在篮筐附近进行计数,最后选出命中率高的队伍,给予优胜队伍一定的奖励。

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游戏时,经常会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来完成各种体育项目。通过教学游戏,学生可以显著提升自身合作意识和协调沟通能力。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游戏需要来组成体育教学小组,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会选择固定的成员来组成体育运动小组,教师也要适当拓宽学生的合作范围,更多地采用随机分配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完成各种教学游戏。一方面,这种分配机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促使学生和更多人保持双向互动和密切沟通,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这种分配机制也会增加游戏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还能适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主体性。

(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学生身体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体育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开心的状态,学生就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会逐渐变差,消极的情绪会逐渐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最终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出现问题。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构建生动、和谐、自由的体育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教师需要及时和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从学生那里获取教学反馈,询问学生是否是自己的教学内容难度太大,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面临着其他的现实问题。如果是因为教学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学习压力,教师就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了学生的抑郁状态,教师也需要开解学生,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

(七)注意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流程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课堂上的教学秩序,既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防止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避免学生之间产生纠纷。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共情意识,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其他学生相处,例如,部分学生会嘲笑那些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这种偏激的情绪宣泄方式可能导致学生之间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会导致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厌倦、畏惧的心理。当教师发现这样的状况时,教师需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指出学生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解除学生的矛盾。

除此之外,教师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团队竞赛活动。例如,教师会要求班级内的学生参与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项目,许多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具备激烈的对抗性和挑战性,学生在参与这些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和团队成员一起协作互动,交流沟通。部分学生在参与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在激烈对抗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产生一些矛盾。学生的竞争意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也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无法排解的激动情绪,进而产生学生矛盾。如果教师不进行充分的监督和管控,学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很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爆发激烈的肢体冲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教学领导者的关键作用,适时地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既要保证体育竞技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也要维持课堂上的良好教学秩序,将各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扼杀在萌芽之中。

(八)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学校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考评机制。许多体育教师仅仅关注学生最后阶段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动态因素。

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最后阶段的体育成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而且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教师需要考虑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出勤频率等因素,如果学生组成了体育小组完成各种体育项目,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要分析学生是否承担起了团队赋予学生的基本职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职责,来考评学生的实际表现,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全面分析,而且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和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做到密切配合其他团队成员。如,当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时,处在前锋、中场、后卫和守门员这四种不同位置的学生就需要承担不同的职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学生和其他成员的协调配合状况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对学生做出尽量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体育教师也应当积极去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确保这一课程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卢爱丽.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改革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9(15):125-126.

[2]闫寒.浅析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J].科学中国人,2016(15):336.

[3]冯磊.试论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J].科技展望,2014(19):42-43.

[4]史海峰.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中旬),2014(03):356.

猜你喜欢

高中体育新时期教学改革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