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2021-07-13李素芳

南北桥 2021年18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

李素芳

【摘    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出发,论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充实的教学方案,如何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学情分析体系,思考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有效性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33

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初中德育实施的主渠道,对于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实际,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改革创新原则,充满信心地讲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系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规划和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一、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面临的问题更为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进使国内外的竞争更为激烈,这对人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公民素质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亟须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基础课程,承載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阶段,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并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之中,所以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须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地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实现初中阶段德育主导功能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引导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形成并培养初中生关于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基本国情的基础认知和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实的法律基础。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当从方法论层面进行论析,有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学活动从效能提升意义和实现路径进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和分析,进而实现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道德、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成为合格公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目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不仅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德育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是既立足现实升学实际,又放眼其终身发展的有益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不仅能反映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进步,也是教师遵循教师职业守则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快速成长时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同时其理性思维和自主意识也开始逐渐趋向稳定。我们都知道,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沉浸式思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道德与法治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学科,虽然都以育人为目标,但初中道德与法治更侧重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依据该门课程的侧重点与特征,创设独特有趣的课程教学环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基础认知、思维方式、学习水平、道德品质、法治意识。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当是在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成长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在深刻把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初中生的兴趣偏好和成长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与教学要求,明晰行为主体内动力激发的重要性,从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境。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其听课成效的提高、政治素养的养成、思维品德的塑造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直接目标。由于初中生处于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即将面临升入高中的中考考核,在教育水平普遍提升、教育素质要求更高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更为严格和高要求的教学标准,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重视智育,同时也应当重视德育。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应当寓教于乐,充分调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钻研、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具备基础的法治思维和常识认知。

课堂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当把握这一教学情况和条件,明晰自身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活泼生动的肢体表达、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吸引并保持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跟随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的相关思考。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的效能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多是与日常生活或道德品质相贴合的内容,要想讲授得较为深入和深刻就需要一定的素材作为支撑,此时便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播放功能和网络资源传输功能来延伸教材内容。由此通过具有时效性、创新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二)贴合教学需求,设计充实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对公民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守正创新。当前,虽然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普遍提升,但初中生面临的升学发展竞争也更为激烈。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学主渠道,不仅能帮助初中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使初中生在对思想道德、法律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相关问题的理想思考和辩证论析中提升自身的抽象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深入研读和剖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基础,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绪控制、能力培养、基础知识的塑造和巩固。依据初中生的成长发展阶段特征、现实升学要求、长远发展需求来拓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有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基本国情等内容,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对教学方案的规划、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既要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布局,又要明晰和把握具体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任务、地位和意义,从而突出鲜明又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提升中的积极效能。多媒体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产物,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诸多重要领域。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的实施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提升多媒体的运用技能,挖掘和探索多媒体的多元功能。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主要能够发挥网络优质共享教学资源的传输功能、贴合教学需求的视频音频播放功能、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件的展示功能以及相关线上教辅功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软件承载来制作思维导图和逻辑框架流程图,不仅是呈现教学的内容体系,还能用来引导学生分析和梳理具体现实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抽象意识和理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充实学生的道德体验,提升其道德践行能力,指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际感悟,在对现实中的道德与法治论题进行切身体验过程中增强其道德学习与实践能力。

(三)依据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初中其他课程建设及实施起到基础的引领与规范作用,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依据,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塑造和健康快乐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效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主要特性。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须明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记忆文本,更要注重对初中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自主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沟通交往意识。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教学的特性,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效能。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中师生的关系比例是一对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学习交流是传统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之间开展的合作学习模式被逐渐采用并显现出教学成效。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并依据班内学生之间呈现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秩序维护、性别差异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组,贴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为每个小组布置一定的合作学习任务。由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其他学科而言更为贴近学生日常和实际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辩论赛,引导各个小组对具有社会热点话题和课程经典学理意义的话题进行辩论。例如,开展“网络的利与弊”这类辩题,引导学生在辩词素材整理、辩论思路考量和实际表达的参与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各个小组的成员在相互协助和配合的过程中形成默契,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同探析,为其布置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重难点内容的调查、访谈、情境分析、项目研究等小组作业,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自主表达和思维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注重教学评价,建立关于初中生的学情反馈分析体系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由于初中生的成长发展较为迅速,作为教学主体的受教育者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的评价标准不仅应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注重学生实际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思维方式、法律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获悉情况。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须重视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评价方案的改进和实施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标准为基础,依据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评价特点,全方位、多途径、全过程地收集获取有关学生的学习动态和信息,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设定较为明确的评价目标,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目标具体化、实际化,由此考查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和实践要求的程度,进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取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有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状态下的初中生在学习生活和沟通交流中所呈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行为,将这些信息加以记录和分析,将其作为与学生评价交流和教育引导的部分依据。教师可以通过描述性评语由日常交流或作业批改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阶段性学习成效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获悉自身的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内容是否符合良好正确的道德品质标准。若是学生存在疑问或需要教师干涉引导,那么教师更应及时就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其进行沟通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还应当注重项目评价,对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分析和反馈,使学生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信息收集、调查走访、数据整理、信息分析和解释表达来加深学生对社会道德现状、基本国情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来评价检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笔试考核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情景测试、论述分享、辩论陈述等形式也能够考查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小档案,由学生的自我记述和阶段性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和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的知识获取及能力培养情况是教学活动实施成效的直接反映,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通过教学评价和学情分析,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学生思想品德及法治意识的提升,由此形成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闭环。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需求,以学生逐步拓展延伸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和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内容为“纬”,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情分析。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董雪平.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8):3-4.

[2]陈善敏.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5):29.

[3]殷淑慧.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1):108-109.

[4]陈舒.浅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作家天地,2019(19):159-160.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