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流儿童家长的三大注意

2021-07-12王莉

江西教育B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城市家乡儿童

王莉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很快就要放暑假了,这是一个盛产回流儿童的季节——我国大中城市的一些中小学校里,又有不少孩子要回到他们的家乡,从此成为回流儿童。我大儿子班里一共30多人,其中就有8名户籍在农村的同学去年在上海读完六年级就回老家上初中去了。

所谓“回流儿童”,就是有城市流动经历,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与“留守儿童”相比,由于有与父母在异地生活或求学的经历,其心理和学业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据我多年对身边大量回流儿童发展情况的跟踪观察,回流儿童中的大多数孩子在刚返乡的第一个学期都会有巨大的不适应感,并产生强烈的再去城市的念头。但是各地的升学政策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又不允许他们回原先学习、生活的城市去,他们只能留在家乡继续求学。这些回流儿童中有一部分很幸运,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和陪伴,以及学校、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克服了重重困难,总算安然度过了返乡过渡期,后来顺利完成学业,长大成人。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很不幸,未能得到应有的呵护和支持,有些孩子在家乡的新学校难以适应,换了几所学校还是适应不了,最终选择了辍学;更有极端者,因为回流到家乡后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又遭遇各种挫折而做出了冲动行为,之前不以为意的家长直到事发后才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

因此,回流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重视,家庭、学校应努力保障他们回流后的安全、平稳。其中,家庭的责任重大,家长责无旁贷。我认为,回流儿童家长至少要做到三大注意,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以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防患于未然,注意做好返乡前的心理疏导

通过与回流儿童家长们交谈,我发现,他们大多数人觉得,返乡就返乡呗,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都已经读小学高年级或中学了,返乡后的学习、生活不成问题。这显然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我们成人可能习惯了流动、迁移,也曾在多个地方工作、生活过,所以对返乡觉得很正常。但是孩子不一样。孩子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随着父母来到大城市学习,现在突然又要离开大城市回到家鄉,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对孩子的打击可不小。孩子原以为一直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下去,也想和目前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继续相处,并希望和自己的双亲朝夕相伴——这朴素的愿望本来无可厚非,却因为实际条件限制而无法满足。

所以家长不能一厢情愿地想当然,也不能怪孩子小题大做,而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耐心、细致地做好孩子返乡前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在返乡前的半年就和孩子打好招呼,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有个缓冲期。家长要和孩子坦诚沟通,详细地告诉孩子家里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所在城市的升学政策。孩子还小,可能对政策不理解、不明白,家长要耐心地解读。为什么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城市继续学习、生活,自己却要回到家乡?这里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也有当下国家、城市发展的实际困难。家长要客观公正、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解释,不要让孩子对大城市的同学产生嫉恨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自卑心理;要结合家庭情况,把带孩子到大城市生活的来龙去脉,给孩子彻底讲清楚;同时要向孩子传递一种自强不息的信念,那就是无论一个人出身如何,不管在什么城市发展,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让明天更美好。

经过家长对孩子返乡前的心理疏导,孩子可能一时依然不能接受即将返乡的现实,但起码家长开诚布公的态度让孩子暖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慢长大,相信他们会理解、支持家长再三权衡后做出的决定,也会慢慢在心理上比较坦然地面对现实,对返乡不再那么纠结和抗拒了。有了这样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提前心理疏导工作,孩子返乡后遇到一些困难时就不容易走极端,就能够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因为他们深知父母的不易,也深知咱们泱泱大国的复杂性和发展进程的曲折性,遇事就能冷静些、理智些了。

陪伴是力量,注意不能让孩子独自返乡

我在《陪伴的力量》一书中指出,在童年时期享受到来自父母的陪伴,是能够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力量源泉。这句话对回流儿童同样适用,甚至更加贴切。当回流儿童回到家乡,心理上是有巨大落差的,也会对曾经熟悉而现在陌生的家乡环境产生不适应,还可能会遭遇旁人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嘲笑。所以回流儿童家长一定要注意,莫让回流儿童独自返乡,莫让回流儿童变成留守儿童。

而在现实生活中,让回流儿童独自返乡,似乎是大多数回流儿童家长的选择。我大儿子就告诉我,去年他班里8名户籍在农村的同学中居然有7名都是独自返乡去继续完成学业的,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还要在城市里打工挣钱。只有1名同学比较幸运,他妈妈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随孩子一起回到家乡。一年来,我大儿子和这些老同学经常有视频通话,我也了解到他们返乡后的情况。果然就是那个有妈妈陪着返乡的孩子适应最快,他不必住到寄宿制学校,可以天天在家吃饭、睡觉,放学了就能见到妈妈。这个孩子成绩最稳定,情绪最愉快、平和。

其他7个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或者到学校寄宿,或者被寄托在亲友家里,或者和家中老人一起生活,都很不喜欢返乡后的现状。寄宿学校的孩子说,学校是超大规模的,一个班六七十人,一个宿舍十多个人,不得不实行军事化管理,他简直受不了,很想家;寄托在亲友家的孩子说,亲友对他不够好,他很想回到大城市继续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和家中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则每天与手机为伴,网瘾越来越重了。这些并非个案,而是很多回流儿童的缩影。

据调查,回流儿童以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孩子居多,这个年龄段其实就是青春期前后,是孩子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年龄。回流儿童在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和父母共同生活,习惯了有父母在身边,现在突然到家乡的新环境中,很容易陷入某种混乱和危险,如果再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很容易情绪化,做出冲动行为。

所以我强烈建议回流儿童的家长至少要有一方跟着孩子一起返乡,千万不能双方都留在原来的城市打工,让孩子独自返乡。别以为孩子大了,不像婴幼儿期那样依恋父母了,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依旧需要父母在身边提供精神支持。尤其是突然从城市返回农村,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遭遇欺生、霸凌等危险,而这些情况都是亲戚、老人的微薄力量不足以面对的。这时候孩子十分需要父母挺身而出,为他们遮风挡雨、排忧解难,指导、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城市回到家乡的过渡。请回流儿童的家长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钱可以换个地方、换种方式挣,孩子的身心健康实乃当务之急。

目光放长远,注意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回流儿童的家长还应规避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孩子期望过高,这个心理要不得。当然,我十分理解回流儿童的家长,他们比起老家的乡亲们多了一份外出务工的经历,经济上也要宽裕一些,他们的孩子也比一直留在小地方生活的孩子见过更大的世面。回流儿童家长的心理其实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优越感,至少曾经到大城市工作过。另一方面,又有乡亲们不能体会的顾虑:老乡会不会笑我们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才要返乡吃回头草;我们的孩子如果读书连乡亲们的孩子都不如,我们到大城市岂不是白混了?这样复杂的心理让回流儿童家长更敏感、更脆弱也更急于求成,恨不得孩子一返校就能迅速适应,还能用高分数、好成绩为家长博得面子。

正是因为上述复杂原因,回流儿童家長更要放平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是一个历史大趋势,每个个体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已。去大城市打拼是魄力,也是勤劳肯干的表现;现在回到家乡则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考虑,这是爱孩子、讲奉献的表现,都值得称赞。所以家长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更不要把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都跟着我们到大城市读书这么多年了,你的学习成绩要是还不如家乡的孩子,我们这老脸往哪搁啊?”之类的话。

谁说大城市的孩子考试就一定考得过乡村孩子?应试教育的压力在哪里都一样。大城市可能因为教育资源更丰富,反而对孩子要求不那么严苛。孩子突然从城市返乡,班级人数从原来的三四十人变到六七十人,孩子受到的关注更少了,会感到很不适应,又是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跟新同学相处有压力,所学的教材、老师的教法也有差异,所以家长要放低期望值,先给返乡孩子一个过渡期。第一个学期先不谈成绩、名次,先让孩子身心适应,以后再慢慢谈学业不迟。

回流儿童返乡后要面对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多,回流儿童需要更多的呵护。家长请克服困难,陪着孩子一起返乡,和孩子多交流,向学校、老师多了解情况,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回流儿童家长请做到这三大注意,保证孩子在返乡过渡期和青春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里安全、健康,帮助孩子早日走上正轨。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出版教育专著《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大城市家乡儿童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大城市里的小象
留守儿童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